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3765|回复: 2

李林:交流互鉴才是人类文明的常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3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旨演讲中提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并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4点主张,包括: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之间应当交流互鉴”“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等,是关于文明关系的重大论述。“文明互鉴论”是正确理解和对待文明之间关系的重大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当代中国关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主张。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这促使我们思考文明之间有差异,但文明的差异是否必然走向冲突?文明多样性究竟是人类的一笔负面遗产,还是宝贵财富?文明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文明关系才是合理的?

首先,文明之间应该是相互欣赏、取长补短。亚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亚洲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谈到:“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

其次,每种文明在人类社会中都有它特殊的价值,文明互鉴的基础是互补。以中华文明为例,中华文明就是在保持开放、不断互鉴中走到今天。可以说,没有文明互鉴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文明。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伊斯兰文明将“中道”“不偏不倚”视为最高价值追求。在伊斯兰文明中有这样的说法:一头骆驼最中间的那部分肉是最好的肉,一群人坐在最中间的那一个是这群人中品格最优秀的。伊斯兰文明沟通东西方文明。西亚地区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以及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文明的一个交汇地和中转站,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具有特殊地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7世纪以来,穆斯林商人在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中间人的角色。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人经常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自豪。中华文明倡导“中庸”,践行中庸之道,见时知几,善于与时俱进,不惧改变。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教互补论”,即儒以治事、释以治心、道以治身。儒、释、道以及后来的“回耶两教”即伊斯兰教和基督宗教等不同宗教作为中华文明的不同单元,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时,与西方文明更多强调所谓正义、邪恶之间的对立斗争不同,中华文明更多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人类文明多种多样,每种文明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着独特的作用。所谓“文明冲突论”只是一种有意的错误。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文明之间彼此需要互鉴互补。文明互鉴才是人类文明的常态,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9年5月21日
发表于 2019-5-23 18: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生活的圈子中其实交流也很少,尤其是以文明为对象客观的交流。
大概高层建筑和底层民众的层次是一个道理。
发表于 2019-5-27 06: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文明多种多样,每种文明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着独特的作用。所谓“文明冲突论”只是一种有意的错误。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文明之间彼此需要互鉴互补。文明互鉴才是人类文明的常态,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1: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