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8203|回复: 4

光塔矗立千年 守望如云蕃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 18: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塔矗立千年 守望如云蕃舶


——网络文摘(未来网·广报记者王月华)



       从西门口地铁站出来,沿着海珠中路稍微走几步,在路口拐个弯,沿着光塔路一直往前走,要不了几分钟,你就能走到千年清真古寺——怀圣寺的门口。抬头一望,一座通体银白的近40米高塔直冲云霄,让人好不震撼。不用我提醒,你也会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海丝申遗史迹点之一光塔了。它是伊斯兰教沿着海上丝路传入中国的重要见证。今天,就让我们来讲一讲它的故事。

  
光塔通体银白
  俯瞰珠江怒涛


       在蓝天白云下仰望这座银白的高塔,内心会不自觉地生起一种辽远与澄明之感。如果说,在周围高楼大厦林立的今天,光塔依然以其独有的风姿显得卓尔不群的话,那么,把时光倒推一千多年,相当于十几层楼高的光塔,俯瞰低矮的古代民居,不远处就是江面宽逾千米、时时怒涛汹涌的珠江(现在江面只有180多米),那一种震撼的视觉感,又远胜于今天了。

       光塔是清真古寺——怀圣寺的呼礼塔。相传,怀圣寺为唐代来华传教的伊斯兰先贤宛葛素主持修建,为纪念穆罕默德,而起名“怀圣寺”。

       关于这一座清真古寺的最早记载,见于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的《东游记》。我们称苏莱曼是旅行家,可不是说他像现在喜欢“说走就走”的背包客一样,心里只有“诗与远方”。苏莱曼其实是个商人,沿着海上丝路,远航到中国来做生意,是当时聚集广州的十万外商中的一分子。苏莱曼笔下的广州是个很可爱的地方,做生意很自由,地方官很看重外商,住在阿拉伯同胞聚居的蕃坊,食物也有万里之外家乡的味道。珠江边的民居,虽然那时多数还是茅屋木棚,却被人们用心地刷成白色,在阳光下整洁漂亮,很有海滨风情。总之,他对广州颇有好感,在《东游记》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记载。

       关于怀圣寺,苏莱曼在《东游记》里的记载只有寥寥数句,却是历史学者考证怀圣寺建寺年代的重要文献证据之一。那么,为什么人们又说,怀圣寺相传是为宛葛素主持修建呢?这个说法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但历史学家找不到足够的文献与实物证据来证实这一说法,所以才要加上“相传”二字。

  查证建塔年代好似侦探破案


       怀圣寺建于唐代,这一点学界已有公论。那么,光塔是不是跟怀圣寺同时建的呢?历史学家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可又费了不少劲。

  北宋诗人灯塔赋诗留下证据


       苏莱曼在《东游记》里只提到了“寺”,没有提到“塔”。人们在成堆的古文献里找啊找,终于在北宋诗人郭祥正(1035~1113)的诗句里找到光塔最初的影子。作为当年广州知府的密友,郭祥正曾有幸登上光塔,俯瞰珠江帆影,突然来了灵感,大笔一挥,写下了“宝塔凝神运,擎天地柱雄……三城依作镇,一海自横空”这样的神来之句。郭祥正将十几层楼高的光塔比喻成直冲云霄的“擎天柱”,可见其受到的震撼。至于“三城依作镇,一海自横空”,那就需要一点历史知识才能读出味道啦。所谓三城,即宋代修筑的西城、子城与东城,彼时的光塔,就在西城城墙根不远处,从塔顶俯瞰,一座座城墙固若金汤,蔚为壮观;至于“一海”,说的其实是珠江,不过,那时的人们都把它称为“珠海”,因为它足够宽阔,而且在当时原本就是大海的一部分。

  古塔屹立不倒见证千年变迁


       郭祥正的诗句是迄今能找到的关于光塔的最早记录,但它只能说明光塔最晚在那个时候出现了。那它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建成的呢?除了文献证据,历史学家还得想尽办法去搜罗物证。比如,光塔的建筑特点,体现的是“大唐余韵”,还是“大宋风骨”?到北非、西亚找一找,与它风格大体相同的古老清真寺,有没有确切的年限记载?能不能根据它的建筑材料鉴定出确切年代?光塔所在之处,在更久远的年代还是茫茫水面,后来由于河砂淤积,珠江水岸线不断后退,一点点冲击出了陆地,之后地面不断升高。因此,唐宋年间的地面,如今早已深深埋在地下。你现在去登光塔的话,会发现它的底座远在地面之下,要往下走两层楼的样子,才能“到底”呢。按这个距离来算,光塔是建于唐代地面,还是宋代地面?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历史学家绝不能妄加猜测,必须得用确凿的证据来回答,有时,他们的工作和侦探没什么区别呢。经过漫长的求证,学界多数人同意,光塔建于唐代,至于它是与怀圣寺同时建立的,还是在其后不久才建成的,要弄清这个问题,可就更不容易了,学者们至今还在苦苦寻索呢。
       其实,怀圣寺由于以木质建筑为主,所以历经战火焚毁,又历代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清真古寺,是在清代重修的;而光塔,由于是用青砖砌成的实心柱塔,牢固无比,所以屹立千年而不倒。它看着珠江水岸一年年南移,看着繁盛的古码头渐渐变成喧闹的市井,如云的蕃舶变成呼啸而过的车马;看着塔下的芸芸众生一点点改变装束与语言,却改不了热爱生活的心……如果这座千年古塔能说话,它会有多少故事讲给我们听呢?

  塔顶矗立金鸡
  守望万里航船


       光塔既是怀圣寺的呼礼塔,也是为远洋商船提供导航的灯塔。从西亚各港口出发的阿拉伯商船,一路往东,穿过波斯湾,越过马六甲海峡,路过苏门答腊群岛,进入南海,最终抵达广州,就算顺风顺水,时间也很长。如果路上遭遇飓风或海盗,那航程就更不好说了。当他们驶入珠江,遥遥看见银白高耸的光塔,一定会长出一口气:“终于到了。”
       如今的光塔,塔顶是火炬形的,但最早不是这样,而是一只金鸡。这只金鸡可不是只用来装饰的,它是一只“风信鸡”,用来测风向。南宋诗人方孝孺到塔下一游后,曾写下了“绝顶五更铃共语,金鸡飞转片帆归”的诗句。金鸡随着风势而转,有经验的水手仰头一看,就知道能不能远航了。在没有科学天气预报的年代,这只金鸡就是风向预报专家。
       遗憾的是,由于金鸡过于贵重,到了南宋年间,居然被小偷给盯上了。在岳飞孙子岳珂所著的笔记《桯史》中,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某一个梁上君子为了将金鸡偷到手,居然在附近“潜伏”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偷偷登上塔顶,奈何金鸡太重,只能拿下一条腿。随后,这位老兄撑开绑在一起的两把大伞,趁着起大风时,安然飘到了地面。不过,他的发财梦还没圆,就被官方查出了行踪。倒是这名梁上君子打着两把大伞安然落地的故事,令人又好气又好笑。倘若他把心思用到正道上,或许能改写人类发明降落伞的历史呢。
       说到塔顶金鸡的最终下落,由于当时水面宽阔,珠江上常起飓风。到了明代洪武年间,金鸡被飓风吹落,就换了一只铜铸的;后来铜鸡又坠于飓风,就换上了铜葫芦;到了清代,铜葫芦又被风吹了下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光塔重新修缮,才改成了今天的火炬形塔顶。不过,此时的江岸南移到了远处,航海技术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光塔的确不必再承担守望万里航船的责任了。

       最后,还是跟读者说明一下,纵然岳珂在《桯史》中记载了“梁上君子盗金鸡”的趣闻,但我们也不能百分百当真,毕竟这只是轶事而已。不过,当你知道了这个故事,再看光塔,是不是觉得它更亲切了一些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6-2 18: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06-02_18-50-18.png
       明代的绘画中,光塔在珠江江畔不远处。

2019-06-02_18-50-40.png
       矗立在蓝天白云下的光塔。
发表于 2019-6-2 2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姿伟岸,见证先贤!
发表于 2019-6-3 21: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光塔,怀圣不止!      
发表于 2019-6-4 08: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2: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