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7286|回复: 1

[文集] 漾濞两位皈依伊斯兰教的老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9 16: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t 于 2020-3-19 16:28 编辑

漾濞两位皈依伊斯兰教的老人


——中国回族学会·马紫钟


(2020第1期大理回族研究)


       漾濞有两位皈依伊斯兰教的老人:一位是苗公(苗茂),下街人,原为汉族;一位是李公(名李松青,字达三),上街人,原为汉族。两位老人皈依伊斯兰教后,坚守五番拜功,遵守教规,其善德修养,堪称典范。分别略述于下:

苗茂
  

       苗茂(1879-1952)原系汉族,娶上街王氏(汉族),生有二子五女。王氏病逝后,其次子仅一岁多,需人看护。公生母本系永平回族,遂娶永平曲硐回族马氏为继(后生二子一女)。由于伊斯兰教精神的伟大感召力,公毅然皈依伊斯兰教。习学十八段经典,虔斋慷课,坚守五番拜功,遵守教规,并积极参与众教胞的经事活动。  

       公与王氏所生五女二子,长女和次女嫁汉族,次女后皈依伊斯兰教;有三女嫁回族;长子和次子遵祖嘱仍系汉族。苗公与马氏所生二子一女,随父母为回族。閤府虽回汉杂处,但均食牛羊肉而不食猪肉。腊月只宰菜牛,而不屠年猪,与回族生活习惯无异。  

       公耕读传家,不忘根本。常常言传身教子孙:“破衣常穿,冷饭常吃。勤勤俭俭耕读,堂堂正正做人做事,清清白白过日子。”成为后人一生行止之座右铭。故膝下子孙,在其家教熏陶下,受益终生。  

       公膝下四子六女,都受过私塾教育和新学教育,后来皆能写会算,且知礼明仪。尤其是长子苗庆年和第四子苗康年,毕业于省立大理第二师范学校,后来都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四子六女自幼得孔孟之学熏陶,严遵忠孝仁义为己作人处世之道,深受乡评称赞。  

       公思想开放,反对封建社会强加给妇女的人身枷锁——缠足强裹“小脚”,人为制造“三寸金莲”,认为一是给妇女带来不必要的身心痛苦,二是会影响妇女参加农田生产劳动、以及出门奔波生意。故其六个女儿从小未裹“三寸金莲”,消除了对他们未来人生的负面影响。  

       公很重视对其子女的劳动教育。要求六个女儿轮流当厨做炊,厨墙上悬一块轮流值炊表,习学烹饪之技。未轮到值炊的其它五女,或到田地里做农活,或在家洗、补衣服;四个儿子上学读书回家,有的去放牧家畜,有的到农田里劳动;各司其职,没有一个闲人。儿女们长大成人后,都能应对生活带来的各种挑战。  

       1913年县政府将县境划分为五个行政区,公系首任南区(龙潭、鸡街、瓦厂三乡)区长。公后来身兼县参议员(1945年4月—1947年4月)和化平镇镇长(1945年10月—1947年10月)两职,以县衙门下的过街楼为其办公室,仍不忘参加教胞的经事活动,还经常抽空到田地里查看庄稼,并做些除草、或驱赶乌鸦啄食青玉米之类的活计。  

       1938年,有一位路经漾濞的德宏边地土司,夜宿下街公馆,与公相谈甚欢,彼此大有相见恨晚之憾。土司诚邀公迁往边地落户居住,并承诺赠予数座山林和数十亩水田、以及数架耕牛,只图彼此时常聚首相叙,共度时光。公素有“手把犁锄辟大荒”之志,况且夷地土沃田肥,自然高兴,便邀约下街好友吴毓秀同迁异乡,共图农耕,相慰平生。吴公却难舍漾川家园,公最终抱憾放弃远迁边地。  

       公与前夫人王氏原生有四女,1913年农历7月13日(公历8月14日)始生长子苗庆年,公心中大喜,遂倡首重建雪山桥(原桥仅用数根栗木横川搭建,十分简陋),捐款一百银元(半开)。上街下街乡亲齐响应,踊跃捐款。仅月余就采购来了木料,也请来木匠泥匠。天不作美,接连下了数天大雨。待天晴后,却不见木匠泥匠动工,公问其原因,木匠师傅回答:“左思右想,设计不出桥梁该建成什么模样。”公朗声笑道:“建成马架子形状。既简单又牢固。”说着拣了根木棍,在地皮上画图说明,并用竹筷子搭建出桥形。师傅茅塞顿开,终于在雨季前,建成一座“木拱廊桥”,横跨在上街下街交界的雪山河上。桥顶覆瓦,桥仓宽约五米,长约十六米。桥仓东西两侧,各置一条长木板凳,以便于来往之人歇息和避雨。人畜过桥,十分便利安全。有时,也偶见有小贩坐桥凳卖小米糕等甜食。既是一座地标性建筑,也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仍称其雪山桥。  

       该桥不能通车。大约在1954年拆除后,改建为石拱桥,后又建成钢混水泥桥至今。  

       王氏生长子苗庆年后,又生一女(排行五)和一子(次子)。次子未满周岁,王氏却因一件离奇景遇而与世长辞。据传王氏与一位女邻居到上街赶街,归途遇大雨,二人遂在雪山桥仓内避雨,坐在长木板凳歇息,隐隐约约见两条水牛在惊涛骇浪中打斗,似乎是龙,二人慌忙揹起背篼,怆惶走出桥仓,顶着风雨,回到各自家中。不料,那位女邻居当晚即亡,王氏大病半月后也离世。公倡首重建雪山桥,其原夫人却因在桥仓避雨歇息见龙而亡。祸兮福兮,天道深远。  

       公做事公道,德高望重。在他担任县参议会议员和化平镇镇长期间,清廉勤勉,平等待人。一次,他排解民事纠纷后到县政府开会,恰见县壮丁大队大队长田昆五正挥舞着拐杖乱打文书马荣昇,马文书痛得惨叫着在地上打滚。苗公厉声喝住,并说今后不准再发生类似事件。  

       公之长子苗庆年,因家遭火灾弃公职而甘当赶马锅头。平时受益于父母家教,侠骨柔肠具扶弱济困之心。但凡路上遇饥寒者即赠其裳食路费;遇病患者即接至家中救治。故其楼上常备有十余套行李。  

       公生于乱世,克己行仁举义,广善乐施,洁身做人,深受乡里好评。1949年漾濞和平起义,公积极拥护。  

       公于1952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病故。享年73寿。

李松青 
 

       李松青(1859-1955),字达三,贵州会理人。公自幼喜习武,入伍清军,任潞南汛汛官。  

       1883年,法国侵占越南,狼子野心,觊觎我泱泱中华。1884年进犯滇桂边境。清军大刀长矛,难敌法军长枪大炮。不久谅山失守,兵凶战危,清廷急调冯子材等部前往抗击。公以骑兵先锋率兵参战,身先士卒,横刀飞马,直闯法军阵地。短兵相接,法军失其枪炮所长,在刀光剑影中被杀得尸横遍野。公率兵多次出击,斩获颇丰。每次凯旋而归,公与部下都拎回不少“洋人头”,得赏赐均分与部下,与士卒同甘共苦。  

       法军兵败谅山,卷旗卸甲,怆惶而逃,撤军远遁。中法战争结束,因其战功,公迁升大理提标中营把总,后入赘漾濞脉地上邑村,与田氏联姻。生子田钟俊(李秀峰)、田钟积(李秀坤),女田钟季、田钟美。

   民国年,公移居漾濞上街。据其墓碑记载,公曾任“漾濞县实业团副团长(和)商会主席”。  

       其妻田氏病故后,公续娶下街回族马氏。“也随信回教,斋诫笃诚,令人敬仰”。对马氏之子马经伟,“视如己出,三岁领养,十年读书,直到中学毕业,从事教育工作”。  

       公行侠仗义,喜铲不平,多次为弱者打官司。清朝民国两朝法律,无一不晓。唇枪舌剑,伸张正义,以正压邪,总是胜卷在握。故获乡人“包打赢”之美誉。  

       公历经三个时代,于1955年病故,享年96寿。  

       公膝下二子二女均读书识字,成人后各有建树。尤其长子李秀峰,学识渊博。并钻研中医学,医术精湛。悬壶济世,远近闻名,系儒医之典范。此外,曾任漾濞一中第一任校长,漾濞参议会副议长。1949年漾濞和平起义,他是积极支持者。后任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县政协常委。李秀峰老人一百零二岁辞世。

(作者系漾濞县退休干部,本会通讯员)

发表于 2020-3-19 2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