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阮金达

《逻辑哲学与真理》作者: 阮斌阿訇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面我们开始谈一点具有天启意识的宗教。这种宗教具有理性意识性的内含。换句话说这种宗教的“实体性”是潜在着善恶观念的。从而它通过这种观念为形式加以表达其唯一的内容。这种宗教的思维观念主要把信仰的问题上升到思辨哲理的高度来认识。换句话说就是把哲学的内在观念引入宗教的哲学之中。因为两者都把宇宙的演化理解为具有先天、中天、后天这三个环节的学说。因而人们往往把这种学说理解为是赋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其实所谓三天【先天、中天、后天】可以意识为宇宙这个概念形态的三性运动。因为具有这样性质的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和纪元前早期的犹太教。这些宗教能够持存上千年之久就是因为它赋有理性感。从而还具有比较暧昧的概念感。他们还比较模糊地不太明确通过了以概念立论的学说。所谓神秘主义就是指一种宗教把信仰追溯到形而上的非感性的意念中去。具体说来就是追求宇宙的本体是什么,和怎样认识本体的存在。因此世界三大宗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都有程度深浅不同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说教。在这里我们只谈这几个当代还流行着的具有哲学基础的,同时采取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并且建立了政教体制的几个宗教。从而谈谈他们是怎样认识“绝对本体”的。他们把本体称之为“逻辑先天”。如果我们要剖析这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与思辨哲学之间有什么渊源,又有什么共性还有什么区分。在这里近代集人类逻辑与哲学之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1770——1831】的辩证法是否道远于这些宗教的神秘主义的话,那么,就让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些宗教的神秘主义哲学是怎样形成和认识“绝对存在”的。在这里首先让我们先插入一节稍为拉远一点的话。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形成与进展和消亡及其再兴。是一个绝对“思维”与“存在”的分裂与统一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观形式客观化的效果。因为世界上比较明显的从而是伴随着人类的政治活动而出现的一种普及文化的庞大过程,比较主要的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公元前二千纪作为古巴比伦的闪民族的文化,或者叫做大塞姆族文化。特别是汉莫拉比的成文法典。与地中海东岸以西顿地方为中心的闪民族的腓尼基人的拼音字母,和古埃及科普替人与哈米特人的文化及后期犹太民族的希伯来文化。这一切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过程中形成一股不可阻击的洪流,而注入古代雅利安民族的希腊。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明智无比的希腊人分别采用了腓尼基人的拼音字母、巴比伦人的法典、埃及人的神庙、希伯来人的文学艺术。从而这支作为雅利安人的先驱者的希腊人,接受了这些技艺与学术后加以综合发展,于是古希腊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古典形态。其二:在古希腊地区从柏拉图直到亚里士多德及他的学生亚历山大王的出现,其希腊文化已经是登峰造极了。接着开始了对外的、军事的、政治的、特别文化的那种惊涛骇浪从而冲击着欧、亚、非三洲的毗连地区。而亚历山大王的全面征略活动对整个近东地区、远东的边缘都遭到了他的军事征服。从而必然导致文化艺术的掠夺与同化。于是造成整个近东地区的三百年的希腊化过程。就这样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将在近东的希腊化中出现。与此同时基督教诞生了。于是人类社会的新纪元开始【公元纪年】了。由于希腊化的原因这个东方闪民族的宗教的一部《新约圣经》只好采用希腊语来完成。但是往后的历史注定要实现这个效果:即闪族人的希腊化必然要导致希腊人的闪族化。这种事实具有两个大过程。往后我们在陈述它。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三是:在公元前后几个世纪,另一支雅利安人——拉丁民族的往外扩张。他们把整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都侵占了。而军事上的长期占领,必然地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拉丁文化的效果。于是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终于拉丁化了。一些国家都取名为鲁姆尼亚或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到后来形成了世界上庞大的“拉丁语系”。以及较多的语族从而扩大到美洲大地。往后的人类历史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种拉丁化的有效性、成功性、永恒性。其四:闪民族向外推行的闪族化的终合过程就要出现了。而拉丁化并没有完全征服闪族人的宗教的意识形态。反之闪族人的精神艺术品却驯服了拉丁民族的意识观念。可以说东方的一神教即基督教的宇宙观念最后注入与完全征服了欧洲各民族的精神意识形态。于是基督教化的过程在欧洲展开了。最后的结果是整个欧洲产生基督教化。这大概是三百年的希腊化所起的作用与功绩吧。因为基督教是一个向全人类开放的宗教。但是它要使欧洲人基督教化必须首先要注入雅利安化与基督教自身之中。因为基督教经希腊化了从而历史证明是成功的。必须记住闪民族对雅利安民族所施与的宗教化,其决定性的功绩应归功于亚历山大王【历史上称“双角王”】。早期闪民族的文化构成一条漫流的溪水,从而贯注于希腊文化之中。于是使希腊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期间出现了哲学、逻辑学和其它一切学科的惊人的成就。几乎奠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论基础。但是很长时间没有机会向外扩张到欧洲各民族。等到中世纪早期伊斯兰教诞生了。从而阿拉比亚人成了这种一神教观念的推行者。于是一位最伟大的天才人物穆罕默德【570——632】应运而生。从而这位伟大的天才深深负有人类的真理观念的需要,应运而登上了人类精神意识的、政教合一的双重舞台。实际上是伟大真主之意志的必然显现。因此,在二十三年间全盘展开了这条合理性。从而把它转化为“现实性”。这种现实性就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具有十亿人口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的希腊人接受了闪族人的拼音字母和其它文化艺术,经过融汇贯通从而成了人类的先驱者。柏拉图就是一个开辟对“绝对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作了奠基的人。而亚里士多德则因他的三段论、四格式的逻辑推演而芳名永存。希腊人在艺术上的造诣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而这些学科通过希腊化而注入近东地区。在这里柏拉图的绝对观念对伊斯兰教哲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当伊斯兰教出现后的一百年间,特别是阿巴斯王朝时代掀起了一个大翻译世纪的高潮。这是在基督教学者犹太人的协助下进行的。当伊斯兰教的学者对希腊学科的译著和深远的注释与注疏倒流入欧洲各民族时,于是引起了全欧洲雅利安人的苏醒。于是在中世纪晚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伊本.阿拉比【1165——1240】的杰作那就是《麦加的启示》构成了但丁【1265——1321】的作品《神曲》的先驱。在长达十一次的十字军的东征里带回了东方伊斯兰世界的民间文艺作品。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就是在这样的影响的基础上编写的。至于伊本.阿拉比【1165——1240】是伊斯兰教一元论哲学的奠基人。往后两个世纪加上了波斯成分后,于是构成了伊斯兰教整个苏菲哲学的体系。并提出很多思辨的论点。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善与恶的统一观念、理性的审美观念、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有限与无限、普通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等的重要学说。这些具有辩证性的学说充分反映在伊斯兰教的中亚的河外地区的很多学者的著作中。这种论点直接影响到近代黑格尔的《美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中。因为在这部庞大的著作中曾数十次地提出过、赞许过伊斯兰教“通一”的学说和精神的审美观念。往后我们还要叙述它的详情和过程。现在我们具体谈一谈宗教学家对“绝对存在”这个宇称大全的认识。总的说来闪族人的三大宗教都是信仰宇宙一神观念的。因而崇拜对象是一致的。而且是前后都有一定关系的。因为早期巴比伦的乌尔人亚伯拉罕率众跨国两河流域重新进入牧放区域时,于是人们把他们叫做“河那边的人”即希伯来人。而后来的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及亚伯拉罕与夏甲之子即伊斯玛义则又构成了阿拉伯人的一支。但也都是他的后裔。我们说纪元前一千二百年左右的犹太教和纪元开始的基督教都出自以色列犹太民族。而中世纪的伊斯兰教则是诞生在阿拉伯人一支中。因此三教的宇宙一神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要说不同的话,那么也只是希伯来语与阿拉伯语对造物主的称谓的不同。而不是崇拜的对象的本质不同。但是又应当指出以下这样的区别又是很必要的。即是说远古时代的犹太教是一个不开放的宗教。好像是宇宙一神这个主宰只是需要希伯来的犹太人,而不是拯救其它民族似的。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就大不相同了。这后两者是两个向全人类开放的宗教。因此是向全人类普及从而扩散的。就是说是不分人种的宗教。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在内容与所采取的形式方面,在大体上是具有一致性的。就是说三者都具有善恶统一的观念。因此一部伟大的精神艺术品——《旧约全书》充满了可歌可泣的征服与被征服之感。战乱屠杀流离遣散而失所。以及埃及侨居西奈山旷野逗流四十年。而约书亚青年将军率众攻克迦南地区全克之,于是进入大卫王与所罗门王的全盛帝国时代 。流放巴比伦从而成了永世流浪的犹太人,因而造成当代的犹太人独来独往于全世界。在这里犹太教认为:“绝对存在”是蕴涵准纯于自身的。他们确信:万事万物都是“绝对存在”所赋予的尺度。很多希伯来颂诗都是歌颂这种尺度的。我们知道犹太教的哲学和法度与伊斯兰教是比较相近的。如中世纪伊斯兰教产生了卡拉姆哲学派别。而这个学派由艾施尔里【873——935】所奠定。等到两个世纪以后由中亚布哈里人欧麦尔.奈赛斐【1068——1142】收集成著。从而取名为《卡拉姆》。到十四世纪初呼罗珊人赛尔顿丁尼【1312——1389】加以补注后构成了《尔歌一德》,马坚先生【1906——1978】在云南沙甸译成中文并取名为《教义学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的哲理观念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到近代的犹太哲学。一般地说来中世纪的犹太教哲学以萨迪阿【882——942】为代表。他曾把圣经译为阿拉伯语从而又对圣经作了注释。他提出的哲学观念主张通过哲理解释信仰。从而说明理性与天启的关系。他提出宇宙在空间中的有限性观念,而物质组成万物必有造物者存在。自然界万物是在无限的变异中,世界既然是有限的,那么它必然有起源。后来出现的新柏拉图哲学家加布里奥【1026——1070】他对犹太教的哲学意识对象——“绝对存在”,必然要做到一种内涵的解释。他认为:神的意志来自“本质”【主体性】又有其区别。换言之“本质”则是无限的有限,又是“绝对”的体现。而意志则是通过有限形式来理解。因此,意志是作为本质与其形式之间的中介。他在《生命之泉》一书中提出“本质”是属于“存在”的反思,而形式则是它的意志的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观念实质上是对“实体”与“主体性”的关系的一种表达。而纪元前由吠陀教演化而来的印度教对“绝对”观念的认识,作为人类也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吠陀是古代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从而又与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的混合产物。往后曾演变为婆罗门教。公元八世纪前后又吸取佛教的一些教义从而改革为印度教。接着由商羯罗【788——820】提出“吠坛多梵我不二论”。以后形成了绝对一元论的哲学。这里所谓“梵”就是指的“绝对普遍性”。而后演变而为“梵我同一”的哲学思想。每一种宗教都具有这样的发展阶段:开始是一般意识的、接着是自我意识的、最后是两者统一的。就是说对于信仰采取了意识与自我意识统一的那种理性主义的态度。而印度教还具有古老的梵文经典,如像《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罗摩衍那》、及其《往事书》与《摩奴法典》。而哲学思想的起源探求真理与世界实在性的起源,在《森林书》中可以找到迹象。从而在《奥义书》中却具有结论。即在有形变换的世界中有一个不变的“实在”即“梵天”。而这实在和人类本质的实在是同一的。这些经典通过几个世纪的推演,出现了完全神秘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认为人类之“业”是前定的。这种哲学认为:世界现实只不过是一种“摩耶”即是一种“幻觉”。从而把宇宙精神作为一种世界的理性。换而言之就是“梵”。在这里商羯罗提出的“梵我不二论”,主张人类的精神与“梵”具有同一性。或者说人类精神与作为世界理性的宇宙精神是同一的。而“梵”则是哲学认识的大全、对象、是绝对的。公元十五十六世纪之间曾有印度教一些派别提出梵我同一。到了十九世纪印度教出现了一位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斯哇蜜.维帷卡南达即辩喜【1863——1902】,他在1897年在加尔各答建立了一个教会叫摩克里希纳教会。他的著作极多有《业的瑜伽》、《力的瑜伽》、《知的瑜伽》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主张“梵”是宇宙的真理。从而是宇宙的“绝对存在”。而“梵”则是一切存在之渊源,是“绝对的存在”。他还认为“梵”是一种纯粹的“最高实在”。它排除一切规律性于自身之外。即排除“用”于“体”之外。而这种哲学的思想体系把梵天认为是一切有中之有是绝对普遍的。开初并无什么时空观念、也无性无质、无因无果、无数也无位。如果说梵作为全称则在于思维中的话,那么梵的本性就在个体中了。换而言之全称作为“一”则在“多”中了。它即差异中的同一。这些对“绝对”的认识具有与古希腊柏拉图的“绝对观念”的一致性。而大乘佛教的瑜伽学派对这种哲学观念有着相当的影响。与我国的华严宗佛教派所具有的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而一即一切的哲学思想确实很类似的。不过印度教的这种吠坛多不二论的特点是“梵”与世界具有同一性。换而言之“思维”与“存在”具有差异性的同一。即是说同一中又包含差异。这一点是比较高明的,同时是有价值的。无怪乎在印度有一些学派都主张印度教的“梵”则是作为“最高实在”而存在的。而吠坛多不二论的哲学提出很多具有辩证的论点。他们认为所有感性的直观可以通过理性思维使之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形式的理性直观。从而加以认识外部世界。但是却没有把具体上升到普遍从而作统一的认识。他们还提出具有佛教瑜伽学派所深刻影响的一条,即是对绝对本体的人是途径。这就是一种以宗教的表象思维为基础的感性道路。这种认识的方法则是一种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明性。在他们看来这种自明性是一种真理的标准。因为他们采取了佛教大乘有宗的瑜伽行派的学说。即获得真理的所谓八支。换而言之就是他们用以修行的八种方法。如“制欲”、“正生”、“止息”、“拘束”、“内省”、“静虑”、“三味”【入定、等待】。而瑜伽是梵语其义是“相应”。这里他们主要凭五相应从而达到与梵天相应,以便与宇宙精神合而为一。这就是超自然的一种伟力。就是说开初“与境相应”、“与行相应”、“与理想应”、“与果相应”、“与机相应”。而“吠坛多不二论”对“本体论”与“认识论”进行了割裂。因而并不可能获得有机的统一起来。这就是客观的实践性与主观的认识性没有获得同一性。总的说来这个学派其论点还仍然缺乏概念。对宗教、社会与国家这些观念还没有纳入“伦理性”的概念来洞察。因此,善恶统一体的认识观念还未获得更加充分的认识,从而导致空想主义。最后只会成为一种主观意志的“法”。或者说是“意志道德”。因为真正的道德的最高造诣则是一种善恶统一体。宗教如此、人类社会如此。而最高的道德就是代表全人类的共同性的“伦理观念”的国家。这些就是指印度教发展到吠坛多不二论的神秘主义的哲学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对“绝对”这个全称的认识具有辩证性的一面。但是还仍缺乏概念式的方式去认识。或者说他们采用了不妥善的方式去表达概念。因为宗教总是意识不到:人类往往是以个别的东西通过特殊上升到普遍从而对全称的认识。至于佛教的哲学观那就更加复杂了。因为佛教派别林立学说多端。不过一种宗教信念只要逐步走上理性的道路,那么宗教的学说最终还是要以思辨思维的方式来取代。从而如实地表达的。而过去的事实完全证明宗教在信仰上是会出现危机的。作为佛教从它的出现直到当代也不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宗教本身是一个认识过程。研究宗教史就会清楚地知道:宗教的开初是一种诉诸感性的“知性思维”。从而随着思维的深化对宗教的意识性就开始反思。于是使思维不断深入。使之达到“双重否定”的理性认识观念。于是为人的天启理性思维就会无限地进行探讨。这样一来宗教就具有了一种理性意识的信仰。一般说来宗教往往是由神学的教义学进展为神秘主义的思辨哲学的。不过它还没有使客观的“本体论”与主观性的“认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一句话还没有明白用概念的三性形态表达出来。我们认为佛教是这样一个过程。基督教也如此。这些问题我们放在后面讨论。在这里我们谈一谈佛教的情况。我们认为佛教是一个“自在”之有的宗教。当它还没有反思时“主体性”尚未出现。这里他们的原始信仰则是一切生于“无”从而一切也消失在“无”中。于是认为“神”的具体体现是“佛”。当初佛教是一种自我艺术性范畴的宗教,它追求的只是通过“绝对空无”为内容的境界。就是说信仰“绝对否定性”即“无”。从而“无”不是没有反之凡人类不可能直观到的东西叫“无”其实肉眼直观不到的东西才是“真有”。因为它勿视现实。因而只能够成一种纯粹神秘主义的信仰。不过佛教是不断分裂又不断造成宗派林立的。但是我们认为:正因为一种宗教进入分裂才会使信仰进入深化。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宗教的分裂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13: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关于佛教崇拜“无”则是高明的。因为“无”是理性的直观。如果按照理性逻辑来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只有自身分裂、自我判断才具有真理性的出现。从而判断才获得推论也才是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话,那么佛教正就是这种变革的。它的哲学观念也正是这种思辨进展的。当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出现的时候,那时只是一些朴素的认识。在这里小乘教派不过是大乘教派否定后的派别。没有这个否定性也就无所谓还有小乘宗派了。所谓佛教在它的“现实性”中它的说教,只能是一种明人空、五蕴空。却又不能显法空。这是因为认识不足。但是它自身必然要进行自我分化与自我判断。那就是作为中观学派的大乘空宗的展开。这就是对小乘佛教的扬弃。而大乘空宗的现实性只能局限在认识《般若经》的范畴内。这就是般若空宗的一种学说。但是般若空宗内容不充分认识推理不高上,却有等待在一次的明白发挥。因此,在佛教自身内二次否定性开始了。这就是作为瑜伽行派的大乘有宗出现,它的出现意味着“双重否定”的产生。就是大乘有宗明白发挥出一种既非有也非空的认识论。换句话说佛教自身进行了一次判断一次推论,从而统一在大乘有宗之中。因此说“中道”就表达着“双重否定”的含义了。这就构成了《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的所立说的论点。但是这种“大乘有宗”的论点随着时代的转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后来在瑜伽行派里又出现了法相宗、华严宗等派别。这些都是后期佛教的唯心主义流派。虽然大同小异但毕竟还是具有很多分歧。真正说来佛教的很多理论不过是一些神秘的教义学或者是神学罢了。只要当佛教进入大乘有宗时于是瑜伽学说才算是对“绝对”这个大全有所认识。从而也构成一种对宇宙的认识论。因此,佛教的瑜伽学说则是非常近似伊斯兰教的苏菲学派的学说的。而这种学说真正具有一些带着神秘主义色彩的辩证法。也才算得上近代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1770——1831】的辩证法的起源和温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16: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