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白轮船

[评论] 鲁米——爱的苦涩比糖果甘甜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 01: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诗歌太需要水平了。
并不是怀疑翻译者的水平,而是我发现翻译者的乜帖、翻译者的情操和他的思维方式,对作品影响十分大,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作品本身给中国读者的真实感受。

前几日从自己求得的一本书中看到“斗篷的赞歌”一诗,看起来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又不能确定。
希望多一些不同风格的版本做参照。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13: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翻译诗歌的人应该首先是一位诗人,翻译宗教哲学意味诗歌者还应该是一位实践宗教的诗人,两个条件都符合者实在很少。
发表于 2010-8-20 21: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阅读莫拉维的作品,也就应当多少了解一些莫拉维的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以便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莫拉维生于1207年,逝于1273年。他的父亲巴哈尔丁·瓦拉德(?~1231)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苏非长老、教义学家,在霍拉桑一带传经布道。1220年蒙古人人侵霍拉桑时,他的父亲带着全家,还有300名忠实的教民一起迁徙。路过尼沙布尔时,带着莫拉维会见了著名苏非派长老阿塔尔阿塔尔把自己阐述苏非教义的著作四怠秘之书》馈赠少年莫拉维。这件事对莫拉维产生很大影响。巴哈尔丁·瓦拉德带着这一行人,经过巴格达到麦加朝觐。之后,应小亚细亚朝廷之邀,来到科尼亚传道,并在那里建立了苏非教团。
    巴哈尔丁·瓦拉德1231年死后,葬于科尼亚。当时莫拉维24岁,继承父业做了教长,但他对教义的理解尚不成熟。1232年,父亲的弟子赛义德·布尔汗诺丁·特尔玛兹从故乡千里迢迢来寻师,但到了科尼亚才知道恩师已故。他便留了下来,指导莫拉维的修行。他让莫拉维连续做了三个“闭门四十日”修行,使他体验到滤净心性的美妙,对经书的领悟达到新的境界。特尔玛兹死于1240年,此时莫拉维已经33岁,思想开始成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苏非学者。
    1244年,苏非游方僧夏姆士·大不里兹来到了科尼亚。他与莫拉维一见如故。这时莫拉维37岁,而夏姆士已60岁,然而年龄并没有成为他们之间交往的障碍,两人经常一起讨论苏非教义,吟诗弹唱,旋转舞蹈。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极大地激起莫拉维深入思考教义的热情,使他吟出大量苏非主义诗歌。然而,莫拉维的教民们对于自己的导师竟然拜倒在一个不知名的游方僧面前很不理解,开始对夏姆士造谣中伤,挑拨他与莫拉维的关系。这迫使夏姆士仅仅在与莫拉维交往了一年多以后,便悄悄地离开科尼亚,去了大马士革。莫拉维十分痛苦,写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怀念夏姆士的诗歌,并且他让儿子专程去大马士革将夏姆士请了回来。但几年后(1249年),夏姆士又失踪了,莫拉维派人到处寻找,并亲自去大马士革探寻他的消息,均无结果。有人说他隐居了起来,也有人说他被暗害了。莫拉维因为夏姆士的失踪异常悲痛、忧伤,他将自己的这种思念感情,混杂着对真主虔诚的信仰写成诗歌,总计2500首,题名《夏姆士集》。
    1260年著名的苏非长老霍萨姆尔丁·恰拉比来到莫拉维面前。两人结为知己,经常一起讨论苏非深奥的哲理。后来恰拉比建议莫拉维写一部阐释苏非教义的传世之作,莫拉维接受了他的建议,这部书就是《玛斯纳维》。“玛斯纳维”本是波斯诗歌的一种韵体,押韵规律是:aa,bb,cc,dd,ee……后来莫拉维便以此作为这部诗集的书名。这部诗集的创作,大都是采取莫拉维吟诵,霍萨姆尔丁记录,然后霍萨姆尔丁又将整理好的诗歌朗诵给莫拉维听,两人进行这项工作,经常通宵达旦。这部诗集于1264年完成。莫拉维十分感谢霍萨姆尔丁,称他是“真主之光”。
    莫拉维于1273年12月去世,葬于科尼亚。在他埋葬的那天,全城的百姓都来为他送行,哭声响彻城市的上空,全城都笼罩在悲哀之中。
发表于 2010-8-20 2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阅读莫拉维的作品,也就应当多少了解一些莫拉维的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以便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莫拉维生于1207年,逝于1273年。他的父亲巴哈尔丁·瓦拉德(?~1231)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苏非长老、教义学家,在霍拉桑一带传经布道。1220年蒙古人人侵霍拉桑时,他的父亲带着全家,还有300名忠实的教民一起迁徙。路过尼沙布尔时,带着莫拉维会见了著名苏非派长老阿塔尔。阿塔尔把自己阐述苏非教义的著作四怠秘之书》馈赠少年莫拉维。这件事对莫拉维产生很大影响。巴哈尔丁·瓦拉德带着这一行人,经过巴格达到麦加朝觐。之后,应小亚细亚朝廷之邀,来到科尼亚传道,并在那里建立了苏非教团。
    巴哈尔丁·瓦拉德1231年死后,葬于科尼亚。当时莫拉维24岁,继承父业做了教长,但他对教义的理解尚不成熟。1232年,父亲的弟子赛义德·布尔汗诺丁·特尔玛兹从故乡千里迢迢来寻师,但到了科尼亚才知道恩师已故。他便留了下来,指导莫拉维的修行。他让莫拉维连续做了三个“闭门四十日”修行,使他体验到滤净心性的美妙,对经书的领悟达到新的境界。特尔玛兹死于1240年,此时莫拉维已经33岁,思想开始成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苏非学者。
    1244年,苏非游方僧夏姆士·大不里兹来到了科尼亚。他与莫拉维一见如故。这时莫拉维37岁,而夏姆士已60岁,然而年龄并没有成为他们之间交往的障碍,两人经常一起讨论苏非教义,吟诗弹唱,旋转舞蹈。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极大地激起莫拉维深入思考教义的热情,使他吟出大量苏非主义诗歌。然而,莫拉维的教民们对于自己的导师竟然拜倒在一个不知名的游方僧面前很不理解,开始对夏姆士造谣中伤,挑拨他与莫拉维的关系。这迫使夏姆士仅仅在与莫拉维交往了一年多以后,便悄悄地离开科尼亚,去了大马士革。莫拉维十分痛苦,写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怀念夏姆士的诗歌,并且他让儿子专程去大马士革将夏姆士请了回来。但几年后(1249年),夏姆士又失踪了,莫拉维派人到处寻找,并亲自去大马士革探寻他的消息,均无结果。有人说他隐居了起来,也有人说他被暗害了。莫拉维因为夏姆士的失踪异常悲痛、忧伤,他将自己的这种思念感情,混杂着对真主虔诚的信仰写成诗歌,总计2500首,题名《夏姆士集》。
    1260年著名的苏非长老霍萨姆尔丁·恰拉比来到莫拉维面前。两人结为知己,经常一起讨论苏非深奥的哲理。后来恰拉比建议莫拉维写一部阐释苏非教义的传世之作,莫拉维接受了他的建议,这部书就是《玛斯纳维》。“玛斯纳维”本是波斯诗歌的一种韵体,押韵规律是:aa,bb,cc,dd,ee……后来莫拉维便以此作为这部诗集的书名。这部诗集的创作,大都是采取莫拉维吟诵,霍萨姆尔丁记录,然后霍萨姆尔丁又将整理好的诗歌朗诵给莫拉维听,两人进行这项工作,经常通宵达旦。这部诗集于1264年完成。莫拉维十分感谢霍萨姆尔丁,称他是“真主之光”。
    莫拉维于1273年12月去世,葬于科尼亚。在他埋葬的那天,全城的百姓都来为他送行,哭声响彻城市的上空,全城都笼罩在悲哀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