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7143|回复: 0

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济南及山东回族张姓家谱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0 2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济南及山东回族张姓家谱考
    张姓在我国是一大姓,张姓据说在全国姓氏中的人口约占全国第三位,(李、王、张)这主要指汉族。而回族张姓,在我国回族族群中人数却很少,但分布颇广,北自东北、河北,而河南、山东,南至江苏、湖南等地均有张姓回族居留。据说江苏镇江的“慎思堂”回族张姓,其始在河北顺天府完县,后迁苏北仪征,再迁镇江。回族张姓的源流也很纷繁驳杂,譬如收藏于扬州普哈丁墓园中的《张氏宗支图》载张氏始祖劄木赤,元初入中国,其三世张忻因善箭术赐张姓,为明嘉靖时武骑都尉,后封张忻为昭勇将军,其墓在普哈丁墓后有双羊牌坊者。《回族人物志》载另一回族张姓,为明英宗正统年间出使瓦刺的北京锦衣卫千户阿老丁,因功赐姓张,其后人即以张为姓。现居湖南的张姓回族据《宝庆府志》载“指挥张氏,其先曰璞罗德,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授宝庆卫指挥。”璞罗德西域人名,赐姓于明初,改为张姓。沈阳《六箴堂张氏家谱》载,东北张姓原居“金陵、其先西籍……始祖锁壁公张伯韫,以选邅国子监肄业,优贡生,布政司照磨,其次子张质任太医院侍诏……甚称祖医世家。”明天启进士,归清后任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张忻,是又一张氏家族,其子张瑞,曾任清代《明史》纂修官、《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礼部左侍郎、国史院大学士。张忻明代为河南夏邑知县(见《回族人物志》)。
济南暨山东张姓回族情况与全国大体一致。各家族人数不多,同姓不同宗的宗派情况却十分繁杂。皇帝赐姓者有之,汉族皈依者有之,外地迁入者有之,联姻改姓者亦有之。因之,要想搞清济南回族张姓各宗派的来龙去脉也实属不易,现仅就手头有的几个张姓家谱分别考析之。  
     一、济南济阳县大路村张氏家谱考析
济阳孙耿乡大路村,是一个回族聚居村,全村近500人,居住着回族杨姓、张姓、左姓、信姓等,其中张姓约占50%,据村人介绍张姓与丁姓为表兄弟一起从河北孟村迁来济阳丁杨村(原名丁家沙窝),而后,张姓部分由丁杨迁来大路,今收集大路张姓家谱谱序等资料八件,逐一释之如下:
(一)济阳丁家庄(丁杨村)祖茔碑文析
1、原碑文
济阳丁家庄祖茔碑文
從來仁性成,而孝行著,亦①孝德備,而仁事益。修故宅,分陰陽,禮通幽明②,水源木本,人有同心。是以始祖之立基由來久矣。蓋始祖諱斡歌士③,自隋開皇七年④,由天房始入中國,首建懷聖寺于粵東之羊城。卒于北郭桂華⑤崗。後人于前明永樂二年,自直棣⑥孟村遷移濟邑城西,布居丁家莊及大路⑦等莊。此祖之實迹,故知淵源之有自也。張氏塋有二處,兆卜丁莊之南隅⑧,昭穆之次⑨,至今數百年矣。余名雲卿,系貢生待詔銜⑩。同族侄大興、太學生大溫、慶元、會元等{11}。因族凶有辗毖埽?质肋h代湮,無所考證,共議林中有樹老礙穴者,去舊栽新,共賣錢壹百壹拾千{12},爲樹碑祭掃使用。由是墳墓修而松柏掩映,以壯觀瞻,枝派叙而名次遠近,以備班列{13}。因其事,以詳其實,援筆而爲之記。
     光緒十二年歲次丙戍{14}荷月{15}上浣{16}榖旦
2、注释
(1)亦——也。
(2)礼通幽明——也就是幽明两界都是这个道理,也即故去的先人和生着的族人均应以“仁、孝”待之。
(3)斡歌士——“斡”音(wò)根据后文应是宛葛斯。艾布·宛葛斯,至圣母舅,唐贞观六年抵长安,唐太宗见其人耿介有实学,因敕建大清真寺,死后墓在广州城外流花桥畔。
(4)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据传为宛葛斯来华时间,有人称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年,实际是穆圣此时才17岁,穆圣传教始于公元610年(即隋大业六年)。宛葛斯入华可定为公元587年。
(5)桂华岗——广州首建怀圣寺,历史上有记载,至于桂花岗,未考,只知响墓(香坟)在流花桥畔。
(6)直隶——这里指河北孟村。
(7)大路——今人说张姓是先到丁杨后迁大路村。
(8)南隅——兆卜是占卜吉凶,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卜筮文化。南隅:南角、南边。
(9)昭穆——古代一种宗法制度,即宗庙和墓地的辈次排列。双数在始祖左方为昭,单数在始祖右方为穆,分长幼、亲疏和远近的次序。
(10)贡生待诏衔——贡生是会试及第者,然后经殿试曰进士,即未经殿试者。待诏即以一技之长待候皇帝之命者,待诏不是正官,有文学、绘画、棋艺、医术、相卜等专长入翰林院称待诏。
(11)会元等——大兴大温是作者的同族侄,庆元会元,可能也是侄辈,作者云卿为张姓十五世,“大”字辈为十六世,其家谱中无“元”字辈。
(12)百壹拾千——这里指卖树钱,用作树碑和祭扫款项。
(13)班列——就是张氏辈列。
(14)丙戍——即光绪12年,公元1886年。
(15)荷月上浣——农历六月为荷月,上浣即上旬。
3、考释
这篇碑文写于光绪十二年,反映了济南回族张姓的一个支派的历史源流及思想观念等。
(1)以“仁、孝”为家族的精神道德支柱。
“从来仁性成,而孝行者;亦孝德备,而仁事益。”这是碑文开宗明义的第一句。“仁性”即“人性”,人之本性养成之时,其孝敬之德就会著。进而,孝德齐备之日,其仁人之心就更加增强。这就是孝为先,就是成仁之道,儒家的基本观念与回族伊斯兰教的道德观是融通的一致的。
(2)认定斡歌士(宛葛斯)为家族的始祖。
宛葛斯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来华的阿拉伯人。至于他是不是穆圣的母舅,是否把伊斯兰教带入中国,均在争论也均可商榷。他的来华和去世后葬于广州流花桥畔,似已成不争的史实。有一些回族氏族把他们的始祖追溯到宛葛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似乎都无史料依据。他们姑妄言之,我们也就姑妄听之吧!家乘学的一个弊端,就在于蕴藏着一种攀附的心理,回汉皆然。这是中国家乘文化的一种缺憾,也是一个特点。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也是一种祈求和敬仰。家乘史一般或大都属于一种稗文和野史,大都是民间的东西,不可不信,也不可深信。作为历史的佐证,未尝不可,作为回族文化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我发现在回族家谱文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口碑和传言,这一些传言写在谱书上刻在碑铭上,这就是回族的史料,在回族的文化和历史中,因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少之又少,有了这些东西,即使是孤证也罢,能有这一点点蛛丝蚂迹,怎能不让回族文化的研究者喜出望外且珍贵视之呢?
宛葛斯是丁杨和大路张姓回族的始祖,我总有点怀疑,可又无任何资料证明它的确凿,更无确凿的资料说明它的谬误,但愿这篇光绪代的碑文对这个问题的记录是个历史的真实。
(3)张氏回族来大路丁杨的时间是永乐二年。
丁杨村道光二十八年丁氏祖茔碑载丁氏祖“前明间由天方游入中国,居金陵二龙岗,改曰回营。永乐初从龙入燕,后徙居沧州之孟村。”由于丁张两家为表兄弟一起从孟村来济阳丁杨村,那么张氏从孟村迁留丁杨大路如实,张氏始是否从金陵来不可知这是其一。
其二张氏碑文曰永乐二年来济阳,丁氏碑文曰永乐初来孟村,相差不大,总之是明代来大路村卜居。看来张姓来山东济南时间定为明代无疑。
(4)张氏祖坟在丁家庄南。
“张氏茔有2处,兆卜丁庄之南隅。”碑文中明确指出张氏祖茔所在地。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整篇碑文仅有此处有“张氏”二字,通篇无“张”字,包括碑题也是“济阳丁家庄祖茔碑文”,后文亦无落款,如无此“张氏茔”三字,人们可能误认为是丁氏茔碑。
(二)张氏谱书①序
1、原序文
張氏之譜何爲而作也。嘗見世之譜牒無徵,同宗視若途人,文獻失考,至親等於疏逖②。此固先人之不幸,亦後世無賢子孫追溯而聯屬之也。張氏自明遷居以來,族大支繁,聚散不一,儻③不续修譜書,如世遠年湮,將至覿面④而弗議矣。有十三世諱大文者,曾商及族人,续修譜書,但草創未就其事中寢。至大文公之孫,有名連升字雲齋⑤者。承祖之志,與合族共議重續修焉。凡考察詳明者,書之,未有確據者,闕之,舊譜中遺漏者,補之,顛倒者,更正之。而此譜成矣!噫!雲齋亦賢矣哉,可謂善繼祖之志,善述祖之事者也。先人有靈,亦當含笑于地下⑥矣。由是尊卑分焉,長幼序焉,傳之數百年,而推原其始,猶然父子融融一室也;分之數百家,而進溯其初,依然兄弟怡怡一堂也。而今而後,不失張氏舊家之風,庶幾⑦相傳于無窮矣!是爲序。
大清光緒歲次乙已⑧花月中和節⑨王瑞亭 撰書
2、注释:
(1)谱书——这部张氏家谱名曰《张氏谱书》,这种称谓,在济南回族谱籍中第一次见到,也别存一格。
(2)疏逖——疏远。司马相如传有“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逖远也。
(3)傥——即倘,倘若。
(4)覿面——音dí。相见、见面的意思。
(5)云斋——张氏第十五世,名连升,字云斋。在张氏辈序排字上第十五世无“连”字辈记录,十六世也无“元”字记录。
(6)含笑地下——与上句“先人有灵”均非回族思想,受汉文化影响所致。
(7)庶几——“也许可以”的意思。
(8)乙已——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这已是清末了。
(9)中和节——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因之“花月”为农历二月。
3、考释
这篇序言未谈迁居详情,只涉及到十三世大文公十五世连升云斋公,与后文有疑,云斋非云卿也,与丁家庄碑文作者亦非一人。
(三)张氏谱书序
1、原序文
蓋聞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國有史、而治亂備載,家有譜則世代有徵①。上以紹②祖宗之統,下以貽子孫之謨③。譜之所闗者,大矣哉!我張氏歷代久遠,譜牒無徵,所可叙者自大明成祖永樂二年,由二龍崗從龍北遷④,于燕功臣各給宦田得佔産以爲世祿⑤。余張氏因居趙河莊⑥遂家焉,至三世分爲十門⑦。其後或盛或衰或興或廢、或聚住本莊、或遷于他處,或棲居莊田、或依讬親故,世代愈遠,情誼愈疏。此譜書⑧之不可不續修也,別宗派者于斯,明尊卑者于斯。願吾族忘富貴貧賤之迹。篤其恩義。化智愚賢否之見,聯以性情。見有善者勉之,以爲吾族光;見非善者戒之,勿爲吾族辱。樂則相慶,不忘親愛;憂則相恤,莫幸災禍⑨。深水源木本之恩,綿百世一脈之傳。此則續譜之志也夫,此則作序之意也夫。
    旹⑩
十六世孫{11}連升敬撰
光緒歲次乙已季冬上澣
2、注释
(1)有征——征是验证。这里的“有征”一词与后文中的“谱牒无征”,正是正反两面。“无征”应为“无朕”沈约在译佛家文中有“道虽有门,迹无可朕”即无征兆、迹象可寻。“有征”即有谱可循。
(2)绍——承继。
(3)谟——即“谋”。这句话的意思是遗留。给子孙后代以谋划,也就是聪明才智。
(4)从龙——跟随皇帝,这里是随燕王北迁。
(5)世禄——明代张氏为官宦,赐给张氏官田并世代享之。
(6)赵河庄——这不知何地,沧州孟村?还是山东济阳一个小村庄不可而知,这里提到“十门”可能是河北沧州一带。看来十六世张连升为赵河庄人。
(7)十门——就是十支,张氏十支待考。
(8)谱书——就是家谱。
(9)幸灾祸——幸灾乐祸意,这一段对仗句写得很好。
(10)旹——“歲”字古写法。
(11)十六世——谱书上十六世字为“大、连、金、寿”。“连升”二字合谱。
3、考释:
这一篇序与上一篇都是光绪三十一年的作品,前一篇为王瑞亭在年初二月作,后一篇为张连升在年末“季冬”所作,两篇有不少异同,在此谈六点。
(1)关于张连升的辈份。
王序说:“有十三世大文者……”“至大文公之孙有名连升字云斋者。”明确指出张连升为十五世。可是张序中落款是“十六世孙连升敬撰”。而张氏辈字“连”字确为十六世,那么大文公可能是十三世,也可能是十四世(因十三世、十四世均未见“大”字或“文”字,如确为十三世,那张连升应为张大文之曾孙,王序有误,张序可为信史。
(2)张氏为二龙岗从龙北迁。
在张氏祖碑文中只写了“后人于前明永乐二年直隶孟村迁移济邑(济阳)城西。”王序中写为“张氏自明迁居以来”,均为涉及“二龙岗”或“从龙北迁”事,唯有张连升序中有“自大明成祖永乐二年由二龙岗从龙北迁”的记录,那么济南(或山东)回族张姓也是永乐时从南京二龙岗迁来,与济南马姓一支同,甚至与山东回族许多姓氏相同。
(3)张氏有宦田并以为世禄。
这一点也是回族姓氏中少有的记录,回族张姓在扶佐燕王时“于燕功臣,各给宦田,得占产以为世禄”,看来,不仅张姓,只要是功臣者,燕王均给以“宦田”。
(4)张氏原居于赵河庄。
这与祖碑文和王序所记不同,赵河庄并非孟村。这点只能存疑,待其他张氏源流资料发掘后证之。
(5)张氏后有十门。
在张序中有“至三世分为十门”的记载,看来在赵河庄张姓应传了三代——大约近90年——而后才有十门,才分迁各地才有丁杨、大路张姓回族,那么与永乐三年迁山东之说就大相径庭了,这是又一疑点。
(6)张序记录了张氏家族的家族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这些道德价值的认识,这种回族家族精神认识是我们整个回族思想认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反映和升华,在此我将这几段抄录如下。
“愿吾族忘富贵贫贱之迹,笃其恩义;化智愚贤否之见,联以性情。见有善者勉之,以为吾族光;见非善者戒之,勿为吾族辱。乐则相庆,不忘亲爱;忧则相恤,莫幸灾祸。”其胸怀,其度量之博大;其荣辱,其忧乐之见解,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仰和发扬的吗?
1、原碑文
嘗謂莫爲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爲之後,雖盛而弗傳,蓋張氏祖塋自十世祖新阡①以來,地勢平坦,林樹茂盛百有餘年矣。延及我曾祖諱安字果仁號一老②,迹其素抱容人之量。度旣寬宏,嘗存濟物之懷;性復慷慨,遂乃找庹?摹V卫砩疲??业酪蚜ⅲ?e功樹德。培植深,而後嗣亦昌,支緣派序,綿綿世傳。是以興隆而未艾③也。由前屈指及今七世,雖支分而派別,實同宗而共祖,非累世德純,奚④以族繁,而有振振繩繩⑤之盛乎?今日縱異竹策叢生⑥,地靈不失風水之聚;即無湖燈⑦呵謢,支茂堪擬瓜瓞⑧之綿。於是撰數語以叙其事云。
             光緒 年月日⑨ 榖旦
2、注释
(1)新阡——新的墓道。在这里可能是十世祖新整了张氏祖茔。十世至作文者时百余年,作文者如光绪初年,其十世祖时约生活于清乾隆年间。由十世上溯到一世可能在明天顺成化年间,张氏祖茔如是在大路庄那么张氏到大路时间应在明中叶。
(2)号一老——这是作文者的曾祖名张安,字果仁,号一老,不是张大文公。作者是光绪间人,应为十五—十七世,如作文者仍是张连升,这个张安公必为十三世。
(3)未艾——未尽、正在兴盛之时。从张安公至作文时为七世。如张安公为十三世,作文时张氏最小辈份应为十九世。
(4)奚——为何,在这里是“难道仅仅是……”的反问句意。
(5)振振绳绳——振振高亢、茂盛之意,绳绳,众多貌,这里两个叠词说的张氏子孙之盛。
(6)竹策丛生——竹策何意不可知,也许是说野竹,丛生,但仍不失张氏祖茔之灵气。
(7)湖燈呵謢——呵护是保护。湖灯,不解,也许是指湖上的渔灯保护着渔人的安全,这里意为即使无人呵护也能子孙繁衍昌盛。
(8)瓜瓞——如瓜一代代生长指子孙繁盛。
(9)光绪年月日——年代月日不明,作者不明,但为光绪年间作品是明确的,可能仍为张连升之作。
(五)张氏辈字
前二十世起字不一在同一世者各支之起字均列表上嗣后起字时务必注意。
注:此段文字意为后代子孙起名用字应“避讳”,注意不要重复张氏祖先名。

(六)张氏祖茔碑记
1、碑记原文
水有源,尚可永流不息。国有史,尚可长兴不衰。族有谱尚可兴旺发达。吾族由唐朝贞观二年,始入中国①,具有历史之源。始祖讳斡歌士初居粤东羊城。后人自大明永乐二年,由江宁府②二龙岗迁居河南虞城羊房③村。后徙直隶沧州孟村,同丁氏一起④迁居山东济阳县西丁家沙窝。再分支于大路、辛集、济南市凤凰山⑤等地。因族大繁衍旺盛,建寺修墓。据家谱记载,原祖茔占地叁亩零捌厘⑥,有围墙,松柏枝叶繁茂,雅致壮观。祖茔之实迹,故知渊源。随时代变迁,墓穴皆无,无所考证。开斋节⑦祭扫之际,共议为继承发扬祖先刻苦精神,爱国爱教,敬业,行善积德之优良传统,立碑以作纪念。
         公元一九九七年?摇春和月⑧?摇敬立
2、考释:
这篇碑记提出了几个新的问题,在此逐一考辨之。其一,碑记把斡歌士(宛葛斯)进入中华的年限由隋开皇七年改为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这可能是参考了现代回族史学界的观点而改变之。
其二,提出了明永乐二年由江宁府二龙岗迁来也较前文更具体点。
其三,提出祖出河南说。这是又一新的提法,河南虞城羊房——大概在商丘附近——不知有何根据。
其四,更加详细地指出张氏后人居留地有丁家沙窝(丁杨村)、大路、辛集和凤凰山(可能是长清凤凰庄)。
其五,对祖坟的占地“叁亩零捌厘”有了明确的界定。
其六,提到了开斋节与伊斯兰教又靠近了一步。
其七,立石时日为一九九七年春和月,即和月清和之月,意为四月。暮春、晚春、季春,春已过了。
(七)张氏坟示意图

这个示意图上有“东祖坟”三字,这说明还有“西祖坟”,只有东西两坟茔才能与丁家庄祖茔碑文中“张氏茔有二处”相符,不过西茔情不详。
(八)小结
我们从大路村张氏回族谱序等,可见济南暨山东回族谱牒之一斑,也可见我回族谱的某些特色,归纳之有如下四点。
1、大路张姓,其来源仍为南京二龙岗。
从二龙岗从龙北迁是山东许多回族世家的特点之一,好多是武官世家、侍卫世家、锦衣卫世家,如马姓、周姓、刘姓等,这个家族(张姓)源流脉络基本清晰,由南京——河南(虞城)——河北(沧州)——山东济南(济阳)。
攀附圣裔情状,在张氏谱中也有反映。那就是始祖为斡歌士(宛葛斯),这也是山东回族谱牒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之一。
2、大路张姓只有光绪末序言几篇,历史意义和古籍意思都不够大。
我回族谱牒似乎到有清一代才为盛行,明代有谱者或有谱序传世者很少,在我所见的回族谱中仅见《咸阳族谱》中永乐序,其他见之甚少。因序文大多清代作品,对于元明的家族史只听口传或只能附会,这是山东回族谱牒的又一特点。
3、辈字紊乱,世系不全。
回族谱辈字不能统一的原因,大都是后人补记,先人并未十分重视辈字的排列。世系不全,有很多断代现象,这两点也是山东回族谱的特点。
4、回族谱牒中反映了一些思想观点,这是回族谱牒的精神道德的精华。

3、辈字紊乱,世系不全。
回族谱辈字不能统一的原因,大都是后人补记,先人并未十分重视辈字的排列。世系不全,有很多断代现象,这两点也是山东回族谱的特点。
4、回族谱牒中反映了一些思想观点,这是回族谱牒的精神道德的精华。  

    二、济南党家庄回族《张氏谱书》
济南近郊(今划归市中区)有一个全国闻名的回族村镇——党家庄。其中东西两村居住着几乎全是回族,有法、马、党、沙、王、左、张、何、金、李、于等十多姓回族,而其中回族张姓约有350多人,而张姓回族又是济南回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中党家庄张姓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如张登鳌等一批著名的爱国阿訇和张廷勋等一批抗日烈士。近日张姓族人张廷夫、张广平二先生编修了一本《张氏谱书》颇详尽地记叙了党家庄回族张氏的现代谱系,也把其源流作了一些概述,今将《谱书》有选择的介绍如下。
(一)党家庄张姓之来龙去脉
《谱书》序言,其始祖为斡歌士,唐贞观二年来华,始居粤东羊城,明永乐二年由江宁二龙岗迁居河南泸城羊房村(应是商丘虞城),再迁沧州孟村,再迁济阳丁家沙窝,这与济阳丁杨一大路张姓为同宗。
《谱书》将大路村中《张氏谱书》中的部分碑文、序言、辈字、墓地等资料都又抄录于该谱中,计有光绪十二年《济阳丁家庄祖茔碑文》、光绪年《大路庄张氏碑文》、光绪乙巳年王瑞亭《张氏谱书序》和张运升序。张氏一世至四十世辈字,墓基地形示意图表等。
《谱书》序言,张氏一支从丁家沙窝迁党家庄的同时,另一支迁大路,又一支迁辛集,大路碑却说在从孟村迁来时,同时到丁杨和大路两村。并未说向济南迁居。
《谱书》说,张氏到党家后,似乎在一九四〇年后(好象晚了不少)又迁去济南西关、徐家花园、堤口大河、新泰西南关、黄山后、小金庄、张家口、抚顺、哈尔滨、丰台、南京新街口、泰州等地,笔者认为如不是叙述错误,张氏外迁时间还需仔细考证。
(二)党家庄张姓辈字
《谱书》中辈字,从十二世“文”辈起,新辈字从十二世至四十世与大路谱辈字基本不同,甚至相差甚远,抄录如下。

看来党家一世至十一世已不可考,张家哪一代来济南党家只有存疑了。
(三)党家庄张姓世系表
《谱书》续修张姓世系约十二页,人数约700人左右,从十二世“文”字辈起,其世系表第一页“文”字辈计有六人,名讳均失,这六人也许是一人、二三人或三五人;也许是亲兄弟、堂兄弟、叔伯兄弟均不可考。下均为这六“文”辈之传人,从世系表三,十五世“凤”辈起,涉及人数过多,今仅摘张廷夫、张广平二支世支刊载于此,以作代表。
1、张廷夫先生支
2.张广平先生支
在回族谱牒中记录了不少回族的道德观、荣辱观、价值观、宗教观,这些观点闪耀着回族民族的精神光华,是十分可贵的,值得张扬的精神财富,值得继承的文明宣传。张氏这部谱牒在教门问题上有所提及,但涉及文字太少、太浅。  

     三、济南商河县棘城村张氏家谱考析
商河在济南市北,原属德州地区,后划归济南市,棘城在商河县东北,为一回族聚居村,有王、张、杨、铁、丁、沈姓约3000多人,其中王、张二姓约占全村人口80%,其村中王氏和张氏家谱均较完整。由于在蒐集棘城张姓家谱资料时,行色匆匆,仅录其部分谱序,今就手头仅有资料,引述如下。
(一)张氏族谱序和张氏重修族谱说
1、谱序原文
夫族之有谱,所以追远睦族也。岂仅为分支别派哉!本乡张氏户大丁繁,传闻谱牒失于青州原籍。因我王氏续修族谱,顿发其收族睦宗之热心,但代远年湮,渊源莫溯,欲修谱书一帙,可惜无所考稽。幸有登华偕其兄弟子侄辈,洵诸父老,远推近究,上仅叙及六世。确知自青州府、金岭镇,卜居阳信六营张家庄。先迁至棘城一支,后迁至波镇三支。虽迁徙者不一而足,惟棘城之户口繁衍,来兹已十数世矣。若复无谱以志之。不将久而埋没,视四方之同族,觌面如秦越耶。于是推世次,分亲疏,记姓名,朔本源,此支彼派,分别清楚,而宗序之关,明白如指掌。迨告竣之日,登华复偕其兄弟子侄辈,捧创修谱草一纸,就质于余,并祈为之撰序。余才薄学浅,胜任固不能,而坚辞又不得,谨竭管见,略述梗概,上以慰其先祖,天堂之望,下以动其后裔,亲睦之思。俾后之阅斯谱者,一披简,而亲族慕宗之心,发于不自知云尔。
        前清邑庠生,王炳坳沐浴敬撰。
2、谱说原文
夫族之有谱如国之有史,治乱兴衰,贤贤良,诘奸慝(tè)。后人知族有谱,支派远近,先人名字终不忘,谱之所关者甚重,吾乡张氏登华兄在一九二六年偕其父老兄弟等创修族谱,祈予长兄黎堂立条例,作撰序,约予缮写,至今二十有七年矣。当其时,予正在中年,书不甚难,数日告成,昨日张氏父老兄弟商议续修族谱,又来乞予,可惜予年值古稀,两目茫茫,书不成行,乱辞不就任。又祈为言,予不学无文,胸无一字,虽谫陋不堪,何敢再辞,故不揣深浅,冒昧从事,故为是说,以望夫张氏之后人世世续修无负前人创续之苦心也。是为序。
              王炳墀沐浴谨识。
3、考释
对于这篇序言,我们肯定地说,它指出了棘城张姓回族近几百年来的流迁图,即青州(金岭镇)+阳信(六营张家庄)——商河(棘城),其二是在棘城已传十世,而主持编纂者张登华为张姓九世。其三序言为王炳坳所撰,而成谱年月应为民国——落款有前清邑庠生——十五年即公元1926年。王炳墀先生这篇“说”文写于一九五三年,这已是解放以后了。
(二)几篇谱序综说
张氏族谱中还有好几篇谱序,有的文字并不清晰,有的只有一些残断,多数没有时间记录,这里仅摘要者,综述如下。
1、有一篇名曰“张氏族谱继先续叙重续修”单从序名来看,即不知所云,因之也就在此不原文抄录了,这篇序是一九八八年作,中心是说续谱为今后“结亲之事,有所谨慎。”
2、张氏创修族谱原籍序。
粤自信邑六营张庄,本张氏之原籍也。不惟庄分前后,亦且支有长次。年代无考,谱牒失传,其所追求,惜不甚远。兹据棘城上叙之八代,以分世次,故遵修谱立规,特登原籍之高祖登于谱颠。
3、棘城张氏(序)
始祖失讳,尝闻父老相传,来自信邑六营张庄,原任棘城清真教长之职。因性情淑善,处事和平,不准我先祖辞职旋里,大家恳切留举为世袭伊玛目。遂携眷率其三子卜居于是乡。有一子早逝,厥后,子世繁衍传至三世,分为东西各三支。长支三子为东三支,次支三支为西三支。此六支之所由来也。以上三世祖讳失叙,四世讳,犹能记忆者谨书列于右,以登于简端。
东长支四世:长支凯,次支宾、宠,三支月、明、星、松、林等(仅摘录至次)
4、登公事略(题为我之所加)
九世子平讳登公,寅堂公之次子也。咸丰八年四月十二日寅堂公逝于外,子母孤孀。闻其时,公兄弟三人俱在年幼,家又贫寒,遭此颠沛,令人怜悯。以后公母辞世,兄弟分?摇,遂弃农就商,贸易四方,风尘扰攘。财星因以渐旺,家业从此渐裕,公虽由贫致富而性情慷慨,恤老怜贫,敬长慈幼,虽未读书,而洞明世事,亦张氏之傑也。置良田尚未满顷,子孙咸被其泽。惜也寿方迈乎花甲,魄已降于九泉。有此德行岂可泯没,故文轩三表弟屡次祈余作传,余甚固陋,不敢冒昧从事,然与彼情如手足,不忍却辞,故略凑俚语以志之。
             王炳墀沐浴敬撰书。
5、考释
(1)根据“原籍序”文有“庄分前后”“支有长次”的记叙,棘城张姓可上叙八代,这里有可能是从九世“登”字辈(张登华为代表)上叙八代至第二世。
(2)根据“棘城张氏”一文记录了张氏世祖(棘城祖)为伊玛目,留居棘城,生三子,一子早逝。长支(二世)三子,为西三支,三世似乎是“汉”字辈,四世有凯宾、宏、月、明、星、松、林。
(3)据“登公事略”文,有“九世子平讳登公,寅堂公之次子也。”登公可能就是修谱者张登华,他与王炳坳、王炳墀交往频密,此支是登公逝后所记。
据我所见,张氏谱序及世系表之一、二页,武断认为棘城张氏世系为:
一世伊玛目;二世二人分东张庄西张庄二支名讳不详。三世辈字可能为“汉”,四世有凯、宾、宏等五世辈字为“大”,六世有殿奎等(辈字也不详),七世不详,八世寅堂公,九世为登。
(4)由于棘城谱牒仅草草一过,未见其世系辈字表,仅就断简中查出十二世后有四地排字。
①阳信,存心建广瑞,英杰信义传
②棘城东村:立好春森景,青松保时代
③棘城西村:会可永树芳,林成元家路
④流坡坞:和美绍先宗,顺华金光照
这里面有可能从十二世始也可能从十三世始,不甚清楚,“汉”字辈大概是三世,“大”字辈可能是五世。
总之棘城回族张氏族谱情况,因了解时间太短(仅两小时),其中谬误很多,仅记录如上,详述如上,希知情者,一一正之。而我仅为济南回族古籍收集想,略述如兹,一切不到不慎之处,请谅。  

    济南暨山东张姓回族正为本文开首所说,人数不多,但宗派繁杂,大路张姓在此不再重述,单说棘城张原为青州张姓,青州张姓有“正张”与“刘改张”两宗,关于“刘改张”宗,青州赵潜先生《青州回族溯源》一文有如下一段记录:
“张姓一支有刘改张之说。真教寺张永盛《新建二门碑记》自述始祖本源。‘粤稽家乘,本刘侍御公谱系也,因高祖邑庠生讳让,嗣岳公浚,赘张氏,而继志述事则未尝一刻忘也。’张氏先祖‘让’,邑庠生,泰安教谕,生二子,长曰‘济’,生三子;次曰‘洪’,生四子,支派繁衍至今。张永盛为让四世孙。清光绪二十二年由十五世孙传宝玉所修张氏祖谱,开篇先载有皇帝封刘瓒为‘文林郎’,母为‘太孺人’之敕文及由沧州迁居青州的记载。青州刘氏对此亦予以认可。乾隆四十二年由举人杨峒为沧州御史刘氏所写《青州支谱原序》中说:‘今刘典张氏族之别也,原其则同姓也,百世而婚姻不近者,今缀于谱,以收其族。’按刘氏族谱,刘瓒生有三子,汝继、汝资、汝仕,‘让’为汝仕次子,即刘瓒之孙。”
关于“正张”一宗,据说其中一支传入济南市区西关名曰“保元堂”张姓,在《济南穆斯林》2004年第四期和2006年第三期有两篇文章介绍,鲁黎先生(张玉玮)正在着手对“正张”一族谱系作进一步研究,张先生曾留给我一份《张氏祖谱原序》可能是“正张”族的最早的记录吧,幸文字不多,抄录于此,以作本文之结。
张氏祖谱原序
谱之义,大矣哉;谱以载,祖先之字讳,垂示后人,见其谱,如见祖先焉。所以入庙思敬,过墓思哀者,此也钦哉!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仲夏 鸿谟。
关于“正张”(青州)谱序,笔者从《张氏族谱》中收录了三篇,今分别录之于后。
(一)重修张氏族谱序
先世土著于青十有余世矣,谱牒之修已历数次。先严大人更加续修,顾其间分注稍有未得清晰者,且数十年来子孙繁衍更宜补缀。故族长信一公纠同合族细加考核续修,支派明、昭穆辨,宗派寓于谱系,庶于尊祖敬宗、收族之义,其有合乎。嗣后随时修补,勿使有间,虽百世之远,秩然无紊可也,能于后之贤子孙有厚望也哉。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上浣吉旦云会敬题
乾隆三十八年张氏到青州已十余世,三十八年为公元1783年,那么张氏迁入青州应为明弘治年间。
(二)张氏修谱序
绍南承先父培植,粗通经史兼爱山水,时仿名流画法,终日寄情笔墨,聊以自娱。今春间吾族人树田、万荣、萸芳等倡修谱牒,凡历四阅月,详细辑集,按宗依支以次补叙,略见端倪。承先人遗型幸告厥成,谨修草谱一帙,聊作启后已矣。
恭读九世祖云会公撰文,藉聆七世祖鸿耀公手泽,未尝不凛然知敬。噫,吾族迁居青州以来,累世书香,教子耕读传家,忠厚之风迄今犹存。维望后世子孙恪守遗训,念本追源,尊宗敬祖之诚,余深望不泯者云。
     光绪二十九年菊月 十三世孙绍南敬誌
这是青州张氏第三谱序,应在九世云会公(乾隆三十八年)前,七世鸿耀公还有一谱序,可惜笔者未见。
(三)益都张氏重修族谱序
余昔年游学京师,遇张公耀东号华耕,为清代五品衔,侯选经历,直棣高等农业学堂毕业。时充农商部香山试验场主任,品学兼优,干练有为,为新学之先进。以姻娅故暂作栖止,晤对终日,古往今来,中西哲学,言之津津,有相见恨晚之慨,闲尝叩其世系,因略得颠末。今春东关真教寺掌教瀛阶阿訇与其族人象贤,邀同恺亭、万会、琏溪诸先生倡修族谱。而余又躬逢盛举,得览张氏旧谱遗型,证以耀东所言,若合符节,创世迄数百年,求之流传,支分派别、世系班次、无不井井有条。
盖张氏累世崇奉吾教甚谨,掌教辈出,七世鸿基公,号对桥为邑庠生。鸿耀公字冲霄,康熙庚午科副榜,学行纯正。十世云会公字峻飞号舆京,岁进士,侯选训导,学正行醇,品行清高。象贤先生十四世祖和泰公,善丹青,工妙绝伦。十五世化隆公,清代实授青州营益都巡捕厅侯选守备。十四世仲轩公号绍南,一生酷好山水写意,穷尽其妙,名重东鲁。十五世哲臣先生即耀东之弟,清时任衍圣公执印官,智园行方,急公好义。其子侄辈如国治、国瑞、国烈等,历充铁路银行要职,英才俊逸,萃于一门,为张氏后起之英秀未艾也。噫,张氏累世清正,子子孙孙咸能恪遵先世遗训,其传家之所以远,继世之所以长,盖有由然也。兹承诸先生嘱为序,固不揣愚昧,谨就所见所闻者,略述梗概,聊申景仰之意,是为序。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夏历五月端节 丁枢喆谨序
这篇谱序也是民国年间的,把青州张氏十世后十一世至十五世重要人物都有简介。
笔者对于山东回族张姓的几个家谱大致考略如上,谨供关注回族谱籍学者参改。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3: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