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绿鸟

湖北武昌伊斯兰教先贤马斯巴巴拱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4 23: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hinasufi.cn/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DQwMzl8NjY1YjdjNDR8MTcxMTcyMzkxOHwwfA%3D%3D://84040.jpghttp://www.chinasufi.cn/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DQwNDF8MzEzODAzNjl8MTcxMTcyMzkxOHwwfA%3D%3D://84042.jpghttp://www.chinasufi.cn/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DQwNDN8NTQyNTVmMzd8MTcxMTcyMzkxOHwwfA%3D%3D://84044.jpg
00253QgTzy7cvp6Rv7a90&690.jpg
00253QgTzy7cvpW1l8c88&690.jpg
00253QgTzy7cvq9CNkRb1&690.jpg
0202_1 (1).jpg
00253QgTzy7cvp25XzZ3b&690.jpg
00253QgTzy7cvpbTZtNc3&690.jpg
发表于 2019-7-24 23: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学大师马铨先生传略及拱北碑刻等古迹资料辑录与现状概述


马  超  (河南方城)

今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洪山区原马家庄华师一附中,有一座清朝早期的穆斯林经学大师的坟墓。在1988年12月25日,该墓成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叫做马铨墓。笔者在武汉读书的数年中,曾经与一穆斯林好友前往墓地参观。后又相继陪同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纳巨峰、甘肃平凉穆斯林老人哈吉黄登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建平等数位做相关研究的朋友前往数次。对马铨及相关资料有所了解并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及资料,特简单概述如下。
一、马铨先生生平概述
马铨,字明龙,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人。根据民国庚申年怀远堂刊刻续修《马氏族谱》记载,其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97年1月29日),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1679年1月30日),享年82岁。因其在弟兄四人中排行第四,故人们尊称其为马四巴巴。其为胡登洲先生的三传弟子。
马铨祖籍南直隶凤阳府泗州盱眙县,出身于武将世家。始祖马镇,随明太祖朱元璋出征,屡立战功,授安阳护卫总旗。二世祖马旺,调守太宁卫,授指挥签事。三世祖马俊,于宣德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432年1月26日)调任湖广都司武昌左卫指挥签事,落籍江城,遂世居焉。“一门之中,勋禄相承,科第不乏”其人,为江夏旺族。
从《经学系传谱》中的记载可以得知。马铨自幼受家庭教育,跟从其父马垿(字农川)既学习汉文,又习学经文,应对明辨,聪明过人,对伊斯兰教信仰尤为笃诚。当时胡登洲学问深渊的二传弟子冯伯庵(陕西咸宁杏园头人,俗称老三巴巴,二传弟子先师冯二的侄子)开学设帐于宁夏同心城,铨慕名由楚前往投其门下,学习伊斯兰教经籍三年有余,因思乡心切而归。途径冯伯庵家乡时,往见其堂兄弟,先师冯二先生少子冯少泉。少泉问及所学,认为均极肤浅,嘱其继续研读。于是又从冯少泉学习了三年多的时间,学业始成,才返归故里。马铨治学态度严谨,对于学过的“《米尔萨德》及其理学炼性入道之经”总觉得“昔授教欠工,心常歉然”。抵家后,闭门不出,苦心钻研。恰在这时,有西域“缠头极料理者,云游至楚,侨宿于寺,而形状非凡,举动辄异。先生奇之,邀请于家,而敬立焉。--彼亦渐露其机,固乃深通理学入道之秘者,先生遂乃师之。--盘桓及月,深获人道之就里矣”。由于马铨虚心好学,勤于钻研,广采各家之长,遂成为“渊源实学,道脉真传,东土之不可多得”的伊斯兰教经学大师。所以其与常蕴华(志美)、李定寰、马君实等四人,当时被称为伊斯兰“东土学者之四镇”。可见其成就之大,造诣之深。
马铨顺应了明末清初“以儒释回”的历史潮流,在任武昌辕门口清真寺掌教期间,提出了“率性而修”的主张。他解释说:“率性而修,即修齐治平之道”。“率性乃克去己私,复还天理,而成宁定之性也”。并进而宣称:“吾教同儒教同伦理,凡循礼法者,必以忠君孝亲为事业。而贱之事贵,自有成规,岂可无父无君之--为比哉”。他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来阐释伊斯兰教的教义,增进了封建官吏和士大夫对伊斯兰教的了解,于是,官绅对铨以礼相待,“旬日之间,旌奖匾额,森列其庐,给掌教碟并冠带焉”。
马铨是湖北经堂教育的开创者。他曾经在家中开馆讲经授业,因他“博通经典。研究精义”,因而“游其门者,履长满”。就目前所知,投其门下求学者,除其长子房龙(字公亮)外,还有朱仙镇之许景祥,西安之马戎吾,马永安,广东之皇甫经,云南之韩姓、马姓经师,甘肃河州黑泉沟之马姓经师。清初,马雄(字蛟麟)任柳州总兵时,将其所办经堂学校中“习学四年,已讲《默阿呢白呀》”的马旭轩等人,也“荐送武昌明龙先生学内”学习。可见随他学习的穆民人数之多,在当时经堂教育中影响之大。甚至使创办经堂教育最早,成绩最为卓越的陕西,因“楚有先生,秦之诸公当不得独美与前也”。
马铨亦极其廉洁,乐善好施,肯于周济贫民。清康熙初年,马铨应马雄之聘,就任柳州城内清真寺掌教。铨离开柳州后,马雄多次派赠巨金,均为他坚决拒之。一次马雄派人相赠白银百二十斤,又遭到他的多次谢绝。最后差人向他建议“巴巴即不收为己用,何不收下办些与大家有益的善事呢”?马铨这才将其钱收下,购置义田一所,将其收入供海里凡衣食之用。至今湖北不少地方还流传他周济穷苦回汉民的故事。时至今日,湖北省乃至河南南阳地区的回族群众中,仍然流传着关于马四巴巴的故事。时人称赞他“性喜施予,不惜磬囊以为周赈。计薄霄之义气,教中人咸诚服之”。
马铨著有《认己醒悟》,白寿彝先生在《柳州伊斯兰教与马雄》一文中讲述当时(该文撰写时,既1938年12月)有刻本传世,可惜目前没有发现。就在马铨归真不久,马子云在评介该书时说:读罢乃识认己之学,不堕旁门。认魂之旨,直透本初。即魂即性只说,又能从魂识性,因性摄心,并可因性以达天,不已将造化之根源,造世之真主,悉括于一己体认之中哉。然后知先生之秉铎传经洞见至理,有非谭元参禅所能仿佛万一者。

二、马铨墓现状简介
马铨归真后,葬于武昌城东马家庄。马家庄位于今武汉市武昌洪山区,有上马庄与下马庄之分。相传马铨埋此之后,往来路经此地的官员等走近时下马下轿,离开后再上马上轿,以示尊敬。上马下马之处,便有上马庄与下马庄之称。前些年,因城市开发拆迁,马家庄的回民已经集体搬迁至中南民族大学对面新竹路关山集团附近。该庄回民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基本汉化,宗教信仰丢失,绝大多数亦没有饮食的讲究。该处有一座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被做它用,由于穆斯林的强烈要求和宗教生活所需,目前正在筹备开放为清真寺。
据一位好友讲述,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原因,马铨墓曾经在原马家庄附近重新迁葬两次。今位于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初中部)东院墙处,被围墙围成一个小院子。留有一门,从保利集团刚刚开发的居民小区内有刚刚修建的水泥可直接到达该处。马铨墓附近曾经有清真寺一座,解放前美国传教士毕敬士曾在此拍摄照片,笔者有幸从王建平教授那里看到过哈佛大学保留的该照片的复印件。马铨墓是一个四周由八面墙围成的亭子,从空中俯视,其为正八边形,亭子顶部为穹庐圆顶。正南方向的一面墙中有一门,东西两面之墙为两个窗子,门窗均为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从门进入亭子,里面并列有两个坟墓,被水泥砌筑。
马铨墓亭子中共有七块碑刻,其中亭子内部除门窗外的其余五面墙上各有一块,其余两块位于门口两边的外部墙面上。亭子内部正前方为一阿拉伯文碑刻,碑身长150.5cm,宽58cm。碑文大部分尚可辨析,里面有赞主赞圣的内容等,碑文大意有待详细考证。阿文碑刻下面为《太师祖迁坟碑记》,高31.5cm,宽58cm,碑文内容附录于后。亭子内部左前方为《华表碑记》,长155cm,宽68.5cm,字体基本能辨析,字体大小约为3cm边长的正方形,内容附录在下。右前方为《清真教学田记》,碑身长158.5cm,宽75.5cm,碑刻内容附录于下。亭子内部门口左右两侧的两块碑刻大小分别为长135.5cm,宽79.5cm;长138.5cm,宽77.5cm。这两块碑刻的内容分别为《武昌马家庄学田凡例及捐资人员姓氏碑》的上下两部分。亭子外墙的两块碑刻分别是《华表碑记》、《清真教学田记》的复制碑刻。
数百年来,由于马铨在华中地区回族群众中的影响巨大,在其归真后,“各省同教旅鄂者,均往茔亭朝拜,迄今数百年,犹络绎不绝”。直至今日,上述传统习惯仍得以保存。外省来汉穆斯林,仍有前往其墓地瞻仰者。本省市县及当地回民,也有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时到其墓地诵经祈祷者,以示对他的怀念和崇敬。近些年来,由于来汉学习、工作和经商的穆斯林增多,经常会有来自西北苏菲派的穆斯林来马铨墓地诵经纪念,并把墓地亭子内部装饰一新和安装门窗等。

三、马铨相关资料辑录
笔者顺便附录上有关马铨先生的资料记载,碑刻中不能辨析的字用 来代替。因笔者水平有限,碑文断句及辨析如有错误,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附录一、民国庚申年怀远堂刊刻续修《马氏族谱》有关马铨记载
   
铨公字明农(龙),生于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幼业儒,性诚笃,崇奉天方教。晚因善端凝集,辟谷仙去。各省同教旅鄂者,均往茔亭朝拜,迄今数百年,犹络绎不绝。

(摘录自民国庚申年怀远堂刊刻续修《马氏族谱》,卷三)

附录二、马四巴巴拱北碑刻碑文资料辑录

太师祖迁坟碑记
陕西西安府渭城郡,师祖讳登州号渭城。辞世归主,将近百年。偶以渭水泛滥,坟茔几为冲崩。秦之诸君子诚服乐输,另置茔所迁葬。葬后~,之坟垸即成渭河矣。是亦精诚之所感也?铨悉闻颠末,敬作片言以记之。
湖广江夏门孙马铨明龙氏顿首拜撰
率男重孙房龙公亮氏敬诚熏沐书丹
时皇清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孟冬月谷旦

华表碑记
从来性道教之传,各有宗主。故间世特生一人,踵接芳躅。虽地异时殊,而德望素著,咸奉为楷模焉。在亲灵者,固精其渠诲。即考诸生后者,亦可于著书立说中,无不见其美,斯传传斯久也。吾教派衍先圣,西方之学者得其薪传,嗣后渐传而东,与秦壤相接,道先倡于秦。百余年中胡公、冯公、海公辈,后先嗣其统,未几,吾道南矣。如我明龙先生,楚产也,博通经典,研究精义,游其门者,履长满。楚有先生,秦之诸公当不得独美与前矣。韬钤是娴,不获窥先生堂奥。曩宦游予章,后与先生聚鄂渚,几逾裘葛,不啻坐春风中。及迁移于闽,每深离合之感,袛以寸幅达邮筒耳。令甫任川北,道便趋谒。登其堂,止见车服礼器,慨然想见其人,羹墙之慕,其何有极?厥后令子公亮公,出先生所著《认己醒悟》。予读罢乃识认己之学,不堕旁门。认魂之旨,直透本初。即魂即性只说,又能从魂识性,因性摄心,并可因性以达天,不已将造化之根源,造世之真主,悉括于一己体认之中哉。然后知先生之秉铎传经洞见至理,有非谭元参禅所能仿佛万一者。且性喜施予,不惜磬囊以为周赈。计薄霄之义气,教中人咸诚服之,当不止教中人咸诚服之也。至若旁搜训典。缔结贤豪,一时名公钜卿及骚坛词客辈,慕铉解者,乐与之游。远近咸一,辄云:先生学本伯庵公,是能承先者。且令嗣君世其美,又能启后也。辅栩圣道,功匪浅鲜。独惜哲人之已萎,良木之既坏,而余旌且西指矣。谨磨一片嵌岩,以书千古光辉云尔。
镇守四川川北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仍记功三次马子云顿首拜撰
教下后学定成隆书丹
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岁次癸亥孟冬月谷旦

清真教学田记
   古圣王之治天下也,计口授田。寰海之民,耕食凿饮,靡不各得其养。厮后生齿日繁,而半啬遂有不齐之数。好善乐施(者),推仁民爱物之心,而义田于是乎间。尝考范文正之设义田也,所以济族之 而贤亲而贫者。众人以主之,婚丧祭之,属有其差。于戏其睦亲宗之流风,所以被天下后世而无已也。然袛及乎 而止,吾教自西远肇,兴历千余年,异苔同 人怀胞与之心。然家多清贫向道者,多奔走于衣食,而志力为不专。吾大掌教明龙马公讳铨者,心 忧之,思谋学田之设,竭力募化,吾宗原任辰常镇凤宇公讳蛟麟者,捐置学田二十石于常乐村马家庄,盛举也。视同 之人犹一父之子,痛痒相关甘苦。与其贫者既免于饥寒,远方慕教而来者,适馆授餐之费咸取资焉,其良法美意至 且远也。嗣以夫人旋秦之故,内拨田一十四石,转售同教唐泊单君以助归,田所存者仅六石耳。泊单君归里,曾属其弟与予,许其田仍叫清真寺赎取,以全盛举。而掌教公亮讳房龙者,百计经营,欲完璧真可谓善继者。予亦乐有兹田敬捐俸资之,又致书代募各茶商相与乐输,而义举可 续也。然不惟其田而惟其人,田以义名示不自私也。 不自私,人或私之,是使贫者所持而堕其业,倚者传为名而靡其食也义,即为不义之娴矣。予顾有是田者,仁以播之义, 以畊之,礼以耨之,以道德为耒耜,以忠信为钱镈锄其稂莠,培我嘉禾将芜秽治而岁比登也,无以同其出纳者视 丰酌盈虚,察缓急,揆远近时给之,为有济也,量而予之为可继也。后之人勿启鲸吞,勿尚雀角,俾田在而义与俱在,田即不常而义且无穷极也。是则设斯田之至意也。
夫镇守四川(川)北等处总兵官左都督仍记功三次马子云顿首拜撰:
教下后学定成隆书丹
大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岁在葵辛冬月谷旦

武昌马家庄学田凡例及捐资人员姓氏碑
凡例
上庄 名田清,秋粮正禾伍石捌斗玖可,山县册载明白。每年额租谷壹佰肆拾石整。其归赎正价贰佰捌拾两,各项 有余金。
下庄田六石整。始乃国朝定鼎创置荒产。 时价银叁拾贰两,契载明白。续后加补三次,又长 贰拾余 其秋粮正禾贰石整,册名田义,每年认定租谷陆拾石整。顺治四年十月十二日原已勒碑载在明白。其碑后破 阻废。五年收 刻存 今复刊勒碑志,以垂永远。下雨庄田贰拾(石),每年租谷贰佰石整。 偿还众价典价外,须先议存留钱粮谷 ,余者 禾田姓名为 有瞻养起见。倘逢 每遇秋 设有讲字须苴公议以瞻资为先。 之 散可也。
本省清真寺年代久远倾颓,我众亲乐输敬修。 以饭食为论,应议用谷若干。如修理恐资不 予田内 典 用俟,使 此即遗累 再断不可也。马老先师乃吾教之宗盟也,各省高明者尚远慕道以敬谒墓,远方尽谒思,如本省众亲除 年敬敬踵谒墓之外, 于秋威之际议拨资费以作 亲 脚力及款待之用,则每年均有题念之 也,古之华表碑亭三项之设,不仅光辉于马氏,即吾道 贤迹也。如遇 远应即修理,切无懈 也。君子 植学者而永与古迹其色 哺永垂不朽矣。如有强暴假充孤贫者各 索者,不可予之,须大众 持教观,断勿驰废也。
遇教亲归 土坟茔无借者,本庄设有义地予葬之。遇教亲中有殡葬乏资者,聊 坑资以 安埋也。
陕西各府众茶商同众商 等,公捐助银玖拾柒两整。掌教王御龙,商人马龙昌、马毓图、杨贸业、马起蛟、陶凤翔、马国明、马振威、黎秉修、马 乐、马永盛等。
原任昭义将军伯府马永 助银拾两整。
马蛟夔助银贰两整。马强助银壹两整。
马承伦助银陆两整。马 助银壹两整。
李逢阳助银贰两整。马文龙助银贰两整。
邵仕尧助银叁两整。邵门张氏助银肆两整。
湖广武昌府正堂加一级杜毓秀助银拾两整。
湖广武昌府江夏县正堂加一级刘朝英助银伍两整。
镇守四川川北等处地方总镇左都督仍记功三次马子云助银壹佰两整,同后众位在内:
分守陕西紫阳汉阴等地方陲任四川提标中军中营参将马耀
原任陕西河州起台堡游击马文广
陕西西安府花子苞清真寺掌教乡老并各茶商安可奇、刘之清、 朝、金剑等
陕西西宁清真寺掌教乡老并各茶商马奇等所捐 于马镇台前捐壹佰两之内。康熙三十 年三月内为 建亭兼修古百(疑为拱北)华表及 赎学田 。
四川川北总镇左都督马子云又捐银叁拾两整,率本标戎镇守备三营千把总并众随征官员及本营三掌教、乡老各健丁捐银伍拾壹两整,众姓号书勒华表碑内。
(约康熙年间立)

附录三、《经学系传谱》中有关马明龙先生传谱记载

一、谱系
明龙马先生,讳  ,字明龙,江夏人氏。馆于家。
        许景祥师,朱仙镇人氏。中学。
        戎吾马师,
        永安马师,
        子房龙大师。
讳经皇甫先生,常德人氏。
汉儒马师,临兆人氏。先从蕴华先生,继至楚,因明龙先生谈及蕴华故师,即座起辞,虽留无久学。

俱滇南人氏。
河州黑泉沟人氏。

二、纪实
(1)拜师入道
先生幼从父习经兼书,应对明辩,敏达逾人,时伯蓭先生设帐。同心城,先生自楚赴,途有葺洞为居者(因岩而凿土洞而居者,俗名曰窑。),必不寓宿,每渡江河,且怯舟楫,故作谚曰:“乘舟乃死而未埋者,窑居乃埋而未死者也”。及同心城,授业越三年,即谋归,途经杏园,于晋谒少泉先生,扣其学犹未明达,先生复留而求教焉。继而终以共七年限,学始成,而赋归欤。抵家足不履户,费钻研而学始大成,第《米尔撒德》及理学炼性入道之经也,而昔授教欠工,心常歉然。适有缠头名极料理者,云游至楚,侨宿于寺,而形状非凡,举动辄异,先生奇之,邀请于家,而敬礼焉。先生每读《米尔撒德》,彼指之曰:“此中何说”,曰:“非尔所知也”。曰:“吾固不知,然尔所知,亦乃白纸行中徒认墨字耳”。[或言先生居内房(有两之内),闲阅经,彼居外房,适一蜂欲出户而触窗纸,彼哂之曰:“盖从门径而出,徒触于纸何也”。] 先生警异,扃户求益,彼亦渐露其机,固乃深通理学入道之秘者,先生遂乃师之。盖经学之字义变化万端,一字数呼,或知其字,而不识为兹土之何物,故举诸物以询之,即渐注释,盘桓及月,深获入道之就里矣。然而极料理囊有一经,名《富而斯》者,犹惜不与之,未几往游粤西焉。盖伯蓭先生仅识《米而撒德》字之浮义,先生今得就?而蕴华先生既获《米而撒德》,于钻研后,即得义之就?又达字之正义矣。盖《富而斯》中多蕴《米而撒德》之注释,及传蕴善先家师,又得《克世富艾哈查蒲》(译曰:开幔之经),乃开幢幔。(即障隘义),溃壅塞,启蒙蔽,解羁绊之经,方臻理极义尽之境。则今所传,真可为檀开宝鼎,缕缕皆香,珠滚冰盘,颗颗斗色,故深施觉世婆心,顿开千古群蒙矣。复搦如椽之笔,遂著书字之译焉,名此经日:《推原正达》,无乃有本者如斯耳,后明龙先生闻蕴华先生无庸传授,而能探测此经之奥妙,乃愤之曰:“此系何物,而能自解悟之哉”。盖二先生,一得人之指示,一得经之解究,苟论各逞力量之所使,则有强弱之分耳(如路末辟则无径,既获行,成道矣,终则可行车焉。)。而吾先生复得开幛之经,可为际遇之获有不齐,学问之分有多寡耳。凡洪福完人,方能全得其济,逮亦主欲启迪理世之学,特出一代伟人,阐发先天之秘,唤醒醉梦愚迷,而能寻求活之泉源也。
(2)率性而修
先生之居邻达清真寺,而接垠抚台辕下焉。朔望之辰,诸司道府必吉服趋谒,俟其启门而于官廨集坐之。一日,诸贵偶偕步于寺,而先生之宅有扉可达焉,遂出迓礼于庭。诸司曰:“汝何人也!”曰:“清真掌教。”曰:“何为教?”曰:“即修道之谓教也。”曰:“所修何道?”曰:“率性而修,即修齐治平之道。”曰:“且毋论修齐治平,所云率性何以解之?”曰:“率性乃克去已私,复还天理,而成宁定之性是也,凡人率此,则道可达矣。”诸司点首称善,又曰:“汝等掌教,亦似物外闲人,其如释道之流,则有笑傲于王公之前者,汝何若是之足恭也”。曰:“吾教与儒教同伦理,凡循礼法者,必以忠君孝亲为事业,而贱之事贵,自有成规,岂可以无父无君之狂妄释道为比哉”。诸司见其出言不俗,亦礼而不亵,曰:“闻汝教有经,可许观乎?”曰:“请至掌教寒庐,何妨一玩”。于是导入小扉,进其院落。则庭除潇洒,径辟幽闲,池鳞沁目,砌卉可人,由花架曲廊而达其堂,则几炉起篆,图画生风,继则茗碗花瓶,琴床书案,色色精雅。诸上台叙爵而坐,命从人为先生设座,毋许叩,命揖之,诸上台举手曰:“请起。”于是先生献茶毕,取《咯遂》,开箧呈览。而命讲之,先生从容缓言以讲,而其理性渊源,阐扬机妙,尽属儒书中之所未发。各上台侧耳静听,无敢声嗽之者。及报抚台升坐,而犹俱怏怏未忍去。后朔望辄来听讲,旬日之间,旌奖匾额,森列其庐,给掌教牒并冠带焉。
(3)烟可食乎
一贾(音古)者询先生曰:“烟可食乎?”曰:“不可食也。”后一弁丁,亦如是询之,答曰:“可食也。”各遵其言,约数年,二人客遇途中,贾见弁食烟,而劝以弗食,曰:“此物奉禁,不可食也。”弁曰:“吾扣之于马四爸爸,彼云可食,方敢食也。”贾者曰:“吾亦曾扣于彼,言不可食。”二人争诣述之,先生剖之曰:“各有其宜故耳。汝客于外,携祖父遗资,日获分文,何异针尖喇铁,汝之饮食,俱属义财,忌之则取,别益自多耳。若彼为弁丁者,虽食朝廷粮饷,固为义资,须尽忠捐躯报国,生平寸心无变,则所食之饷,方为有义耳。况变乱之际,抢掳百出,何莫非不义之食,而必以非烟为事哉”。 二人方始心服,未几复诣一人,问曰:“烟可食乎?”曰:“有一始末,君试闻之。昔一国君,有女及笄,并宫中数嫔,忽俱脸生癞疴,宫中恐众沾染,君设一舟,内备米粮需物,命女并嫔入乘于中,任风所之。其舟入海既久,至一岛屿,因乏烧薪,令嫔上崖樵采,适多烟草,遂采其干叶作薪,其动爨之嫔,未几脸癞起疤,渐愈之矣。王女异之,命俱食其叶,而患癞者皆愈焉。然君非害赖者,何食烟为。”其人大渐,盖先生之权词如是。故楚地吾道之常持斋拜者,而犹嗜烟,亦因先生之无定论也。第食烟者知为不应,罪也,犹可也,若以为当,则又罪之,不可量者矣。然先生多廉洁,特堪夸之所难能者。时粤西镇台马公,讳蛟麟,因先生饱学多闻,常具馈贻,先生坚却之,马分时差一弁,持白银百二十金以馈之,先生屡辞,差弁曰:“爸爸既不收为己用,何如代费之于善事哉”。先生从之。以之收置义田一所,籍其租息月给诸生为需用,今田犹在,近因马氏穷落,犹有归田之意云。
诗曰:
学博辞应善,才雄辩自深。
目空嗟智士,心裕却遗金。
究理从暇得,求知涉远寻。
萍踪西域客,问道获知音。
(摘录自清?赵灿著《经学系传谱》第43-47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作者简介:马超(1987-),男(回族),河南方城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0届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兴趣为回族伊斯兰历史与文化。


发表于 2021-12-8 20: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8 21: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2: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