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67417|回复: 23

阐释苏菲《苏菲思想-伊斯兰的心灵旅程》译者 : 丁乃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2 09: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真绿茶 于 2009-11-19 02:38 编辑

苏非思想——伊斯兰的心灵旅程
作者 : 法土拉.葛兰/Fatulah·Gu‘len
译者 : 丁乃静  
出版者 : 希泉出版社(台北)
页数 : 273
尺寸 : 21×15
出版日期 : 2006 年 01 月 06 日
ISBN : 986-80730-5-7
----------------------------------------
书籍简介:
    Sufism 这个词汇是西方人对一些被称作「苏非」之伊斯兰宗教导师的思想的总称。光看名词本身,很容易让人将它误解成一个伊斯兰的「教派」。
    然而,就其本质而言,「苏非思想」是一条穆斯林意图遵循以求与神更为靠近的道路;「神之爱」,是他们内心所凭靠的;「穆罕默德的行谊」,是指路之灯。他们怀着对神的热爱,警醒地张着心灵之眼,跟着穆罕默德点亮的路灯,走向旅程的终点。
    它非但不是一个教派,更非某种仪式!反之,倘若忽视作为伊斯兰之精神与内在面向的「苏非思想」,便无法理解伊斯兰真正的全貌。

何谓苏非之道? 01

苏非之道的由来  02

「索非」或「苏非」 03

逃离 (Firar) 与寻求庇荫 (I'tisam) 04

状态 (Hal) 与阶段 (Maqam)  05

索居 (Halwat) 与避静 ('Uzlat)  06

悲伤或苦楚 (Huzn)  07

礼拜 ('Ibada), 侍仆 ('Ubudiya), 及深挚的奉献 ('Ubuda)  08

畏惧 (Khawf) 与尊敬 (Khashya)  09

自我批判或自省 (Muhasaba)  10

心 (Qalb) 之一 11

心 (Qalb) 之二 12

希望或期盼 (Raja) 13

深思 (Tafakkur) 14

敬慎 (Taqwa)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09: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苏非之道? 01


作者: 法土拉•葛兰
译者: 丁乃静  



--------------------------
苏非 之道(Tasawwuf)是苏非据以通往「真理─真主」的道路。通常苏非之道表达的是此种追求的理论或哲学之面向;至于实务方面,则通称为「成为一位行者」。

苏非 之道的定义有很多面。有些人视之为藉由真主与因祂本质[1]之光所带动的持续精神复苏,而导致的个人自我、意志和自我中心之灭绝。这样的转变导致个人意志凭靠着「真主之意志」。另外一些人则视之为一种持续的奋斗,旨在净化个人自我中一切的不好或罪恶,以获得美德。

一位著名的苏非 导师─巴格达的祝奈德(Junayd al-Baghdadi)谈及他对苏非之道的定义,他认为苏非之道是「在真主里灭绝自我」(self-annihilation in God)及「倚赖真主永存或存活」(permanence or subsistence with God)的方式。希伯里(Shibli)将苏非之道总结为:总是与真主同在或是视真主如在眼前,因而完全无法接受当前世俗或其他世界的目标。而阿布.穆罕默德.贾利尔(Abu Muhammad Jarir)则描述苏非之道为抵制物欲的诱惑、(邪恶主导的)自我(nafs al-ammara)和邪恶的性质,然后获致值得赞赏的道德质量。

也有些人把苏非之道描述成旨在观看事物和事件「外观」或表面之后的事物,并诠释世间所发生的任何与真主相关之事。这表示一个人可以将真主的一切行为当作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即可「看见」祂,且终其一生都致力于以一种无法形诸于言语文字之深厚精神「洞察力」,以及一种持续在祂关照之下的深刻觉知力来「认识」祂。
所有这林林总总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叙述:苏非 之道是一个能够由人类恶习和弱点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真主所垂爱之天使 般的特质及行为的人所遵循的道路,这个人依照真主之知识和爱的要求生活,最终获致持续的精神喜悦。

为了洞彻「伊斯兰法」(Shari’a)[2]的内在意义,苏非 之道把基础建立在遵循即使是最「琐碎的」「伊斯兰法」规则上。一个在道路上的入门者或行者 (salik),绝不会把对「伊斯兰法」的外在遵循和其内在面向分开来,因此他们同时遵循伊斯兰对外在和内在面向的要求。透过这种遵循,行者怀着至高的谦逊和顺服朝目标前进。

苏非之道是一条通往真主知识的严格道路,这条道路不容丝毫的疏忽或轻率。它要求入门者要像一只蜜蜂一般汲汲地在蜂巢和花朵之间来回穿梭,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地去获取这项知识。入门者必须彻底净化其心灵,使之无牵无挂;拒绝一切的世俗嗜好、希冀和欲望;并且以反映真主振奋与照亮其心灵之知识的方式生活,蓄势待发、准备随时接受神的福祉和启示;同时严守先知穆罕默德(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的示范。入门者深信对真主的系挂和依靠是至高的礼赞和荣耀,故他们应该为了「真主─真理」的要求而摒弃自身的渴望。

在做了这些(主要)定义之后,我们应该来理解苏非 之道的目标、益处和原则。
苏非 之道的要求包括对所有宗教义务的严格遵循、一种朴实的生活风格和对世俗欲望的克制。他(她)透过此种精神上的自律方式来净化个人的心灵,将其感官和能力投入于真主之道上,此即意谓行者 现在可以开始过着精神层面的生活。

苏非之道也令个人可以透过对真主的持续礼拜,加深其本身成为真主之皈依者的认知。透过摒弃这个短暂的物质世界和它所引发之欲望和情绪,他们警觉地面对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那个世界朝向「真主之美丽神圣之名」(Beautiful Divine Names of God)。[3]苏非之道容许个人去发展一个人在其存有上的道德面向,并使其获致一种对于信仰诫律之强烈、衷心、及亲身体验的坚信,然在这之前,他们对于这些诫律不过是表面上的接受 罢了。


苏非 之道的原则可以列举如下:

达到对「真主之神圣独一性」(God’s Divine Oneness)的真正信仰,并且依循此信仰的要求生活。

留心「神之言语」(Divine Speech,即《古兰经》),领悟并遵循「神之力量与意志」(Divine Power and Will)的命令,因为那和宇宙相关(,是造化和生命的法则)。

在理解世界是手足之爱的摇篮后(这份理解是源于「神之爱」[Divine Love]),胸中充溢着「神之爱」,并与万物和睦相处。

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遵循「神之意志」(Divine Will)的要求行事,而非根据我们本身意志的要求;并且以一种反映我们臣服 于真主及依赖祂生存的方式生活。

拥抱爱、精神热望、喜乐及狂喜。

能够透过脸部表情和内在的、神的奥秘、以及表面事件的意义去分辨他人心灵或心智中的想法。

拜访精神的处所,并结交那些鼓励避免犯罪和致力于真主之道的人们。

满足于宗教所容许的欢乐,对于不被容许之事,绝不越雷池一步。

奋战不懈地抵制那引导我们相信今世是永恒的世俗野心和幻觉。

绝不忘却唯有透过坚信真理的宗教信仰和行为、诚恳或纯洁的意图、以及取悦真主的纯粹想法,才有可能获救。

我们可以再加上另外两个因素:获取知识与了解宗教和「内学」(gnostic sciences),以及遵循一位完美精神导师的指导。以上两者在「纳格虚班底亚」(Naqshbandiyah)苏非 道团中都具有相当的意义。

此外,我们也可依据以下的基本观念来讨论苏非 之道,这些观念经常成为有关良好道德、礼仪和禁欲之书的核心,并在一个人的心中被视为「穆罕默德真理」(Muhammadan Truth)[4]之所在。它们也可被视为用以知晓与遵循通往真主之精神道路的光线。

这些观念中最首要的一个即「警醒」(yaqaza),「圣训」对此曾有暗示:我的眼睛睡了,但我的心却没有;而第四任哈里发海达尔.卡拉尔.阿里(Haydar Karrar ‘Ali,他也是『先知』[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的堂弟)亦云:人们都睡着了。他们在死亡时才醒来。本书将以较长的篇幅来探讨这条道路上的其他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真主的本质」(Zat)即「神之存在本身」(Divine Being Himself)。此句「祂的本质之光」指的便是「祂的存在之光」。

[2] 「伊斯兰法」(或音译为「沙里亚」)是以《古兰经》之诫律和「先知」(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的言行为基础,再由法学家进一步发展而成,如此伊斯兰的观念便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上。

[3] 今世有三个「面」。第一面朝向短暂的物质世界,其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求其身体(动物性)欲望的满足。第二面朝向「后世」(Hereafter)的「可耕之地」,人们在其中种下「行动的种籽」,并于适当的时间在后世里丰收。第三面则是「真主之美丽神圣之名」所彰显的领域。苏非之道要求人们对今世的后两个「面」保持警醒。

[4] 这个名词对于苏非 之道颇为重要。它可以译成「穆罕默德的真实面」(reality of Muhammad),这包括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真主之最爱、让一切造化遵循的最佳典范、「神之慈悯」(Divine Mercy)之体现、以及最鲜活的《古兰经》或以《古兰经》为基准之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09: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非之道的由来 02                  

作者: 法土拉•葛兰
译者: 丁乃静  

来自关于法土拉•葛兰的中文网站:
http://ch.fgulen.com/component/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


-------------------------------------------------------------------------------
一如伊斯兰史告诉我们的,伊斯兰早期并未以文字将宗教的诫律记录下来;反之,与信仰、礼拜、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诫律,是靠实践和口传才令人们记住的。


也因此,日后要把这些诫律编辑成册并不困难,因为只要把人们所记忆和实践的东西写下来就行了。此外,既然宗教诫律在穆斯林的个人和集体生活中极为攸关,学者们也总是不敢怠忽地优先将之编纂成册。法学家汇集了与各个生活层面相关的伊斯兰法 及其规定、原则,编成法典。「圣训」学家[1]则建立「先知」的传统(「圣训」)和生活方式(「顺纳」),并载之于书中。另外还有神学家关注与穆斯林信仰有关的主题;《古兰经》诠释者致力于研究《古兰经》的意义,如那些日后被称为「古兰经学」的各个主题:”naskh”(一项法律的废除)、”inzal”(真主一次颁授整本《古兰经》)、”tanzil”(真主在不同场合颁授部分的《古兰经》)、”qira’at”(《古兰经》的朗诵)、”ta’wil”(注释)等等。

由于这些在穆斯林世界中持续且普遍获得重视的努力,伊斯兰的真理和原则才得以在其真实性毋庸置疑的前提下建立起来。

然而当某些学者专注于这些「外在」活动时,苏非导师们却多半致力于「穆罕默德真理」之纯精神面向的探讨与实践。他们藉由召唤人们注意隐藏在事物之后和之外的真实面,努力揭露人类存在的本质、存有之真正性质及人类和宇宙的内在机制。苏非导师在《古兰经》注释、「圣训」学家之叙述、及法学家之演绎外,透过禁欲、精神性和自我净化发展他们的道路;简言之,就是致力于他们的宗教实践和体验。

因此,立基于禁欲、规律的礼拜、弃绝一切大小罪、诚恳与纯洁的意图、爱与热诚、以及承认个人之无能和匮乏 之上的伊斯兰精神生活,即为苏非之道的主题——一种具有其自己的方式、原则、规定和术语的新学问。即使日后成立的各道团在发展中已出现各种歧异,但我们仍可以说,这个学问的基本核心永远是「穆罕默德真理」的精髓。

「伊斯兰法」和苏非 之道实是同一真理的两面,但它们有时却似乎各行其是。这是很不幸的,因为苏非之道其实就是「伊斯兰法」的精神,它是简朴、自制和检讨、以及持续对抗「撒旦」的诱惑与罪恶导向的自我,以便善尽宗教义务。[2]固守「伊斯兰法」被视为外学(对伊斯兰外在面向的自我管束),而遵循苏非之道则被视为内学。虽然这样的区别部分是导因于一个假设─「伊斯兰法」是以法学家或「穆夫提」(mufti)[3]为代表,而其他诫律则由苏非为代表,但我们应视这种结果为自然的人类倾向─即个人实践者会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将之排在最优先的位置。

许多法学家、「圣训」学家和《古兰经》诠释者皆根据《古兰经》和「『先知』行谊」写下重要著作。而遵循着可以追溯到「先知」及其「门徒」的那个时代之方式的苏非,也编纂了关于简朴、对抗肉体欲望 和诱惑、以及精神状态和阶段 的书籍。他们也写下自身的精神体验、爱、热情和狂喜。此种文学的目的在于吸引那些苏非们认为划地自限于实践及反映宗教「外在」领域的人,并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至宗教生活的「内在」领域。

苏非和学者们都在寻求藉由遵守宗教义务和禁制来接近真主。不过,有些极端主义者的态度(这在两方偶尔都可见到)却引发了冲突。然而实际上,实质上的冲突并不存在,而这种冲突也不应被视为歧见,因为他们不过是在不同的名称下处理不同的宗教面向和要素。法理学 专家关注礼拜 和日常生活的规则,以及如何约束与规范个人和社会生活,而苏非则选择透过自我 净化和精神训练,提供一种过着高度精神生活的方式,这不能视为一种歧见。

事实上,苏非 之道与法理学就如同一所大学的两个学院,它们皆致力于教授学生伊斯兰的两个面向,使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一个学院无法离开另一个学院独活,因为当其中一个学院教导学生如何礼拜、维持纯洁的仪式、斋戒、奉献、以及如何规范日常生活之各种面向的同时,另一个则关注这些行为与其他行动的真义、一个人如何使礼拜成为其个人存在之不可分割的部分、以及如何提升 每一个人至一种普世皆然、尽善尽美的位阶─即一个完人(al-insan al-kamil)。[4]因此,我们不能疏漏任何一方的教诲。

虽然有些自称为苏非 的人已为宗教学者贴上「仪式学者」与「外学主义者」的标签,但真正的、完美的苏非永远都是依循「伊斯兰法」的基本原则,其思想亦奠基于《古兰经》和「顺纳」。他们已从这些伊斯兰的基本来源中衍绎出自己的方法。根据《古兰经》和「顺纳」探讨苏非之道的珍贵文献包括穆哈西比 (al-Muhasibi)的《语言书》(Al-Wasaya wa al-Ri’aya)、卡拉巴兹(Kalabazi)的《苏非学派的知识》(Al-Ta’arruf li-Madhhab Ahl al-Sufi)、图西(al-Tusi)的《灵光》(Al-Luma’)、阿布.塔里布.马基(Abu Talib al-Makki)的《心灵的粮食》(Qut al-Qulub)与古夏里(al-Qushayri)的《论文集》(Al-Risala al-Qushayri)。这些文献有些着重于自我 控制与自我净化,有些则细述苏非关切的各种主题。

继这些伟大编纂家之后的即为「伊斯兰权威」(Hujjat al-Islam)嘎札里(al-Ghazzali),其最富盛名的著作便是《宗教学之复兴》(Ihya’ al-’Ulum al-Din)。他审视所有的苏非之道词汇、原则与规律,确立所有苏非导师所同意的观点,然后评论其他论点,统合了伊斯兰之外在(「伊斯兰法」与法理学)和内在(苏非)领域。而在他之后的苏非导师,也都将苏非之道当作一种宗教学或是其中的一个面向,这也促使他们自己与所谓的「仪式学者」达成了统一或共识。此外,苏非导师亦发展出几项苏非主题,例如精神状态、肯定与坚信、及诚恳与道德,这些主题都是”madrassas”(学院)的部分课程。

尽管苏非之道多半专注于个人的内在修为,旨在探讨宗教诫律对个人精神及心灵的意义,故显得较为抽象,但它却不致与奠基于《古兰经》和「顺纳」的任何伊斯兰之道有所乖违。事实上,如同其他宗教学科,它的来源也是《古兰经》和「顺纳」,以及伊斯兰早期获得大家认可之学者由《古兰经》和「顺纳」演绎(ijtihad)出来的结论。它奠基于知识、真主之知识、确信、诚恳、完美、和其他类似的基本美德之上。

把苏非 之道定义为「内学 的真理或神秘学」,或是「关于人类精神状态和阶段 的学问」,抑或「传授奥秘的学问」,并不意谓它完全有别于其他宗教学科。此种定义来自于各个个人以「伊斯兰法」为根基的体验,而这些个人全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与气质,而且生长于不同时代。

因此,倘若将苏非 的观点和伊斯兰法学者的思想与结论阐述成彼此之间大相径庭,那真是一种曲解。虽然有些苏非的确对其所采之道过于狂热,而某些宗教学者(即法学家、「圣训」学家和《古兰经》诠释者)也的确划地自限于宗教的外在面向,但那些遵循和代表中庸正道者却永远是大多数。因此,倘若作出双方阵营之间存有重大歧见(这些歧见绝大多数是由于某些法学家与苏非不当地互相攻讦所致)的结论,那真是一个错误。

和那些谈论宽容与共识的人相比,开启或参与此种冲突的人其实只是少数人。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双方阵营依循的同是《古兰经》和「顺纳」——这两个伊斯兰的主要源泉。
此外,苏非 之道的要义从未与法理学 的要义相左。这两种教诲都强调信仰与善行、美德的重要性。唯一的差异在于苏非强调自我净化、使善行的意义更加深厚、宽广、及达成更高的道德标准,以便一个人的良知可以警醒地朝向真主的知识,并且因而踏上以诚恳之心遵循伊斯兰生活及获得「真主之至乐」[3]的道路。

运用这些美德,男、女皆可获得另一种秉性、「另一颗心灵」(一种内心的精神智 慧)、一种更深的真主的知识、和另一个用以提及真主的「舌头」。这一切都有助于他们基于对真主更深刻的认知、以及向真主奉献 的情怀,来遵循「伊斯兰法」的诫律。
苏非 之道的个人实践者可以使用这个系统来深化其精神度。透过与个人的自我 奋斗、独处或避静、祈望、自我控制 和自我检讨,即可取下掩盖存有之内在领域的面纱,个人亦能由此坚信关于所有伊斯兰大小原则的真理。





------------------------------------------------------
[1] 这个名词是指那些致力于研究「圣训」的学者。特别是当「圣训」与「顺纳」(Sunna,编按:即『先知』[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行谊)都用在同一个意涵上时,「圣训」可以分为三组:「先知」的话语、他的行为或日常生活、以及他明确或暗示性地认可过的其「门徒」(Comapnion)的言行。而「圣训」业已透过可证的传述谱系流传于后世。


[2] 苏非 之道奠基于净化肉体自我(nafs)。这个自我 需要予以训练和教育,因为它的「原」型是罪恶的。《古兰经》称它为”nafs ammara(bi al-su’)” ——即罪恶导向的自我。

[3] 编注:即说明伊斯兰法 之人,为各类诉讼提出正式法律意见作为判决依据者。

[4] 这个极为有名的苏非 名词表示的是一个人最终的「精神」完美,此种完美令他(她)拥有一个足以代表全部造化、且能反映所有造化之最佳面向的普世一致的「本质」。

[5] 「真主之(至)乐」这个名词意谓真主已接受 祂仆人 的行为。它并非反映情绪,因而不似人间之乐。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09: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索非]或[苏非]03

作者 : 法土拉.葛兰
译者 : 丁乃静

---------------------------------

「索非」(Sofi)是用来指称苏非之道的遵循者,尤其是说波斯语和土耳其语的人会使用这个词。说其他语言的人则使用「苏非」(Sufi)。我认为其中差异很可能来自于对字源的不同看法。那些声称它源自sof(羊毛)、safa(精神喜悦、至乐)、safwat(纯洁)、或sophos(希腊文,意为智慧)、或那些相信它暗示皈依之意的人,都比较喜欢用「苏非」这个词。而那些声称它源自"suffa(房间)、且强调它不该与sofu(宗教热忱)相混淆者,也都使用「苏非」。


sufi这个字的定义包含许多方面,姑列举一些如下:


一个在前往真主之道上的行者,他(她)已经净化自己,并因而得到内在之光或精神上的启蒙。


一个真主的谦卑战士,那「全能者」(the Almighty)已为祂自己拣选了他(她),而他(她)亦因此从其肉体的、罪恶导向的自我中解放出来。


一个进入「穆罕默德真理」的行者,他(她)身穿一件象征谦卑与身无长物的粗糙羊毛斗篷,并且弃绝了这个罪恶和肉欲之源的世界。由于遵循「先知」及其追随者、以及热忱皈依者的楷模,他们被称mutasawwif以强调其精神状态和信仰、行为、及生活风格。


一个至臻真正人性之巅的行者,他(她)已经从肉欲的混沌和各种人类的卑劣中解放出来,能明了自己的本质、天赋的秉性和身份。


一个具有精神性的人,他(她)试图像「房间」(suffa)中的人们(即那些居住在紧邻「先知清真寺[1] 的房间中、贫穷却学问渊博之「先知」的「门徒」)一般,藉由奉献一生以获得那个名衔。


有人说sufi这个字衍生自saf(纯洁)。尽管他们藉由毫不间断地侍奉真主、以及将全付心思系于祂的努力的确值得称赏,并且足以令他们被称为纯洁之人,但这种衍生方式在文法上却是不正确的。又有人争论sufi这个字是从sophiasophos(希腊文,意为智慧)衍生而来。但我认为这其实是外国研究者的杜撰,他们只是想试图证明苏非之道的来源是外国的─因此是非伊斯兰的。


第一个被称为苏非的穆斯林是伟大的禁欲者库法的阿布.哈希姆(Abu Hashim al-Kufi,卒于伊历[2]150年)。由此,sufi这个字是在伊历第二世纪「门徒」那一代及其追随者之后才开始使用的。当时苏非之道是由一群想要追随「先知」(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及其「门徒」脚步、并且效法他们生活方式之精神的人所代表。此即为什么苏非之道总是以其为伊斯兰生活之道的精神面向得名、并为人所记之故。


苏非之道努力教育人们,使其心向真主,并充溢对祂的炽烈之爱。它重视诸位先知所示范的高度道德和合宜行为。尽管随着时间,苏非之道已出现些许偏差,但我们不应据此来非难其追求精神纯洁度的面向。


古夏里在描述引领纯洁之精神生活的苏非时写道:


伊斯兰中最伟大的名衔是「先知的门徒」(Companionship of the Prophet)。这项荣耀或恩典十分了不起,所以只有真正的「先知门徒」才能获得此名。第二伟大的名衔属于「再传门徒」(Tabi’un),即那些有幸生于「门徒」之后并且见过他们的人。接下来则是「再传门徒之门徒」(Taba’i al-Tabi’in),亦即那些生于「再传门徒」之后并且见过他们的人。而就在第三世代已近尾声之时,恰巧爆发了内部冲突和信仰分歧,此时的「圣训」学家、法学家、和神学家皆对伊斯兰作出极大的贡献,而同个时期的苏非也极为成功地复苏了伊斯兰的精神层面。


早期的苏非都是杰出、圣洁之人,他们引导正直、诚实、真诚、简单和无瑕的生活。他们不追求肉体欢乐或世俗满足,只是遵循「先知」的楷模。他们在信仰与思想上是如此平衡,不应被视为古代哲学家、基督教神秘主义者或印度教圣者的追随者。早期的苏非认为苏非之道是人类内在世界的学问、事物的真实面、以及存有的奥秘。学习这份学问的苏非定是一位决心抵达普世或完美存有之最终层级的人。


苏非之道是一条需要不断努力、通往那「永恒者」(the Infinite One)的漫长旅程;也是一场需要毫无停滞地奔跑、以及永不放弃之决心、且不预期任何世俗欢愉或报酬的马拉松。它和西方或东方的神秘主义、瑜珈或哲学完全无关,因为苏非是下定决心抵达那「永恒者」的英雄,而不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瑜珈师或哲学家。


在伊斯兰之前,某些印度和希腊哲学家曾遵循各式各样通往自我净化的道路,并且和他们的肉欲及世俗诱惑搏斗。然而苏非之道在本质上却和这些方式不同。例如,苏非透过祈祷、规律礼拜、全然皈依真主、自我控制和谦卑,把他们全付的生命用来探索净化自我,但古代的哲学家却未曾遵循这种规则和行为。他们的自我净化(若当真可以这么认定的话),往往不过是在他们之间创造妄自尊大和傲慢,而非谦逊与自我检讨。


苏非可以分为两类:那些强调知识和努力、透过「神智」(即真主的知识,ma’rifa)以抵达其目的地的人,以及那些遵循热望、精神至乐和探索精神之路的人。


第一群人毕生都朝着真主迈进,他们乘着知识的羽翼和真主的知识在祂「之内」及「依靠」祂前进。他们寻求对下述意义的理解:除了真主之外,别无权威及力量。因为每项改变、更动、转变、和他们所观察到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所目睹或体验到的每个事件,都是来自「神圣力量与意志」(Holy Power and Will)之可以理解的讯息,他们只不过是以不同的语言来经验。至于第二群人,他们在其旅程及禁欲中也很严谨。不过既然他们追求的是隐匿不现的真实或真理、神迹的运作、精神上的喜悦与狂喜,他们有时可能会偏离主要的目的地,因而无法抵达「全能真主」(God Almighty)之所在。虽然这条路也是奠基于《古兰经》和「顺纳」,但是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入门者去珍惜像精神的位阶、奇迹的运作以及圣者之道等这类的渴望和期待。这就是为什么前面那条在《古兰经》指导下通往伟大圣者之道的道路会比较安全的原因了。


另外,苏非也把人们分为三大群:


一、抵达目的地的完美之人。这一群可再细分为两小群:众先知以及透过严格地遵循先知典范而获致真理的完美之士。然并非所有的完美之士都可以是向导;相对于引导人们走向「真理」,有些人反而淹没或灭绝于「与真主和奇迹会晤之海」的汹涌波涛中。由于他们和看得到的物质世界间的关系完全断绝,故他们无法引导其他人。


二、入门者。这一群也包括两小群:那些完全否定这个世界、且不考虑后世、仅仅寻求「全能真主」的人,以及那些寻求进入天园、却又不肯放弃品尝某些世俗乐趣的人。这些人包括了禁欲者、礼拜
者、贫困者或无助者。


三、陷溺者或依恋者。这群人是由只想在今世过一种轻松、舒适生活的人所组成。因此苏非
称呼他们为「陷溺者」或「依恋者」,因为他们极度依恋尘世。他们主要是没有信仰的人、耽溺于罪恶因此无法得到原谅的人。依据《古兰经》,他们是不幸且属于「左边的一群人[3]或是那些既「聋」且「盲」又「无理解之心」的人。


有些人也分别称呼这三群人为最前方的人(或那些被带领与真主接近者)、右边的人以及左边的人。





----------------------------------------------------------------------



[1]编注:即”al-Masjid al-Nabi”,为伊斯兰第二大圣寺,位于麦地那,为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时所建。


[2]伊斯兰历法是以「先知」「希吉拉」(hijra,迁居至麦地那)的那年为第一年。此事件发生于公元622616日。由于伊斯兰历是阴历,故比阳历的一年短。


[3]在「审判之日」(Day of Judgment)时,人们会被分成两群,分站于「真主宝座」(God’s Throne)的左边和右边。在左边的不相信真主及「祂的先知」,过着罪恶的生活。当他们死后仍不忏悔时,便会被判入火狱。在右边的则相信并且寻求依据真主之训诫与教诲生活,一如祂派遣的众先知和使者所示范的。他们忏悔并努力求取真主的欢心。他们会被判入天园。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09: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逃离 (Firar) 与寻求庇荫 (I'tisam) 04

作者:法吐拉·葛兰

译者:丁乃静

-------------------------

  “firar”在字面上意谓着自某事逃脱,在苏非之道里则用来表示由「造化」前往「造物者」的旅程,在「本源」(original)的「显影」(shadow)[1]里寻求庇荫,并为了投身于「大海」之中而弃绝「水滴」的样貌。[2]更进一步来说,它意谓着对于一片(反射阳光的)玻璃感到不足,从而转向「太阳」,[3]藉此跳脱了自我崇拜的樊篱,然后「消融」于真理之光内。《古兰经》云:逃归真主(51:50),即指出了一位信仰者在其心灵与精神中的旅程,也谈及了此种心灵活动和精神智慧。


距离真主较远的人身处于令人窒息的肉体和欲望中,然距离真主越近者,便会对他们自己越尊重。让我们来听听先知穆萨(Musa,编按:即Moses,《圣经》中的摩西,愿平安降临予他)这位在真理之门内的忠实皈依者,说说一个逃归真主并在祂处寻求庇荫的人是如何得到回赐的:那时我畏惧你(法老王
),所以我逃了。然后我的「主」赐给我(公正)判断(与辨别真伪)的能力,并使我成为祂的一位使者(26:21)。先知穆萨宣称,通往精神喜悦与会晤真主之路、以及成为神的代理人与接近祂,都得透过逃脱的阶段。


一般人会从生命的烦扰与罪恶的丑陋中逃脱,并在真主的原谅与恩赐中寻求庇荫。他们宣称或考虑以下经文的意义:我的「主」啊!求祢饶恕,求祢怜悯,祢是最悯人的(23:118)。他们以全然的诚敬寻求真主的庇荫,说道:我由自己所为之罪恶,向祢寻求庇荫。[4]


那些以其虔敬与接近真主著称之人,由他们自己较欠缺的质量逃往「神之属性(DivineAttributes),由他们外在感官的感觉转向领悟与遵循心灵之道,由仪式性的礼拜转向其最内在的面向,并且由肉欲的感官转向精神的感动。这就是以下所要提及的:噢!真主,我逃离祢的愤怒,在祢的认可中寻求庇荫;我逃离祢的惩罚,在祢的原谅中寻求庇荫。[5]


对真主的知识与爱了解最深、且最虔敬之人,由「属性」逃至「神之存在或本质」,并由「真理」逃进「真理本身」。他们说:我向祢寻求庇护,[6]他们总是敬畏真主。


所有逃离者都在寻求庇荫和保护。由于逃离的意识和逃离者本身的精神深度成正比,故其所抵达之目的地的质量也随着追寻者的认知层次而有所不同。第一群抵达真主知识的人,他们在其所看到的每件事物中念记真主,提及祂,珍惜渴望,想象他们不可能理解的事,直到最后感受到下述真相时才止步休息:噢!「为人所识者」(Known One)啊!我们无法依照认识祢所需要的去认识祢。他们总是如是感觉并在狂喜之中复述:


一切存有体都正在追寻「祢的知识」,
而那些试图描述祢的人总无法做到。
接受我们的忏悔吧!因为我们是
无法依照认识祢所需要的去认识祢的人类。


第二群人每天都在一个认识真主的新海域中航行,而且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更新的神之彰显之光中生活。不过,他们仍不可免地会碰到阻碍他们抵达最终一站的绊脚石,在那儿,他们满溢的灵魂将会陷落。他们的眼睛盯着通往更高之处的楼梯,由这一阶向上飞往另一阶;然而,他们也战栗不已,深恐自己跌落。第三群人,他们在状态的浪潮中悠游(请参见〈状态(Hal)与阶段 (Maqam)〉那章,页58-60),并耽溺于惊喜之中(请参见〈无比惊奇 (Dahsha)与惊异 (Hayra)〉那章,页245-248),他们是那般地沈醉在「万物之源所涌出的美酒」中,即使是伊斯拉非勒(Israfil)[7]的号角,都无法把他们从那种恍惚之中唤醒。唯有抵达这个层级的人能够描述其思想和感觉的深度。鲁米即云:


那些幻觉是为圣者设下的陷阱,事实上,
它们是那些在真主的花园中、具有容光焕发之面貌者的反射。
[8]


「真主的花园」表示「神之独一性」(Divine Unity)的彰显─即在整个宇宙中,单一、许多或所有「神的名字」(Divine Names)的彰显。「具有容光焕发之面貌者」则象征凝聚在一个单一事物或存有体上的「神的名字和属性」。因此,上述那段话的意思是:那些攫获圣者的陷阱都是某种「神的名字和属性」的彰显。这些彰显在那些对神的真理视而不见之人的眼中,即构成了某种幻觉。萨里.阿布杜拉
先生(Sari Abdullah Efendi)曾说,众先知与圣者的心灵是反映「真主之名和属性」的镜子。而真主也会彰显「祂的名字和属性」,昭示祂才是宇宙之「主」─即宇宙的「统治者」(Ruler)、「支持者」(Sustainer)和「主宰」(Master);真主会令「祂的名字和属性」成为一个永远绽放美丽与魅力的花园,藉此吸引着「先知」和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苏非视造化为「真主知识」(Knowledge of God)中之原型、意义、及起源的显影。


[2]苏非认为世上的一切事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甚至只是海市蜃楼。物质的存有和乐趣,此二者的意义和价值会与一滴水一样,而来自神的知识和爱的另一个世界与精神喜悦则有如无垠大海。


[3]玻璃是指神在世间所彰显的一切,而太阳则指涉真主─这些彰显的源头。


[4]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Dawa’at,” 15; Al-Nasa’i, “Isti’adha,” 57.


[5]Muslim, “Salat,” 222.


[6]同上注。


[7]伊斯拉非勒为伊斯兰四大天使之一,专司在世界**之时吹响号角,召唤所有死人复活,接受真主的审判。这可能只是一种隐喻。


[8] Al-Rumi, Al-Mathnawi al-Kabir, 1: 3.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09: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 (Hal) 与阶段 (Maqam) 05

作者:法土拉葛兰

译者:丁乃静

---------------------------

 “hal(状态)是指在个人的内在世界中体验来自今世以外的领域所吹来之「气息」,并且感受到发生在心灵之内的「昼」与「夜」、以及「傍晚」与「拂晓」之间的差异。那些毋需花费特殊心力、便能理解悲喜交替以及侵入心灵、使之舒张收缩之波动的信仰者,将那些波动起落的持续状态称为「阶段」以
及「官能欲望」的消失。


我们可以把每个状态描述成一项神的赏赐与个人内心所能感觉到之接近真主的微风,而个人就在每个阶段里持续和稳定地体验每个状态的微风,并由此获得第二本质。如同生命、光和慈悯,每个状态都是那「全能者」直接赐予的礼物,它会引导人们坚信「神之独一性」。反过来说,既然每个阶段皆需依赖刻意的努力,所以它并不能明显地反映真理。因此,倘若阶段毋需藉由个人努力便可获得,那么信仰者在其心中对精神性事件的感受,以及信仰者无时无刻在其心中开放通往其心灵所认识之「唯一者」(the One)的新路,都将使其对那些事件的「源头」(the Source)有深刻的感知,这种感知可能会比他们依据自己的能力与性格来形塑那些事件更深,因为后者或许会导致浮夸和欺瞒。


那位最诚信者(愿主赐他平安)曾经宣称:真主考虑的并非你们的肉体或身材,而是你们的心灵[1]这句话让我们注意到什么对「真理」才是重要的,并向人们展示到达主要标的的方法。有一则传述谱系较弱的「圣训」说:真主考虑你们的心灵与行动[2]此即道出了在几经循环之后所将抵达的阶段。


状态是由神的彰显所构成,而神的彰显有时是由绝对「意志」所决定。这些彰显会反映在心中和信仰者的悟性及意识里,信仰者追求这些彰显,然后将之塑造成形。因此,阶段象征着在波动状态后的稳定与平静,而状态则可被比拟成太阳所散发出来之具有不同长度与颜色的光波;这些光波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这其中全赖那绝对支配者的「意志」。


敏感的灵魂与那些意识到真主的知识、且对之保持警醒的人,会辨识出每个状态在其心灵上产生的波动,一如他们看到阳光在水面上的反照,并且依据他们认知的程度和方式去对这些波动作出响应。凡是未曾改正其心中的失衡、并因而与那「全能者」失连的人,可能会把这些状态的波幅当作幻觉或想象,然而那些以「真理」之光看待存有的人,便会视它们为极其明显、可以体验的真实。


当那位察觉状态之最伟大英雄(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将他之前所获赐的礼物与他之后所获赏的相比时,便发现前者实在逊色很多;然而,我们多么希望真主可以用他所认为稍嫌逊色之礼物的光芒来照亮我们的心灵啊!他宣称:我每天都向真主求恕七十次[3]一个完美、纯洁的灵魂在通往那「无限存有」(the Infinite Being)的无尽旅程中,会迫切地需要一座不朽山丘与永恒之光,因此对他(她)而言,再去做其他任何事都是不可能的。

—————————————————————————————



[1] Muslim, “Birr,” 33, 34.


[2]同上注;Ibn Maja“Zuhd”9


[3] Al-Bukhari, “Dawa’at,” 3; Al-Tirmidhi, Abu ‘Isa Muhammad ibn ‘Isa. “Tafsir al-Qur’an,”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居 (Halwat) 与避静 ('Uzlat) 06

作者:法土拉葛兰

译者:丁乃静
------------------------------------------------

halwat(索居)与‘uzlat(避静)在字面上是寡居和独居之意,在苏非之道的脉络中,则表示一个打算退隐的入门者,在一位精神导师的指导和督促下,将他(她)所有的时间奉献在礼拜真主上。他(她)在所有错误的信仰、晦涩的思想与感觉、以及将他(她)与真理分隔开来的概念和想象中寻求净化,他(她)的心门对所有非真主的事物阖上,并透过其内在能力的舌头与祂对话。


避静是索居的一个面向;简朴则是另一个。索居的第一个步骤需在四十天内完成,因此被称为「四十天简朴期」。当精神导师要带领入门者进入索居时,他会带他(她)到一个安静的房间,在那里为入门者祈求其能圆满达成,然后离开。而入门者在那个房间里过着简朴的生活,完全独处。在那个避静的房间中,他(她)几乎断绝饮食,视此为一扇开往接近真主的门。在那儿,肉体的需求减少了,变得有节制,欲望被忘怀了,所有时间都奉献在向真主礼拜、冥想、深思、祈祷和恳求上。


在避免与人接触和简朴这方面,索居可以追溯至苏非之道的早期时代,甚至到伟大的众先知的时代。许多先知和圣者们,尤其是那位人类之光(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皆把其生命中的大量时光用来避静。然而,他们最初的索居和避静系统都已随着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很多人以着各式各样的方式来实践先知易卜拉欣(Ibrahim,编按:即Abraham,《圣经》中的亚伯拉罕)的避静、先知穆萨的「四十天简朴期」、先知尔撒的简朴、以及众先知后代的索居,却也因此令众先知的索居和避静系统产生某些改变。


不过,此种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很自然的,因为避静和个人的心情、脾气、及精神素养有关,故只有完美的精神导师才会知道和决定一个入门者需要避静多久、或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避静。鲁米在初学的早期,曾为了避静经历过许多「四十天简朴期」。然而,当他找到一位真正的完美导师时,他便离开了避静,转而寻求与人为伴(jalwat)。而在他之前与之后的许多人,也都较喜欢和人们在一块儿,而非避开他们。


至于索居的另一个面向─简朴,意思是勒紧对欲望的满足感,然后督促精神提升至人性完美的程度,那才是精神最迷恋的。[1]唯有透过简朴,肉体的自我才会受到约束,被迫弃绝罪恶的冲动与热情而臣服于真主的诫律,被迫采用谦逊而成为花圃里的泥土:


要像土壤一样,以便玫瑰可以在你之中生长,

因为除了泥土之外,再无其他媒介可以让玫瑰生长。


一个人可以透过简朴得到某些神的恩赐。有些人会用高度的道德来装饰其知识,并用诚恳及纯粹的意图来装点其宗教行为,藉以取得他们与真主和他人间的合宜关系。另一些人则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以及他们与「主」之间的关系中摇摆不定,因此不断地寻求各种可以更接近祂的道路。另外还有一些人,就如同刚出茧的蛾,他们将生命花在精神存有上,并视这些精神存有为其刚刚触碰到之天园世界里的蝴蝶。


索居的本质是,入门者不得寻求真主至乐之外的事物,然后必须持续地满怀期望、等待神的恩赐。在等待恩赐之时,入门者不得懒散,反之,他还必须睁大着心灵之眼等待,以最高的谨慎和兴奋等待,以不致错过任何可能流入他(她)心灵中之神的启发或恩赐。他们必须以有如真主亲临眼前般的礼貌和仪节来等待。以下马卡尼.胡赛因.胡赛因" 先生(La Makani Husain Efendi)的描述即非常合宜地表达出这个意思:


清洁你的灵魂之泉,直到它完全纯净。

将你的眼睛定在你的心上,直到你的心变成眼睛。

丢弃怀疑,将你的心壶放入泉水中。

当心壶充满带来愉悦的水时,

你便退下,把它献给祂的家的「拥有者」。[2]

当你留下它后,无疑地真主便会驾临祂的家。

千万不可让罪恶之贼进入你的心宅,

因为一旦他进入了,要再送走他可就难了。


的确,真主毫不受限于时空,祂与信仰者的关系便发生在信仰者的「心灵之坡」上。因此,心灵的「翡翠山丘」或「山坡」必须时时刻刻准备好接受祂的彰显,祂的彰显就有如波涛一般一次次地打上岸来。埃尔祖鲁姆的易卜拉欣.哈奇(Ibrahim Haqqi of Erzurum)说:国王(the King)可能会在夜间降临「祂的殿堂」


「全能真主」对先知达伍德(Dawud,编按:即David,《圣经》中的戴维)宣告:为「我」保持那个家的空旷,如此「我」便能降临其中[3]有人把「保持心灵的空旷」阐释成扫除心中一切非真主的事物,使其纯洁,同时,在没有优先考虑到真主的愉悦前,便不与他人产生关系。以下鲁米
的话语最足以表达这一点:


一个聪明、敏感的人较喜欢水井的底部,

因为灵魂会在(与真主同在的)索居之处找到愉悦。

水井的黑暗总比造成黑暗的人好。

而抱住别人大腿的人,永远都不能用头脑抵达终点。[4]


一个人必须离群索居以避静,但绝非离开那「至爱者」(the Beloved)。

皮毛会在冬季磨损,而非春季。


既然避静的目的是在于净化那并非导向真主之爱的心灵,以及永远与那「至爱者」同在,那么居于人群中的人,只要他们总是感觉到真主就在身旁,抑或持续在多元性中去辨识「神之独一性」,就可以被视为一直在避静中与真主同在。反之,倘若一个人离群索居,把时间花在避静,但却未净化其心灵中之非真主事物的挂碍,那他们所做不过是一种欺瞒。


那些总是感觉到真主就在身旁的人,是不需要离群避静的。这种人,以鲁米的话来说,就好像是把一只脚定在神的诫律上,以此为圆心,然后转动另一只脚,就好比罗盘的针一样,绕着世界打转。他们每一刻都在体验着起落升降。这才是众先知与圣者所认知及钟爱的避静。


「全能真主」曾对先知达伍德说:噢!达伍德,你为何要离群避静呢?你为何要独居呢?达伍德(愿平安降临予他)回答道:「主」啊,我是因祢之故才弃绝人们的陪伴的。结果那「全能者」警告他说:永远保持警觉,但不要远离你的弟兄。不过,你自己得离开那些对你无益之人的陪伴

---------------------------------------

[1]由于精神来自于真主,所以它自然会渴望着祂并且醉心于完美。而另一方面,肉体的灵魂
或自我,醉心的事物却是动物性渴望。


[2]「家」象征心灵,而心灵的主人是真主。


[3] Al-Qushayri, 327.


[4]意即,一个要靠别人达成自己目标的人必会失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4: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悲伤或苦楚 (Huzn) 07

作者:法土拉葛兰

译者:丁乃静
---------------------------------------------

   苏非使用huzn(悲伤)这个字作为欢乐或喜悦的相反词,它表达了当一个人完成其责任与明了其理想时所感受到的痛苦。每个完美的信仰者都将随其信仰程度的不同,不断地品尝这种苦楚,然后才在时间的「织布机」上把悲伤的「经纬线」编织成生命的织品。简言之,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皆已呼吸到「穆罕默德真理」的精神之前;穆斯林与其他受压迫者的叹息停止之前;以及在人们已于日常生活中实践神的法则之前,这个人都会感到悲伤。


这种悲伤会持续到穿越坟墓中之居间世界(’Alem al-Barzakh)的旅程已经完成、安全与稳定为止;会持续到信仰者未被后世的「至高法庭」(Supreme Tribunal)拘留、然后飞往永世幸福与恩赐的住所之时。一位信仰者的悲伤将不会停止,除非以下经文的意义得到阐明:赞美真主,祂确已消除了我们的忧伤。我们的「主」确是多恕的、厚赏的35:34)。


悲伤或苦楚来自一个人对于其身为人类之意义的认知,并与一个意识到自己人性之人所拥有的洞见和辨识力成正比。它是一个很必要的、有意义的动力,去驱使信仰者随时转向「全能折埂X引发悲伤的真相、以及每当无助之时便会向祂寻求庇护和恳求祂的协助。


一位信仰者会热切地渴望珍贵的无价之事,如真主的喜悦与永恒的快乐,并因而寻求在一段短时期内(他[]的一生中)以有限的工具去做一件「非常有益的事」。一位信仰者在病痛中所体验的苦楚,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痛苦与不幸,都彷佛是洗刷其罪行的特效药,它令片刻成为永恒,也将一个人渺如「水滴」的善行扩大成如浩海一般。我们也可以说,一位穷其生于持续之悲伤中的信仰者,在某个程度上和众先知并无二致,因为众先知也都把毕生精力花在这种状态中。那位人类之光(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就是把他的生命耗费在悲伤中,才被知名的土耳其诗人与作家内吉卜.法兹勒Necib Fazil)恰如其份地称为「悲伤的先知」,而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悲伤让一位信仰者的心灵与感觉免于生锈和腐朽,进而迫使他(她)专注于内在世界以及如何在道途之上前进。它帮助一位走在追寻完美之路上的行者获致纯粹精神生命的位阶,而这个位阶是其他行者即使在数次的四十日忏悔与简朴期之后仍无法获致的。那「全能者」在意的是心灵,而非外在的表象或形式。对于众人的心灵,祂只看重那些悲哀与破碎的,祂并以祂的临在赋予那些心灵的拥有者尊荣,如同以下话语所宣称的:我与那些具有破碎之心者亲近[1]

苏斐扬.伊本.乌艾那Sufyan ibn Uyayna)说:真主有时会为一个悲伤、拥有破碎之心的人,而怜悯一整个族群[2]这是因为悲伤会出现在一颗诚敬的心以及让人接近真主的行为中,而当一个人被炫耀或对赞美的渴求所迷惑时,他们的悲伤或苦楚都能使其最不致受责难。真主的每项丰赏与恩赐,有一部分是要给予那些需要它来净化某些不纯洁之恩惠或福赐的人。那个部分被称为zakat,字面上的意思是「清洁」或「增加」;它洁净一个人受人剥削或利用时所获取之不洁所有物,并使这件事成为一项真主的恩赐。同理,悲伤或苦楚完成了一个类似的角色,因为它就像在一个人内心或意识中用以净化与维护此种纯洁的那个部分。


《讨拉特》(Torah,编按:即Tawrat,《摩西五经》)中叙述,当真主喜爱祂的仆人
时,会以哭泣之感填充他(她)的心;倘若祂不喜欢或对一个人发怒,会以娱乐和玩耍的欲望填充他(她)的心。毕希尔.哈费(Bishr al-Khafi)说:悲伤或苦楚就像是一位统治者。当它在某个地方落脚时,就不允许其他事物居住在那里[3]一个没有统治者的国家会处于混乱和无秩序的状态中;一个感受不到悲戚的心是崩坍的。


而那拥有最平静和最丰盛之心的人(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不也总是悲伤地沈浸在思虑中?先知亚古伯(Ya’qub,编按:即Jacob,《圣经》中的雅各布)(愿平安降临予他)在他及其至爱之子(先知优素福 [愿平安降临予他])间「攀登群山,然后超越了群山」,他在悲伤的羽翼上见证了一个愉悦之梦的实现。一颗悲伤之心的叹息,与那些规律且经常礼拜真主者之习惯性诵念和对真主的念记、以及那些弃绝罪恶之禁欲者的皈依和虔敬,具有相同的价值与美德。


那诚信者(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说,因世俗不幸而生的悲伤可以令罪恶获得宽宥。[4]基于这个论点,一个人可以看到因一己之罪恶、对真主的敬畏与爱、以及有关后世所导致的悲伤,是多么有价值与可称赞的啊!有些人悲伤,是因为他们没有履行他们所应完美履行的礼拜义务。他们是一般的信仰者。至于其他出类拔萃的人,他们则因自己受到非真主之事物的引诱而悲伤。另外还有其他悲伤的人,他们因为感到自己总是在真主的监察下并从未忘怀过祂而感到悲伤,因此他们为了引导人们通往真理而把时间花在人群中。他们或恐干扰了与真主同在及和人群共处间的平衡,因而战战兢兢。这些都是纯洁之人,他们将负起引导人群的责任。


第一位先知阿达姆(Adam,编按:即《圣经》的亚当,愿平安降临予他)是人类与众先知的祖先,也是首位尝到苦楚的人。他以苦楚开启了他的世俗生命:由天园中堕入凡尘、失去了天国乐园、与真主分离、及至随后而来之担任先知的重责大任。他终其一生都在悲叹。当先知努哈(Nuh,编按:即Noah,《圣经》中的挪亚,愿平安降临予他)成为先知时,他发现自己陷入痛苦中。他的族人完全不信神,眼看着真主就要对他们施以严厉的惩罚了,凡此种种皆令他痛苦不已。而那一天果真来临,大海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淹没了高山,令整个大地沉没于哀伤之中。先知努哈就此成为「洪水的先知」。


先知易卜拉欣(愿平安降临予他)几乎是由苦楚设定而成的,他的苦楚来自于:他和暴君尼木鲁德(Nimrod)争辩、因而被丢入火中为「火」所包围;他将妻、儿弃于荒凉的山谷中;受命牺牲他的儿子;以及其他许多属于事件之真实与意义的内在面向的神圣苦楚。至于其他先知,如穆萨、达伍德、素莱曼(Sulaiman,编按:即Solomon,《圣经》中的所罗门)、札卡利亚(Zachariah,编按:即《圣经》中的撒迦利亚)、雅哈亚(Yahya,编按:即”John the Baptist”,《圣经》中的施洗约翰)和尔撒(愿平安降临予他们),他们的生命就像是一系列苦楚的合成体,苦楚把他们的一生紧紧裹住。而众先知中之最伟大者(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及其追随者,亦尝尽了最大的苦楚!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4: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拜 ('Ibada), 侍仆 ('Ubudiya), 及深挚的奉献('Ubuda) 08

作者:法土拉葛兰

译者:丁乃静
---------------------------------------------------

  

虽然有些人视礼拜、侍仆及奉献为同义字,但大多数苏非学者和导师都说这些字有不同的意涵‘ibada(礼拜)的意思是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履行真主的旨意与作为祂仆人的义务,而‘ubudiya(侍仆)是有意识地以仆人的身份过日子。因此,一个遵循其宗教责任的人会被称为‘ubid(礼拜者),而一个有意识地以仆人身份过日子的人则被称之为‘abd(仆人)。


在礼拜与服侍之间有另一个更精确的差异。礼拜的行为包括一切财务上与身体上的责任:如那些需要足够财务资源与身体能力的义务;那些带着畏惧与希望、和取悦真主之想法去做、但又会遇到困难才会达成的事(如:每日的五次礼拜、斋戒、缴纳天课、去麦加朝觐、提供牲礼、以及提及与诵念真主名)。不过,一位真主的仆人是以另一个层面去了解这些礼拜的责任或行为:实际上,每一项责任的履行都蕴涵着更深的(内在)面向,该面向乃在于要求仆人具有某种程度的意识与觉悟。


奉献是宗教责任与宗教要求的最深刻面向,它需要全然的小心与觉知。伊本.法里德(Ibn al-Farid)说:在我的精神旅途中,我所抵达的每个阶段与位阶所要求之作为侍仆的礼拜与责任,都因我的奉献而完满达成了。


有些苏非把礼拜定义为一般人作为侍仆的身份;把侍仆定义为成为一位真主的仆人所需要摹冶仨牦蓳碛卸匆娕c觉知的个人来履行的责任;把奉献定义为那些以其接近真主著称者的责任。第一群人包括那些努力在真主之道上前进的人;第二群人包括那些心智与精神态度容许他们克服其所遭遇到的一切似乎无法跨越之障碍与困难的人;第三群人则包括那些其心智与精神态度使他们全心朝向真主,并且深刻感受到祂的陪伴之人。


其他苏非则用两个名词总结以上的解释:对于「绝对的神之本质」(Absolute Divine Essence)的礼拜、以及对于「有限定的神之属性」(Restricted Divine Attributes)的礼拜。第一个名词意为总是意识到「造物者」与造化、「受礼拜者」(the Worshipped One)与礼拜者、「监察者」(the Overseeing)与受监督者、「支持者」(the Sustaining)与被支持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以对于这些关系之最深厚的察觉能力来思考、感受与行动。第二个名词意为藉由这种觉知力的要求来履行个人的日常责任,它会令一个人的察觉力增强。凡是履行这些责任者可以按他们的企图、决心、决定、与诚恳分成以下几类:想要进天园者、希望由地狱之火中得救者、热爱真主且以敬慎的态度立足之人、以及感受到自己必得这么做以符合「作为造物者的真主」(God as the Creator,那独一无二应受礼拜的)与人类(必须礼拜造物主的造化)间之关系的要求者。


每个群体都有另外一个名字:如商人、奴隶、怀爱者、及虔诚或忠诚的人。拉比阿.阿达维雅(Rabi’a al-’Adawiya,伊斯兰第二世纪的女穆斯林圣者)的话语是极为恰当的:


「主」啊! 我以与祢亲近的美好起誓,我从未因对火狱的恐惧或对天园的期望而向祢礼拜。我礼拜祢仅仅是因为祢的缘故。


侍仆是男、女荣耀与尊严的源头。没有任何事比被真主赋予身为祂的侍仆与向祂奉献更让人尊敬或有价值。虽然真主可能会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授予其他更有价值的位阶,但成为侍仆是恒常与持续的,因此是最有价值的位阶。此即为何「全能真主」会以最美丽的辞藻描述那最佳造化(愿真主予他祝福与救赎)为祂的仆人的原因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祂的仆人与使者,而祂以他的使者本质来为他的侍仆身份与这些备受恩宠的字眼加冕。


同理,当祂邀请「先知」(那人类之光、以及在所有时间和造化中之冠绝群伦者)藉由「登霄」(mi’raj[1]来荣耀天园时,祂以夸奖的词语起头道:祂在一夜之间带领祂的仆人(17:1),由此提及其侍仆身份的伟大是无与伦比的。以下的情况无疑是更具意义的,当他几乎超越了时空、受到普照四海的「神之恩典与美丽」(Divine Grace and Beauty)的光辉欢迎时,那「全能真主」再度强调他的侍仆身份,宣称:祂把祂所应启示的启示给祂的仆人(53:10)。


鲁米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者或具有高度精神素养的人,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仆人罢了:


我已成为一个仆人,成为一个仆人,成为一个仆人;

我已鞠了躬,弯下身子来服侍祢。

当仆人或奴隶在获得解放时,都会充满喜乐;

而我却在成为祢的仆人时充满喜乐。


根据某些人的说法,当论及礼拜与侍仆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
察觉自己的错误,为那些错误而烦恼,即使自己认为已完美地履行礼拜。


·
努力礼拜至尽善尽美,而后将任何以侍仆之名成就之事归诸真主。将生命的每一刻都用在察觉自己是永恒之「主」的仆人上。


·

视存有之所有面向为祂存有之光的影子,并且绝不将任何事或任何成就的存在归诸自己。对于获赐的恩宠,不应沾沾自喜,对于遭扣留的一切精神赏赐与光荣也不感失望。


·
察觉与祂相系的荣耀与尊贵,从不想象会得到其他种类之位阶的荣宠。


没有其他位阶或荣耀会像侍仆身份那么伟大,或比它更伟大。倘若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者,那可能是自由,但那只有在不让自己心系任何非真主之事、与弃绝那些非祂之事时才有意义。那些尚未在真主之道上有长足进展之人,可能只是初尝自由,但那些已经抵达目的地者,却能充分体会它。我想,一个人必须去热切冀盼,一个适合其层级与尊严的真正自由,就是这种自由。有位接近真主之人注意到这个事实:


儿子啊! 不要束缚自己,让自己自由吧!
你还要让自己成为金银财宝的奴隶多久?


巴格达的祝奈德警告道:除非一个人不再受其他事物所奴役,否则他(她)将无法获致对真主的真正侍仆身份。[2]另一位接近真主之人亦就自由与侍仆的意义作出表述,他忠告:一位真主的仆人,绝不会在他(她)的所有思想、想象、感受及礼仪中考虑任何非真主之事:


若你想要敲打荣耀之鼓,就要超越星宿之轮;

而这个充斥着铃铛的圆圈,却是屈辱之鼓。


真主啊! 请让我们能够获得那些祢所眷顾与喜悦的事物吧







-----------------------------------

[1]「登霄」是一件奇迹,是关于「先知」穿越存有境域抵达真主之处的一段旅程。


[2]Al-Qushayri, 201.

发表于 2007-11-30 19: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畏惧 (Khawf) 与尊敬 (Khashya) 09

在苏非 之道中,khawf(畏惧)的意思不只是戒除所有那些不许可的,也包括戒除那些最好避免的行为。它恰巧与希望或期望相反,象征着一位在真理之路上的行者 在对抗偏差时感到不安,并因而害怕招致神在后世 里的惩罚。于是,行者戒除了欺瞒与自傲。

依据古夏里,畏惧会迫使一位在精神之路上的行者 抵挡与戒除让真主不悦的事。由此可知,畏惧和未来有关。畏惧源自于一个人害怕自己臣服于不讨喜之事,或是未能达成被渴望达成之事的不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畏惧和未来产生关联。《古兰经》的许多经文皆指出个人言行会在未来招致的结果,从而寻求建立一个将未来涵括进来的世界;那个世界同时具有好与坏的元素,但人们却能清晰无误地辨识出。

《古兰经》在其追随者的心田中播下畏惧的种籽,令他们害怕其生命的终点为何?又或他们离世之时是否仍是虔诚的穆斯林?《古兰经》警告他们要坚定其对伊斯兰的信仰和实践。许多经文一方面令人们惊惧,另一方面却又像是编织生命丝带的经纬线。例如:他们没有料到的刑罚,将从真主那里,对他们显现出来(39:47);你说:「我们可以告诉你们,谁在他们的行为上是损失最大的吗?他们是那些在今世的努力已成白费的人,而他们却以为他们是在做好事」(18:103-104)。那些以这些「线」来编织生命「丝带」的人是多么快乐与丰饶啊!《古兰经》以这段警告带领我们朝向后世,并鼓励我们把它想得比其它事都要紧。

在祂极具启发性的「言语」中,「全能真主」以畏惧当作鞭子,鞭策我们面对「祂的临在」(His Presence),并以祂的陪伴予我们尊荣。[1]如同一位母亲对她的子女再三保证,并将他(她)拉回其温馨、满怀爱意的臂弯中,这条鞭子吸引信仰者前往「神之慈悯 」的深海中,并以真主的恩宠  与丰赐滋养他(她);祂强迫人类去领受和接收来自「祂的慈悯」的恩宠与丰赐。因此,《古兰经》中提及与强制在人类身上的每道天意和命令,都是源于「神之慈悯」,都是为了升华人类的灵魂,是故它们也充满了警告和威胁。

一个心中充满对那「全能者」之敬畏 的人,便会对他人无所畏惧,也因之从所有无用和令人窒息的畏惧中解放出来。在祂充满启发、给予希望的「言语」中,那「全能者」告诉大众毋需害怕除祂以外的任何事或人,祂说:你们不要畏惧他们,你们当畏惧我,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75);你们应当只畏惧我(2:40);他们畏惧在他们上面的主宰,并做他们所被命令去做的(16:50);并赞扬那些心怀畏惧且心中只敬畏真主的人:他们体不沾床,他们以恐惧和希望的心情祈祷他们的「主」(32:16)。

祂赞扬那些信仰者,因为那些依据其对真主的畏惧安排自己生活的人,会谨慎使用自己的意志,努力避免犯罪。如此敏感与谨慎的灵魂将在真主之认可与喜乐的天园 里飞翔。以下《浩海》 Lujja)的作者加姆的努尔.丁.阿布杜.拉赫曼.伊本.阿赫马德(Nur al-Din ‘Abd al-Rahman ibn ‘Ahmad al-Jami)的言语,实是再贴切不过了:

如果你畏惧真主的愤怒,便要在宗教中站稳脚步,
因为一棵树会用根紧紧地抓住大地,以抵挡狂风。

最低程度的畏惧是信仰所要求的:你们当畏惧我,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75)。另一种更高程度的畏惧是来自于知识或学习的:在祂的仆人 中,只有有学识的人真正畏惧真主35:28)。而最高程度的畏惧则是混合敬畏 与源自于个人对真主之知识的:真主命令你们敬畏祂(3:28)。

有些苏非 将畏惧分为两类:敬畏和尊敬。虽然这些词在意思上非常接近,但敬畏隐含了一种让入门者逃往真主的感觉,而尊敬则是让入门者在祂之内寻求庇护。一位持续感到敬畏的入门者会想要逃,然一位寻求避难之人则会努力地在祂之内寻求庇护。那些选择逃亡之人,在那条对他们相当困难的道路上前进,因为他们过着苦行的生活,而遭受与那「全能者」分离的痛苦。然而,那些以尊敬拥抱祂的人,却饮用着那份因亲近祂而涌生的甜美、活力之泉,那是来自在祂之内寻求庇护的泉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21: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