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6202|回复: 0

回族抗战动作的点滴掠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8 12: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族抗战动作的点滴掠影 | 端庄•纪念“九•一八”特辑

转自: 端庄文艺
QQ截图20160918115835.png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1938年7月,当《在太行山上》这首气壮山河的抗战歌曲经由周恩来、冼星海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之后,便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便是云南回族青年桂涛声。与之前后呼应的是,1939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在重庆((协会1938年在汉口成立,初名为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发起成立“回声歌咏团”,先后于会刊刊发出《中国穆斯林进行曲》、《中国穆士林抗战歌》、《兴教》、《迈进》、《铁骑五千万》等抗日爱国歌曲,此外,还有诸如薛文波创作的《中国回族抗战歌》、王洛宾创作的《穆斯林战歌》等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无不彰显着回回民族在抗日救亡的危急关头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正义呼声。

   仅就音乐创作而言,在抗战前后14年近200多位作曲家、300多位作词家创作的3250首抗日歌曲中,回族抗战歌曲达数十首,表现出鲜明炽热的家国情怀。当爱国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旋律动人心魄之际,回回民族的抗战声音亦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告战区回教同胞书》中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全国回教同胞一致兴起,或执干戈以卫国家,或尽力捐助以裕军需,或主持正义以正舆论,或教育子弟以待复兴,在此民族国家断续之教,无不思完成其历史之重大任务。凡所表现,不特博得国人之敬爱,国际方面之同情,足使我国回教同胞,引以自慰者也”(见《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卷第11期)。可谓对回回民族抗战贡献的中肯评价,纵观整个抗战进程,回回民族无论妇孺孩童,在大是大非面前并未失声沉默,而是倾尽全力,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   

QQ截图20160918115854.png


   回族抗战形式多样,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得之:

   其一、抗日救亡团体与爱国外交活动交相辉映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到二十天,西安便成立“西安回民抗日救国会”,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宣传爱国思想。继之成立陕西“陕西回民抗日救国会”。中国回民救国协会陕西分会更是通电全国:“国家存亡,休戚相关,全国同胞,欲免灭亡,只有抵抗倭寇的侵略。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们只有在救亡的大路上勇迈前进”(《民国时报》1938年2月日)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令人热血沸腾!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回民迅速组建“北平回民守土后援会”,提出“在教为教中基础,在国为国家干城”的号召(《晨报》1937年2月29日),在国家危如累卵之际,爱国爱教意识更是彰显无遗!而后随着抗战的进行,1938年5月在汉口成立“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发表救亡宣言:“全国一致抗日之际,,我教胞忝为中华国民,爱国怎肯后人;趁此机会,若不团结奋起,以表现我回教之精神,保持我回教之荣誉,不特为人格之污,抑且为宗教之辱。”(《新华日报》1938年1月16日)而后在包头,在昆明,在兰州,在河北,在成都,在各抗日根据地,各种回民抗日救亡爱国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生起,动员民众,启发人心,为抗战救亡工作做着应有的准备动员工作。

29796170184211717.jpg


   除了抗日救亡团体的拔节之声外,还有回族人民利用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民族之间的传统友谊优势进行的爱国外交行动。1938年初,在中国回教救国会理事长白崇禧将军的积极倡导下,由国民党中央军委会办公厅出资,中国回教救国会决定组成以王曾善(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为团长,马天英、薛文波、张兆理、王世明为成员的中国回教中近东访问团,对中近东阿拉伯国家进行出访,此次出访的目的是:加强中国穆斯林与阿拉伯世界的沟通与联系,宣传和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揭露和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宣传我国政府的抗日主张以及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争取阿拉伯各国对中国的同情和帮助。(见《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日记》)此次出行,遍访东南亚及中东十余国,发表公开演讲达43次,发表一系列宣传文章,行程近五万公里,赢得了众多穆斯林国家、对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同情和尊重,诚如印度穆斯林领袖真纳所言:“中国和帝国主义的奋斗,有五千万兄弟们是其中的战斗员,我们得到安慰,回教世界都得到安慰,我们的精神,已贯注到中国教胞身上,我们同情中国的抗战。”(《回教论坛》第2卷第1 期)

   1938年七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到访开罗,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发动海外侨胞共赴国难。尼罗河畔夕阳笼罩着的金字塔下,一曲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在埃及的上空,悠悠地传向沙漠的边际……歌声来自欢迎陶先生的三十一名旅埃中国穆斯林学子。看着这一群英气勃发的热忱青年,陶行知感慨万千,未曾想到在这古国的沙漠中,竟能听到中华民族的吼声!歌声嘹亮,久久不息。这群旅埃穆斯林学子的爱国热忱令陶行知感动不已,即兴赋诗相和:巍巍金字塔,浩浩尼罗河。 法老如犹在,惊醒问谁歌?一名身着中山装的俊朗青年,走上前去同陶行知热烈地握手,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儒雅的气息。他就是后来成为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开创中国高校阿拉伯语先河的马坚。抗战爆发后,他把《关于中日战争告世界回教同胞书》译为阿文在开罗的《埃及人报》、《金字塔报》、《埃及邮报》和《妇女周刊》上发表,并与同窗好友——后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奠基人——纳忠一道撰写中阿文序言,将该文印行成上万份,在开罗及埃及各地广泛分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前排带头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活跃青年是林仲明。就在陶先生来埃及前两个月,他代表中国近东访问团,在开罗国际广播电台用阿语连续播出十余次《告世界回教同胞书》,纯正的阿拉伯语发音,令埃及和阿拉伯人民倾听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心声。中间清矍微笑的是纳训,他协助沙国珍先生以“埃及华侨战区灾民救济会”的名义为中国的抗战募捐,得到了当地华侨和埃及宗教组织、妇女协会的积极响应,为抗战筹集到了一份宝贵的财物支援。此外,为挫败伪“华北回民朝觐团”的阴谋,1939年二月二十三日晚,以马坚、纳忠、纳训和林仲明等为首的二十八名“中国朝觐团”成员,旅埃学子们取来马坚用英阿文书写、林仲明和纳训等人连夜油印好的上万份《告世界穆斯林书》,分发给来自世界各国的朝觐者,向他们阐述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与罪恶。三月四日晚,二十八名中国旅埃学子集体觐见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简朴的王宫内灯火通明,国王亲切地同旅埃学子握手,倾听着马坚的慷慨陈词:“中华民族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成存玉碎之心,不为瓦全之念,日本虽强,绝不能占我国土,制我民心……”此情此景,一如一年前中国回教救国会组织的近东访问团访问埃及时,埃及法鲁克国王接见他们的场景。

   除上述留埃学子在朝觐期间大块人心的举动和1938年中国近东回教访问团的壮行之外,尚有1940年由马天英、吴建勋、马达五组成的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奔赴东南亚诸国进行抗战宣传,赢得了亚洲大多数国家的同情和支持,为全国上下的抗战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还有1938年由数十位爱国青年组成的“甘青宁抗敌救国宣传团”行程13000多公里,为推动西北回族教胞的爱国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二,正面战场阻击与敌后战场配合协同作战

   在国军正面战场,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在驰名中外的中国军民抗日第一战——嫩江桥保卫战当中,时任东北边防军骑兵第一旅旅长的回族将领吴松林将军率部浴血奋战15日,击毙日军3000余人,一时群情激动,大长国人志气。

   1933年,以回族将领安德馨为营长的国军500多将士血战榆关,集体为国捐躯,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其事迹感动全国,各地回民闻讯无不受其事迹感染。同年在长城喜峰口战役中,时任二十九军副团长的回族武术家马广达亲率大刀队夜袭日军军营,使日军闻风丧胆,后因炮伤不治身亡,全国各界为之涕泣!

QQ截图20160918115943.png


   1937年,青海马步芳部暂编骑兵第一师在师长马彪的率领下出师中原抗战,辗转陕西、河南各省,在河南淮阳与日军血战中,骑一师伤亡2000余人,旅长马秉忠为国捐躯,时人赞曰:“发扬回教精神,捍卫国土,予敌重创,致遭殉国,英勇牺牲,实足表现我国回胞一致忠勇爱国之精神”(《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卷第3期)战后当地军民召开追悼大会,勒碑纪念回族将士。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中,清真寺是186团一个指挥所,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单是来回拉踞战就打了七天七夜,当时殿堂寺外尸体遍地,血流成河。日军溃逃时,放火烧毁寺内的楼堂并殃及两棵苍柏,现存讲堂、房舍、古柏、门楼及墙壁上仍弹痕累累,满目疮痍,寺内遭受战火幸存的两棵苍柏一枯一荣,仍傲然挺立,象征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不精神。“清真古寺无半掌之壁不饮弹,无方寸之地不沃血”,台儿庄战局由此扭转。这场大战是中国抗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歼灭日军1万余人,破灭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梦幻,而李宗仁将军也在这里一战成名。尽管战后对台儿庄清真寺进行了重修,但台儿庄血战的痕迹——“指挥所”字样的墙壁,以及寺院外墙上和两颗百年古树树干上密密麻麻的弹孔都呈现在眼前,台儿庄当年的惊心动魄都留在了清真寺。在台儿庄战役中,云南回族健儿血洒疆场,回族副旅长马继武更是战功卓著,青史留名!

QQ截图20160918115956.png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马本斋率领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纵横驰骋在碉堡林立、沟路成网的冀鲁平原上,出奇制胜,屡创敌军,开创并保卫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中,历时八年,八百余战,拔城上百,歼敌逾万,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赢得了“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称号,被毛泽东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日伪军多次重兵围剿回族队伍,均未得逞,遂恼羞成怒,将马本斋母亲逮捕。马母在敌人软硬兼施下宁死不屈,绝食而亡,其民族气节和大义行为激励了各族国人。1944年马本斋司令因病在山东莘县逝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均送以挽联,以示悼念。朱德总司令敬挽:“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QQ截图20160918120010.png


   除了赫赫有名的冀中回民支队之外,在敌后还活跃着渤海回民支队,以及赫赫有名的铁道回民游击队,1941年在宁夏则成立回民抗日骑兵团等,无不体现着回族全体上下一致、危难时刻爱国一心的高贵品性。

  三.尽力捐助与支前活动一往无前

   在整个抗战进程中,回族人民毁家纾难、以全民之力支援抗战,全国各地,无不积极踊跃,一时蔚然成风。

   在南京,回族之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鬼子进城叫鬼转经/简单做事叫然么经/甘家大宅在南捕厅/老虎头有一个石观音拆了城隍庙/鬼子来报到鬼子到了鬼脸城/是鬼子鬼/是没得皮没得脸/烧杀抢掳活闹鬼/没得鼻子没得眼/青天白日活见鬼/活见东洋大头鬼鬼子住在东关头/梳头不用刨花油/鬼子住在东关头/城里城外鬼转悠/鬼子住在东关头/赶走鬼子要出头鬼子到五贵里/一路烧杀长干里/是里外里/丧尽天良灭天理/干河沿儿小桃园/找拉贝先生说由缘骑白马到马标/借我一口屠龙刀/沙家的剪子/达家的刀/要把鬼子狼心掏鬼子烧到西街寺/白纸上面写大字/寺里面的伊玛目(教长)/阿訇(老师)寺巴(寺管员)/都杀光/要找鬼子来算账鬼子到了五台山/神社柱子横路端/又撅屁股又哈腰/又装神又弄鬼/就盼鬼子早日滚眼泪流到七家湾/日本人来了/回汉都遭殃南湖的马回回/怒杀两个日本兵鬼子抢走谁家的牛/老牛立在土山头/望着主家眼泪流鬼子飞机轰炸/东西八府塘一带/八府塘的鬼跑不远一九三七年/鬼子飞机扔炸弹/乖乖隆地咚满天的炸弹/就像麻雀拉屎呢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十二月十三/日本鬼子到下关/南京人都遭殃中华门外血流成渠/堆尸成山/上了日本人的当”

   内行人一听便知,歌谣提到的词汇与回族有关,也与南京大屠杀有关。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当中,回族人民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在南京大屠杀过后,虔诚的穆斯林们在邪恶面前挺起了胸膛!他们组织人力,着手掩埋亡故的人们,给逝者应有的尊严。白衣、白帽的队伍举着白布旗,白布上写着“南京回教掩埋队”七个黑色的大字,抬尸的掩埋的穆斯林膀子上戴着红“卐”字臂章,白旗和白衣上的印章,是青年阿訇杨振祥用一块豆腐干刻出来的。冰天雪地里,行进着一支白色的队伍。没有哀乐,没有哭喊,只有寒风的呼号和一具具用白棉布包裹的尸体。银须飘拂的以马目高举着双手面向西方,他大声赞颂真主伟大。诵读完神圣的《古兰经》,伊玛目为死亡的穆斯林虔诚地祈祷:“真主啊,饶恕亡人的罪恶,让他进入乐园吧!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南京的回族群众在屠杀和恐怖之中站了出来,但我们却知道,面对一一具具不知名的尸首,他们都当作死去的兄弟亲人。

QQ截图20160918120023.png


   1937年,“四川回民抗敌后援会”成立,通电各界表示为争取抗战胜利“誓率全川回民枕戈待命”;1938年武汉及全国回族各界代表近千余人在民权路清真寺举行反侵略祈祷大会;同年,回族爱国实业家陈经畲在武汉资助难民救济所,为抗战尽责尽力;同年4月,汉口回民战地服务团成立,开赴抗日前线,后改名“中国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在抗日支前活动中,不该被忘记的还有阿訇的身影——1938年,宁夏著名阿訇、吴忠中阿学校校长虎嵩山用中阿两种文字撰写《抗战祈祷词》:“真主啊!求你援助我们的政府,使我们的国家永存,使我们的抗战胜利,消灭我们的敌人。求你在敌人侵略城市,杀害人民种种残暴行为上,护佑我们。求你差遣狂风,使他们的飞机跌落郊野,使他们的兵舰沉於海洋,使他.们的士兵厌战,使他们的经济崩溃。求你降天灾惩罚於他.们!真主啊,求你赏准我们的祈祷!阿敏!”

   此外还有著名大阿訇马良骏,在日军肆虐之际,他利用自己在穆斯林群众中的威望,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和支持前线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新疆回族穆斯林给前线捐献了包括一架飞机在内的大量资金和物质,为支持抗战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QQ截图20160918120049.png


   四.余论

   “每至历代势衰,回教徒必有动作。”此言出自鲁迅先生1932年致友人许寿裳的一封书信,所谈虽与时局相关,却是这位文化巨匠对当时尚处边缘的回族群体及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关系的一笔点睛素描,被视为鲁迅为回族说的一句公道之语,至今为回族研究者所必引。回回民族自在中华大地诞生以来,其爱国意识就一直高举于信仰的高度,正如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讲“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亦言“你们热爱祖国,就像鸟儿眷恋自己的鸟巢一样”。凡是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测紧要关头,回族儿女总是冲锋在前,勇于为真理和正义献身。85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在长达14年的抗日救亡过程中,在大是大非面前,回回民族从未失声失节,总是怀着爱国热情和崇高信念,将爱国爱教的传统实践到祖国每一个需要的地方。谨以此文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五周年,青史为证,历历在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9: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