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54442|回复: 20

王连芳:一位悲悯英雄的二十世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2 19: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方芒

微信图片_20170322190522.jpg

当少年遭遇大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的十三岁,意味着沉重的书包、刚刚发育的身体、没完没了的动画片和虚拟世界的游戏对战,仅仅表示走完了小学的六年,除此外再难找出什么深刻的烙印。大时代逼迫人奔跑着成长,十三岁的人要挑起成年人的重担,就好像十三岁的王连芳已经参加了革命一般,当少年遭遇大时代的时候,他的成熟是不可置疑的。在王连芳的履历上,清晰地写着:1920年11月生,河北省盐山县人,1933年5月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青年(左翼)作家协会,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连月份算上,王连芳迈开跨越式的一步时甚至不到十三岁,他已经开始为《文学导报》和《青年作家》撰稿,创作了多篇进步小说和诗作,十五岁时加入了中国青年(左翼)作家协会,早早地站在了新青年的队伍里,肩挑民族存亡之大任。
   从此,他的身份不断变化,被委以各种革命角色,头衔之多让人惊讶,仅仅是在二十岁前的几年,他已经在很多领域磨炼了自己,也许那些都不再重要了,因为伴随他一生的标签是“回民支队政委”,这标签太耀眼,甚至让人忽视了他在云南的五十年——这五十年是王连芳人生中最为灿烂的时光。也许,回民支队的经历与云南的五十年在他的生命中缺一不可,前者让他脱颖而出,后者则让他长久地被人记念。

回民支队

   提起回民支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马本斋,这位民族英雄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与马本斋率领的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齐名的还有刘震寰(支队长)、王连芳领导的冀鲁边区(山东渤海军区)回民支队。回民支队的出现,充分展现了回族人在国家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的气魄,刘震寰、王连芳一支与马本斋一支有着几乎相同的发展轨迹:从几十人到上千人,从一腔热血到正规有序;不同在于,马本斋在抗日战争中病逝了,而刘震寰、王连芳则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和国家的进步。

   王连芳参与了回民支队从筹建到壮大的全过程,1940年7月,王连芳负责筹建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边区回民支队并任总会主任、支队政委。“从1940年建立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渤海地区与日本侵略者、汉奸英勇作战100余次,攻克敌人大小据点40多个,歼灭日军、汉奸2000多人,缴获长短枪2600余支,机枪10多挺,各种炮20多门,其他战利品不计其数。回民支队也由初建时期的20多人,装备极差的队伍,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具有1800人的抗日武装。”(《刘震寰王连芳领导的渤海回民支队》,吴庆云,刘宝俊)。从吴庆云和刘宝俊的回忆中,可以管窥回民支队的发展轨迹,那些艰难的岁月,只有经历者才能刻骨铭心了,我们不能真正体会当时吃树叶、树皮和糠的感受,也不能真正体会那种生死存亡的义无反顾,但能有幸与他们中的一些人同时代,则是莫大的荣幸。

   1943年11月王连芳被捕,后被救出。据王连芳回忆,1943年11月初他带领回民支队二大队140人计划到小山一代讨伐叛匪邢仁甫,在张家留村被伏击,突围后为躲避追捕化整为零,王连芳带领一部分同志在旧城过津盐公路时又遭敌人埋伏,王连芳与通讯员王哲兰、吴福田没有突围成功,他们相隔百米互相照应,但寡不敌众,吴福田牺牲了,王连芳和王哲兰打光了子弹被俘。被俘后,王连芳身份暴露,敌人想尽办法企图争取他以便吃掉回民支队,王连芳则不断试图激怒日本军官希望他们因此杀了他。后来,与其他被捕同志在狱中成立了监狱支部,寻死的想法也转变为想办法救出同志们。一天,日本兵将王连芳带到院子,对着被捕的60多位同志说:“只要这位王先生说句话,愿与我们合作,我们就马上放你们!”在王连芳纠结于自由和屈节的时候,其他支部委员暗示他救人要紧,王连芳将计就计:“你全部放了我们的人,才可以考虑‘合作’!”日本人一听就放了30多人,继续扣押30多人。后来,日本人再谈合作,王连芳就指责他们没有按约定放走全部人,拒绝合作。1944年2月,王连芳被解救,继续活跃在抗日战线上。

   王连芳在回民支队抗战时期创办了《正道杂志》,后改名为《伊斯兰报》,还创建了回民干部学校并兼任校长,培养了一大批回族干部。王连芳对回民支队的感情一直延续着,到了八十年代,他先后利用参加“全国回族史讨论会”的时机,在宁夏、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召集回民支队的老战友,动员大家写回民支队的战斗历史,最终,由刘宝俊编写出版了《回民支队战友录》、《回民支队战友百地书》,记录了回民支队抗战的珍贵史料。

   回民支队抗战的几年,不过是王连芳不凡一生的开始,因为到此为止,他还未到而立之年,他的人生之路还长着呢。
尽管短暂,确是长久的传奇和荣耀。

微信截图_20170322191139.png

大禹治水与民族工作

   大约四千年以前,东西方的传述中都提到了洪水泛滥,一边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传述中诺亚方舟的拯救(伊斯兰教传述中称诺亚为努哈),一边是尧舜禹时期中华民族的治水。尧在位时任命禹的父亲鲧治水无果,舜继位后将之治罪,并任命禹继续主持治水。禹改变了以前“水来土挡”的传统策略,采用“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历经十三年治水成功,传为佳话。对水性的准确判断以及对地形河流状况的细致考察分析,让禹制定了变“堵”为“疏”的策略,疏导的过程异常艰苦,以至于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1950年8月以中央民族访问团二分团副团长的身份来到云南,从此扎根云南,五十年没有离开过民族工作的王连芳,曾经以大禹治水类比过民族工作:尧舜治水为什么没有成功?禹为什么成功了?一味地堵虽可解一时之急,一旦决堤则更危险,只有疏导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云南少数民族历来多而杂,一些少数民族定居深山,与外界隔绝,他们有自己的部落和头人,有武装力量,对外族人排斥,想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困难重重。王连芳的民族访问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铤而走险:

   “1950年5月,我军一个连途经盏西大幕文景颇山寨,当地头人、群众误信敌特‘解放军要杀绝山头(解放前对景颇族的蔑称)’的谣言,伏击该连。部队死伤20多人,四面被围,解放军始终只是警告式地对天鸣枪,不突围出击,一直等待救援部队到达才撤离。事后,山寨害怕报复,十分恐慌。为打消顾虑,部队首长3次写信给山官,说明这是误会。最后,大幕文寨头人、群众深受感动,热情欢迎解放军进驻盏西。”(《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使命不凡的访问团》)

   类似的记录在《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中并不少见,有时是真枪实弹的伏击,有时是全副武装的吓唬,对于肩负着团结各民族兄弟姐妹使命的访问团,一切以化解矛盾误会为宗旨,在牺牲受辱时必须报以宽容,寄望着真情化解怨恨,可喜的是,他们做到了,有这样一段记录让人感动:

   “群众仍不吭声,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然而,队员们毫不气馁,坚持每天做两三件好事来感召群众。开始,老百姓对工作队做好事也不理解。盈江县南算的一个工作队员帮一位老人挑水,他一走开,老人就赶紧把桶里的水倒掉。队员不领会老人的行为含义,一连好几天坚持给老人挑水,挑了倒,倒了又挑,直到与老人交上朋友后才明白:这里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是汉人没有好的,怕工作队在水里放毒药,才一再把水倒掉。
……

   盈江县莫空景颇族寨的工作组,一大早把住地附近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白天随群众到田间犁地,工作队员严格遵守纪律,歇晌吃饭时,便吃自己带的饭,喝自己带的水,时间一久,群众感动了:‘天下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人!光干活不要钱,还不吃我们的饭。’后来到吃饭时,就硬把队员们的冷饭抢去,端来热汤热饭。”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真情化解千年怨》)

   这种做法几乎贯穿了王连芳的一生,一方面是访问团的使命所然,一方面则是源于他骨子里的悲悯情怀。在访问团出发的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了访问团成员,并作了四条指示:“准备受冷淡,决心赔不是,一切听人家,先作自我检讨。”如今来回顾他的五十年,他是真真切切地实践了这四条看似简单却无比艰辛的指示,也告诉我们:用一生来坚守的生命是如此美丽。

   文革期间,王连芳被管押六年,后因云南“沙甸事件”再管押二年,共八年,小女儿也被逼自杀,恢复工作以后,被委以主持“沙甸事件”平反。他的这种坚持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不仅如此,他在离逝前夕依然笔耕不辍,抱着虚弱的身体,以生命为灯盏,在自己燃尽之前,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除《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回族工作的回顾与期望》、《云南民族问题理论与实践》、《云南民族问题论文集》、《云南民族问题探索》等。他在民族工作中奔波了五十年, 这五十年中,有实实在在的步履,也有字字明白的笔迹,这些都是他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财富。
img126.jpg.thumb.jpg

另一种柔软

   “远山树木莽莽苍苍,近处山青水秀,和风缓缓送来“叮咚、叮咚”的风铃脆响,坝子星星点点的村寨周围,环绕着一丛丛美丽的凤尾竹,竹林摇曳,隐约露出傣家竹楼的屋角。”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瘴疠之乡——一个被渲染的说法》)

   如此具有美感的句子在王连芳的文章里并不少,写民族工作但并非理论性的概念表达,他喜欢记录那些他足迹所至之处的风土人情,写下他所经历过的人和事,在一件件鲜活的事例下,读者早已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也许这样的表达方式是王连芳年轻时便已萌动的文学情愫的延续,虽然不再写小说、诗歌,但那种骨子里的作家情怀依然催促着他写下去,哪怕是写理论、写工作笔记,一样可以写得细腻温润。

   在解读一位英雄式的人物时,这种细腻温润的形象便极富有意义了。十三岁开始革命,直到八十岁为止,在他的生命中没有停止过奋斗,在他那让人眼花缭乱的履历中,无疑是政治生涯的履历最为耀眼:回民支队政委、天津市委宣传部长、沧州市副市长、中央民委二处(司)处长、云南民族学院副院长、云南省民委主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无法尽数的头衔并未让他迷失,天性中柔软细腻的人往往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我惊讶于这一股柔软,它的力量让人幸福得眩晕,我为找到了这一股柔软而感赞。

   当硬汉的柔软遭遇冷漠时,他的忍耐更容易让人触动,王连芳在一次次走入村寨部落吃到闭门羹的坚忍中,化解了无数头疼的症结问题,这些村寨部落的人们也从抵触到接纳,到最后怀念他,这需要怎么样的真诚和智慧?

   不忍舍掉这个细节:“1950年冬,丽江召开各民族代表会,我要求代表一律身着民族服装,结果发生了两位独龙族代表只好穿上裸露双臂的麻布褂子,蹲在寒风里哆嗦的一幕,使我一直深感内疚。”(《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独龙族兄弟吐真言》)不知为何,读到这一段时有些感动,不为他的内疚本身,而为他的无法释怀,在他几十年后的回忆中,依然纠结于那时的一次疏忽——当人总是为亏负了别人而耿耿于怀,他的内心一定容不得瑕疵丑陋,他的内心在本质上必定是柔软的。

   王连芳一生不抽烟、不喝酒,还曾经对一些不恪守民族习俗的回族干部提出过批评,要求他们回归到本族之中,他认为,连自己民族的传统都不能坚守的人,怎么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对于回回民族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王连芳痛心疾首:“回回民族必将在舒舒服服中自我消亡,”作为回族人,他深爱着自己的母族,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颇费心思,他提议创办《回族研究》,创立中国回族学会,先后七次出席了全国回族史座谈会,他盼望有一支专业的回族学研究队伍出现。他关心经学院的办学,也曾率领云南穆斯林友好访问团出访沙特和阿联酋,并在麦地那和麦加进行副朝,他对伊斯兰和回回民族的感情毋庸置疑,他为经学院提写的《与阿訇共勉》是这样写的:“奋发学习,经书皆通。爱国爱教,教育穆民。劝勤劝俭,致富安定。协商调解,团结各族。遵纪守法,从国天命。为人师表,回胞尊敬。”

   王连芳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刚直不阿,清廉洁皎,在起伏坎坷的生命中,在大是大非之中,坚毅而辛劳,也许很久以后,他也会被人们淡忘,但他这份悲悯的柔软则是不死的,并将孕育出更多的柔软。
微信截图_20170322191158.png

不舍和怀念

   2000年2月23日,王连芳在昆明走完了人生路,终年80岁,在圆满了他的二十世纪后安然离开。他的殡礼在顺城清真寺举,就在为他举行殡礼的时刻,天空中飘下了雪花,轻轻落在经匣上,仿佛专程赶来为他送行的洁白天使。当天,顺城街挤满了人,以至于安放他身体的经匣只能高举着从人群头顶传递出去,数千民众在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到顺城街为他送行,那些远在村寨部落的族人,只能为他默默祈福,他的离逝牵动了无数底层人民的心。

   他长眠于金家山回民公墓,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都会有一大批穆斯林前去上坟。站在赛典赤墓地,隐约可以看见金家山回民公墓,仿佛两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彼此对望着,惺惺相惜。有时他的墓碑前会出现几束鲜花,那是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人们为他安放的。

   尽管辗转多地,但王连芳最重要的岁月是在云南,五十年在不同的位置,始终没有离开过民族工作,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带去的是尊重、忍耐和善意,以此化解了民族矛盾,为民族间的彼此理解和共同进步费尽心力,傣族人亲切地称呼他为“胖大爹老王”。这种来自底层的不舍和怀念,足以让他的灵魂变得馨香,也只有与底层人民同在的人才能享受这珍贵的礼遇。
360截图20170322191709393.jpg

   这五十年,留下了难以尽数的感动,这些细致入微的点滴汇聚在一起,变成了宽广的大海,当他离去后,再也不能去触摸那点点滴滴,但那宽广大海的波涛却时刻涌动着,与这片土地交融在一起。

   转自:http://www.chinasufis.com/forum. ... E%CA%AE%CA%C0%BC%CD
发表于 2018-6-18 08: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非常道 于 2018-6-18 09:01 编辑

“莫道桑榆晚  人间重晚情”。

王连芳

王连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2 2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领导啊,现在做民族工作的人应该学习他老人家的风范!!
发表于 2017-3-22 21: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奋发学习,经书皆通。爱国爱教,教育穆民。劝勤劝俭,致富安定。协商调解,团结各族。遵纪守法,从国天命。为人师表,回胞尊敬。满满的崇敬!
发表于 2017-3-23 08: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爱国爱教,民族团结,回族人的典范,
发表于 2017-3-23 09: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王老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让人不禁想起这句诗。
发表于 2017-3-23 10: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赞真主让我们孟村出现了这样的人物!
发表于 2017-3-23 10: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振寰 刘格平 王连芳 刘树生
发表于 2017-3-23 12: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领导
发表于 2017-3-23 16: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多多向他学习
发表于 2017-3-23 20: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英雄,让人敬仰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19 17: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