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追随导师

[对话道教文明]  《道德经》解说 作者:天涯孤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4: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说:本章重点讲圣人如何存心。圣人无常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心。没有固定不变的心,也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想法。如果圣人有固定不变的想法,他就有了主观成见。想无为而无不为,必须先无常心,如果有常心,必然有为。

圣人没有恒常不变的心,而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百姓是由一个一个的人构成的,有很多心,每颗心有许多想法。圣人只能一心,不能多心。他如何以百姓心为自己的心呢?

首先,圣人要平等的对待每一颗心,善待每个人。百姓的心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也有共同之处,大家都希望别人善待自己,都希望别人诚实的对待自己。总之,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好,这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善待所有人,就是要诚实的面对所有人。总之,就是要对所有人好。百姓中善良的人,我以善心对待他们,百姓中不善良的人,我也要以善心对待他们,才能真正达到善的境界。百姓中诚实的人,我以诚实之心对待他们,百姓中不诚实的人,我也要以诚实之心对待他们,才能真正达到诚实的境界,其它方面依次类推。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德是得的通假字。

穆罕默德圣人在其著名的辞朝演说中说:“确实,在安拉看来,你们中最尊贵的是那些最敬畏安拉的人。在认主拜主方面,阿拉伯人不优越于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也不优越于阿拉伯人;白人不优越于黑人,黑人也不优越于白人。全人类都是阿丹的后代,他是用泥土创造的”。

其次,是在平等善待每一颗心的基础上,合众心为一心,这个“一心”也就是百姓之心。圣人首先让自己达到“一心”,而后才能引领百姓归于“一心”。如果不能平等善待每一颗心,就不可能合众心为一心。众心合而言之本来就是一心,一心分而言之就是众心。一心是道之体,众心是道之用。百姓不懂众心本为一心的道理,纷争不断。圣人知道众心本为一心,要合众心为一心,为天下浑其心。老子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歙具有吸收、包容、融洽的意思,歙歙就是包容、融洽、和谐的样子。

要合众心为一心,就必须让百姓之心象婴儿之心一样没有喜好和成见。如果说众心合而言之本来就是一心,一心分而言之就是众心的话,就不应该有许多纷争。那么,百姓的纷争从何而来?百姓的纷争就来自欲望的诱惑。耳好音,目好色,嘴好味,皮好温,身好爽,总之,每一个感觉器官都有其喜好,都会产生相应的欲望。当人心跟随欲望的时候,心也就无法统一了。对于同一个人都无法统一,更不要说众人了。婴儿之心还没有被自己的欲望引诱而分化,还不知道什么是非善恶,还没有什么喜好和成见,圣人要让百姓回复到天真无邪的婴儿状态。老子说:“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注其耳目就是把心思用在耳目的喜好上。孩之就是让其象婴儿一样。

实际上,混混沌沌的原初状态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仅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低级状态而已,人生的婴儿时期就处于这样的低级状态。只有经过充分生长、发育,经过细致分化而后形成的和谐整体才是事物存在的高级状态,经过学习和修养过程达到的天真状态就是这样的高级状态,这个状态类似婴儿状态,高于婴儿状态。

我们穆斯林也主张团结,不但主张穆斯林之间要团结,而且主张全人类都要团结,要和平相处。但是,我们并不幻想让人们回到婴儿状态,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是不符合大道运行规律的,大道不可能停留在原始状态不动。穆斯林希望通过正确的信仰引领人,先进的宗教教化人,高尚的道德约束人,宽阔的胸襟包容人,希望人类都行进在真主的大道上。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4: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说:本章重点在于如何保护生命。

生与死之间并没有遥远的间隔,出了生就立即进入死了,可见人活在世上是多么危险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生命也一样。求生一旦过分,就会超出生的范围,进入死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说:“出生入死”。有人把“出生入死”解释为从出生到死亡,我觉得是解释错了。

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该活而活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生之徒,例如,年轻力壮,生命力旺盛的人;第二类是该死而死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死之徒,例如,到了该去世的年龄而去世的人;第三类是该活而死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动之於死地”的人,例如,年轻力壮,生命力旺盛的人冒险犯难,造成早早夭折的人。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徒是类的意思。十有三就是十分之三的意思,老子也只是大概说说,以古人的条件,不可能在大范围内实际统计。

前两类人该生则生,该死则死,谁也没有办法。可惜的是第三类人,本来该生,结果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是因为他们轻生造成,轻生者应该归入第二类,而是因为他们过分的爱生造成的。因为过分的爱生,劳神费力,苦心经营,冒险犯难,使生命要么快速耗尽,要么遇险夭折。老子说:“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生生”的前一个生是动词,求生的意思,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存的意思。厚是多的意思。

善于爱惜生命的人,不是让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而后有什么本事挽救,而是根本不会将生命置于危险境地,因而不会遇到任何危险,可以终其天年。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兕是犀牛。善于养生的人,在大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与老虎,进入军营不必带护甲与兵器。犀牛没办法用角,老虎没办法用爪,兵器没办法用刃。为什么?因为善养生者根本就不到危险的地方去。孔子说君子不死于危墙之下,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穆斯林是爱惜生命的,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别人的生命都要爱惜,反对残害生命的一切行为。但是,我们并不刻意追求在今世的长寿,而是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真主,一切托靠真主,在归顺真主的生活中,使我们有限的人生获得升华,融入无限的真理之中,融入真主的大道之中,得到永恒的幸福归宿。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说
:本章讲述宇宙形成之后,在宇宙中万物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生命历程。宇宙的形成过程前面已经讲过了,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万物包括我们人类自身。

万物存在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分别是道、德、物、势,这些条件,在宇宙形成之后就完备了。

德、物、势其实都是道运行到某个特定阶段产生的,是道的表现形式而已,并不是存在于道之外的东西。道的原始状态不需要用别的称呼,就是道;当道产生万物之后,道作为万物的本性隐藏在万物之中,称为德;万物作为道和德的外在表现,有形、声、色等等属性,称为物,如天地人都是物,它们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有形之物构成一个系统,产生了无形的、有趋向的功能,称为势,例如,高山与峡谷构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势,使得洪水不得不由高山汇聚到峡谷之中。所以归根结底,万物的存在只需要有道这一个条件就够了。

正因为道和德为万物存在提供了平台,是万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万物都尊道而贵德,以道和德为依归。道和德之所以受到万物的尊敬和拥戴,是因为道与德没有强迫万物做任何事情,没有给万物带来任何压力,而是服务于万物,为万物提供平台和条件,使万物自己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万物的存在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道生之。道产生了万物,使万物从无到有。万物产生的最初阶段仅仅是存在而已,没有任何分化出来的性状。

第二阶段,德畜之。当万物存在之后,就同时具有了本性,对人来说,本性也可以称为灵魂。万物产生之后,不断从道那里获得德,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本性,德者得也。是德在隐蔽状态下养育了万物的本性,使万物不断生长,从混沌逐渐清晰。畜具有积聚、积蓄、驯服、豢养等意思,与一般的养育不同,畜养是在隐蔽状态下的养育。

只有道德可以养育我们的灵魂,这就是圣贤强调道德修养的原因。我们伊斯兰教认为只有善功可以提高我们灵魂的品级,可以成为我们进入天堂的资本,其它东西对于改善我们在后世的处境来说都是没有益处的,道理也在于此。

第三阶段,物形之。万物的本性或者灵魂要表现出来,就必须通过物。物具有形、声、色等等属性,可以使万物的本性从隐蔽状态显示出来。我们之所以要吃喝,要获得物质资源,就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显示出来。

物虽然可以把我们的灵魂显示为我们的身体,但是,不能养育我们的灵魂,养育灵魂的东西只有道德。

第四阶段,势成之。当万物本性与形体全备之后,就是一个在物质世界存在的真正的物了。在其外部的事物构成一个系统,产生的势影响甚至决定着物的生命轨迹,成就了物的一生。

第五阶段,道与德覆之。当万物完成其在物质世界的生命历程之后,最后回归到无形的德和道之中,是德和道收藏了万物。 覆具有遮盖、收藏的意思。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又回归到无形的道、德中去了。
是道产生了万物,德蓄养了万物。道和德使万物得以生长,培育万物,安定和统治万物,养育和收藏万物。老子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长是使…成长,育是生产的意思,亭是安定的意思。毒是统治的意思。养是供养的意思。

产生万物而不占有,成全万物而不居功,道培养万物而不支配,这是最高级最深奥的德,就是玄德,是与道同一的德。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许多宗教、学问和理论,包括现代科学,都在解释万事万物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它们的解释往往给人感觉是不错的,但是,当我们问世界为什么这么精确、和谐,分毫不差时,它们都无法回答。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承认全能的真主的作用,是真主精密的注定、造化和维护了这个世界!而道是真主之道,真理是真主之真理。《古兰经》国权章说:“多福哉拥有主权者!他对於万事是全能的。他曾创造了死生,以便他考验你们谁的作为是最优美的。他是万能的,是至赦的。他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不能看出一点参差。你再看看!你究竟能看出甚么缺陷呢?然后你再看两次,你的眼睛将昏花地、疲倦地转回来!”《古兰经》(67:1-4)。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7: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解说:本章着重从因果关系的角度,阐明修道的方法。

万事万物都有个开始,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处于因果关系之中。这些原因,有的是直接原因,有的是间接原因,有的是近因,有的是远因。如果把原因比作母的话,结果就是子。归根结底,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就是一切事物的总因,是万物之大母,而万物就都是道之子。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修道需要经历归根得母、得母知子、知子守母和用光复明等四个阶段。通过前面归根得母、得母知子、知子守母三个阶段的反复修行,最后追寻和认识到母就是道,子就是万物,包括修道者自己,达到第四个阶段用光复明阶段。

第一阶段,归根得母。任何事物都有其最近最直接的原因,也有其比较远的间接原因,例如,我们人类最近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父母,比较远的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祖先。这样一直搜寻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事物的总原因是道。对于道,我们只知其有,可以获得,无法知其究竟如何,所以老子不说知母,而说得母。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在我们穆斯林看来,是真主注定、造化和维护了万物,没有真主的注定、造化和维护,万物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真主是超越因果关系的,正如《古兰经》忠诚章说:“你说: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

第二阶段,得母知子。惟有得母才能知子,万事万物,我们惟有知道其来龙去脉,才能正确的认识。不得母,就不能知子。老子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第三阶段,知子守母。只有知子,才能顺着子这个线索追寻到母那里,才能守母。之所以要知子守母,是因为母才是根本性的东西,子是末节而已。如果舍本逐末,就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老子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兑是话语流出之地,实际就是我们的嘴。门是身体出入之地,就是家门。勤是劳累、消耗的意思。事情处于萌芽状态为小,事情处于初级阶段为柔。萌芽状态、初级阶段是离根本更近的状态和阶段,更符合道。

通过上面三个阶段的反复修行,最终我们会知道道这个大母,得这个大母,也就是得道。再进一步修行,我们可以知道母子其实是一体的,母为明,子为光,进入用光复明的阶段。

第四阶段,用光复明。道本身是明,而光是道的光华,是道的作用,光与明是一体的,不可区分为因与果、母与子。前面三个阶段,因为有我障、物障的阻隔,我们区分了因果、母子,到了第四阶段,我们知道万事万物其实都是道之光而已,没有什么因与果、母与子,不再需要知子守母,只需要用光复明。老子说:“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事情明显为光。道就是常,习常是效法道的意思。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道家是这样,儒家更是如此。在本章,我们明白其深刻的道理。惟有遵循孝道,才能使我们返本复原,获得大道。
孝在伊斯兰教中也有非常高的地位,认为天堂在母亲的脚下。推而广之,天堂在老师的脚下,在先知的脚下,在真主那里。父母生了我们的身体,而老师、先知培育了我们的灵魂。我们每番拜后都要为父母祈祷,为老师祈祷,为先知祈祷,其目的大概如此吧!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7: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解说
:本章重点讲如何“行於大道”。所谓行於大道,就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在待人接物中体现大道。

那些圣人,得道之人,处于归根复命境界,是安静的,是灵明的,同时,对于他们未曾接触的事物,他们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知识,先入为主的知识其实是成见。知识是心灵与事物接触之后形成的,而圣贤们是不愿意受到外界打扰的。

但是,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和工作,就必须认识这个世界,就必须有一定的知识。而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事物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进入我们的心灵,我们才有了对世界的认识,才有了知识。只有平静的心灵,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所以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使是假如的意思,介本意为处于两者之间转达信息的人,介必须原原本本转达信息,不能有丝毫增减。介作为一种职业,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介然就是象介一样,原原本本,不增不减。

有了一定知识,然后才可以行於大道,就是把大道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实施大道。知道固然重要,行道更加重要。知道只影响自己,行道影响他人,影响国家,影响天下,甚至影响更大。所以,行道是更需要认真对待的。老子说:“行於大道,唯施是畏”。施有实行、给予、施加、运用等意思,指实行道的各种措施、方法。畏是敬畏、认真的意思。

大道是合乎本性的道路,合乎本性的道路必定是最平易的道路。一切不合乎本性的道路,都是小路,是违背大道的弯路、邪路、小路。但是,一般人却喜欢小路,不喜欢大路。为什么?因为大道是平淡的,平常的,不能满足感官欲望。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径本义是陡直的山路,狭窄的道路,也就是小路。

伊斯兰的道路就是平易的大道,阅读《古兰经》我们知道,真主要我们容易,不要我们困难,要我们遵循一条平易的大道,而不是崎岖困难的小道。烦琐困难的道路不是伊斯兰的道路。

对于国家的统治集团来说,不行大道而好小径的结果就是朝廷宫殿非常豪华奢侈,而田地非常荒芜,仓库非常空虚。对于个人来说,不行大道而好小径的结果就是穿着华丽的服装,佩带精致的宝剑,讨厌吃饭。一个人如果讨厌吃饭,大概离死不远了。为什么讨厌吃饭呢?因为好吃的吃太多了!现在好多人不就是这样吗?住得很好,穿得很好,吃得也很好,就是不想吃了!老子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老子好象就在说当今中国人!除本义是土石工程的非正体部分、附加部分,也指夏天草木皆生枝叶,茂盛,引申为不必要的豪华奢侈。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和财富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短缺的。有人多占了,就必然有人少占。有人有余,就必然有人不足。合乎大道的行为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不足而补有余是无道的,这不是强盗行为是什么?无道的统治集团的首脑不是强盗头子是什么?老子说:“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在另一处,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有馀就是有余,就是超出实际需要。盗夸犹盗魁,孟子说独夫民贼,大概与此处盗夸的意思相近。
“好径”的结果就是出现许多“有余”现象,就是超出实际需要的现象。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可能出现“有余”现象。“有余”问题很严重啊!是一种罪孽,对每个人都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应该三思。一方面,“有余”在我们的心灵上,在我们的身体上增添了多余的东西,拖累和改变了我们的心灵和身体,让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成为病态。另一方面,“有余”剥夺了他人的权利,让他人成为“不足”者,成为贫困者。我们许多人耗费一生精力追求“有余”,有的甚至因此而锒铛入狱,可悲可叹!
《古兰经》禁止一切过分的行为,就是反对“有余”。当有人问穆罕默德圣人如何施舍时,他说你们施舍剩余的吧!伊斯兰教的天课制度为解决财富“有余”问题,减轻我们的罪孽,提供了有效方法。伊斯兰教主张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应该积极施舍“有余”的。这种施舍不仅让接受者受益,更重要的是让施舍者受益,可以消除罪孽,治愈心灵和身体的疾病。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7: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说:善建者建德,根深蒂固,故不会拔除;善抱者抱德,与德为一,故不会脱离。因为道、德就是事物的本性,所以,在任何时候,事物都不可能离开道、德而独立存在。有道有德者,后世必定有人继承其遗志,传承其道德。凡是继承其遗志、传承其道德者,皆为其子孙,岂是血缘关系能限制的?所以说“子孙以祭祀不辍”。建是树立、竖起的意思。

真正的绝后不是没有子孙后代,而是丧道失德。《古兰经》多福章说:“我确已赐你多福,故你应当为你的主礼拜,并宰牺牲。诅咒你者,确是绝后的”。穆罕默德圣人是道德的化身,必定源源流长,多福多庆。诅咒穆罕默德圣人者,违背道德,即便字子孙孙永不穷尽,也是绝后的。

建德抱德,就是修德。修德的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就象一颗树的种子从生根发芽,到最后长成大树一样。这个过程一方面看,是知子守母,归根复明地向内回复。另一方面看,是由我及人,由人及物地向外生长。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个阶段,可以比喻为树的种子,包含树的一切信息,所以说“真”。当德能包容自身时,修德的效果就可以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使自己真正感觉到德。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也是同样道理。只有自己亲身体验到德究竟是怎么回事,才能说自己真正有德。己身若修,其德必真,则修之于家、乡、邦、国、天下之德才可能是真的。己身不修,其德必假,则修之于家、乡、邦、国、天下之德都是假的。

第二,修之于家,其德乃馀。这个阶段,可以比喻为树的幼苗,已经从种子中长出来了。当德能包容其家时,修德的效果就可以在自己家人身上体现出来,说明其德不但已经自足,而且很自然的向外流露,惠及家人。其德乃馀,意味着德不仅自足,而且已经外溢,这是一个自然过程,没有半点勉强和虚假。当自己德不足而要表现出有德时,其外在表现就有人为的成分,就可能是虚假的。

第三,修之于乡,其德乃长。这个阶段,可以比喻为的小树,幼苗已经长高,可以明白看见。当德能包容乡邻时,修德的效果就可以在乡邻身上体现出来,惠及乡邻,他的德就已经长高了。长具有生长、高、远、久的意思。

第四,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个阶段,可以比喻为大树,枝繁叶茂。当德能包容邦国时,修德的效果就可以在邦国体现出来,惠及邦国时,他的德就已经盛大、丰满了。丰具有盛大、茂盛的意思。

第五,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个阶段,可以比喻为树已经结果,果实也就是种子,原来的一颗种子已经变成许多种子,可以在更广大的范围栽种了,单独的树要成为森林了。当德能包容天下时,修德的效果就可以在天下体现出来,惠及天下时,他的德就已经普及了,有他人效法了。普有全、广、遍等意思。
穆斯林也非常重视修德,穆斯林经常说要信道而且行善,其实就是修德。修德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性灵的过程。《古兰经》说:“凡是培养自己性灵者必定成功;凡是戕害自己性灵者必定失败”《古兰经》(91:9-10)。

与一般的认识方法不一样,修德者的认识方法主要是“观”。所谓观,就是直观,就是让心灵直接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进行任何分析推理。要让心灵直接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心灵就必须包容事物。

人们“观”的能力是与其道德水平一致的,道德水平高者,其“观”的能力强,“观”的范围广,道德水平低者,其“观”的能力弱,“观”的范围窄。

德修到身者,因其心灵包容身,故可以观身;德修到家者,因其心灵包容家,故可以观家;德修到乡者,因其心灵包容乡,故可以观乡;德修到邦者,因其心灵包容邦,故可以观邦;德修到天下者,因其心灵包容天下,故可以观天下。老子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许多人将“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解释为以自己之身、家、乡、邦,类推他人之身、家、乡、邦,显然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难免要犯错误,不符合老子无知无为的主张。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7: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可以将道德修养高的人比喻为赤子,所谓赤子,就是婴儿。婴儿是无知无为的,道德修养高的人也是无知无为的。婴儿的无知无为是人的原始状态,大德之人的无知无为是经过修养获得的,虽有类似之处,必定后者远高于前者。具体来说,婴儿有三个特点:

第一,婴儿在接触外部事物时,不会遭遇任何危险。一方面,婴儿自己不主动招惹任何事物,这就可以避免许多危险了,例如,狼虫虎豹这些东西,如果吃饱了,你不招惹它们,它们就不会主动攻击你。当然,如果它们饿着肚子,你把婴儿放在它们嘴边,它们不吃才怪呢!另一方面,婴儿受到他们父母的精心保护,使他们不会遭遇危险。老子说:婴儿“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据是按着的意思。攫鸟是凶猛的鸟,攫本义是鸟用爪迅速抓取。抟是把东西揉弄成球形。

大德之人,无知无为,归根复命,始终与大母在一起。一方面,他们不会违扭万物之性,万物不会主动伤害他们。另一方面,即便有物要伤害他们,也有道这个大母保护他们,使他们不会遭遇危险。第五十一章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可见,是通过各种机制,利用各种条件道产生了万物,保护了万物,培育了万物,最后收藏了万物。道德修养越高的人,受到的保护越多。

在我们穆斯林看来,人如果能够完全遵从真主的命令和禁止,完全归顺真主,也就作到了“无知、无为”。由于我们完全托靠真主,必定获得真主的保护,必定能够平安。

第二,婴儿身体蕴涵着非常精微、真实、旺盛的生命潜能。精就是内在的生命力,是最原始、最基本、最精细者。婴儿“骨弱筋柔”是其身体非常放松的表现,如果我们有意做什么,我们的身体必定有所反应,就不会非常放松,“未知牝牡之合”也是说其无知无为。在无知无为的情况下能够“握固”和“朘作”,说明其生命潜能非常旺盛,可以自然向外表现,是“精之至也”。握固是攥紧拳头的意思,朘是男孩的小几几。

大德之人能够归根复命,始终与道在一起,其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积蓄和培养,使其具有象婴儿一样旺盛的生命力。

在我们穆斯林看来,人如果能够与真主在一起,完全归顺真主,完全托靠真主,可以获得真主的培养,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积蓄和生长。

第三,婴儿的行为自然顺畅,没有任何乖戾,是和的极致。“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虽然整天在号哭,但是,因为他的号哭是对身体的需要的自然反应,不是故意号哭,不费力气,所以嗓音不嘶哑。嗄是嗓音嘶哑的意思。和指阴阳和谐,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大德之人,其行为是遵从道德的自然行为,象婴儿一样,没有任何故意,其心理、生理各个方面都是和谐的,是轻松自如,不费力气的。

在我们穆斯林看来,人如果能够完全遵从真主的道路,就找到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可以轻松自如,和顺完美。

有高深的道德修养,才能在各个方面达到和谐平衡,无过无不及。道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中,而其和谐平衡是恒常不变的。和是道的本来状态,是常,是明。一切过分的东西都可能破坏和谐平衡状态,是违背道的,是不能长久的。过多的追求美好生活反而会招致灾难,用自己的意志支配事物虽然显得自己很强大,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壮的事物必然开始僵化衰老,招致快速消亡。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益生”是过多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思,“祥”在古代汉语里是灾祸的意思。“心使气”意思是用自己的意志支配事物。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3: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说:真正得道的人是不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的,因为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主观意见都是不符合道的。道只能直观,只能亲身体验,无法描述,无法通过媒介转达。那些总是发表自己的意见者,其实是不了解道的。我们对道的解说,无论多么真实完美,与道本身都有很大距离,仅仅是我们的见解而已。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那么,怎么才能直观体验道呢?要体验道,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使自己与道同一。就象收音机要收到节目,必须将自己的频率调到与电台一致一样。调整的方法就是通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四个步骤,使自己达到“玄同”的境界。

第一步,必须“挫其锐”,就是磨平自己的所有棱角,淡化自己的所有特点。有棱角有特点的人,不能作到无知无为,不能完全包容他人,也不能被与其不同的人包容。作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基本解决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所有矛盾。

第二步,必须“解其纷”,就是让自己的心理和顺,没有任何忧愁、怨恨、乖戾、违和的感觉,没有任何不舒服。如果我们内心有任何不好的感觉,说明我们还没有达到心理和谐。作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基本解决了我们自己内心的所有矛盾。
到了第二步,我们就可以见到道了,可以体验到明了。

第三步,必须“和其光”,道的本体为明,而明的作用为光。我们用太阳做比喻,则太阳为明,阳光为光。有明就有光,无明则无光,明与光是同时存在的。
到了第三步,修道之人已经有自己的内在之明,这明会自然显现出来,成为光。光与光不能同,只能和。修道之人要让自己的光与他人的光和,不能让自己的光独立或者区别于他人的光。

第四步,必须“同其尘”,也就是让自己的生命踪迹与他人,与天地万物同一,没有分别。

当人作到上述第四步时,就与道同一了,就直接体验到道了。所谓“玄同”,就是与道同一。如果达到“玄同”的境界,别人也就没有办法区别对待他了,无法亲之也无法疏之;无法利之也无法害之;无法贵之也无法贱之。这种境界,对天下所有人有利而无害,所以被天下人尊崇。老子说:“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在我们穆斯林看来,真主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除非真主启示我们,我们对真主是一无所知的。道尚且无法用语言描述,道之主岂是可以用语言可以描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3: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说:本章讲“正”与“奇”。所谓正,指事物根本、普遍和光明的一面;所谓奇,指事物枝节、特别和阴暗的一面。可见,正的一面离道近,奇的一面离道远。任何事物都有正的一面,也有奇的一面,二者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在二者之间,必须以正为主,以奇为副,否则,就会失去平衡。

总体来看,治理天下有政治和军事两种手段,政治为正,军事为奇。如果把政治与军事分开来看,政治本身有奇正,军事本身也有奇正。政治必须以正为主,必须是光明正大的。军事必须以奇为主,必须是隐蔽的。以正治国,天下尚有极端事件出现,如果以奇治国,则上行下效,离奇古怪,极端邪恶的事情会层出不穷,天下必定越治越乱。用兵必须以奇,如果用兵以正,则我之谋人人尽知,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如此,则我在明,敌在暗,岂有不败之理。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那么,如何以正治国?老子说要“以无事取天下”。前面说了,所谓正,指事物根本、普遍和光明的一面。以正治国,就是以符合道德的方法治国,就是要无为而治,要“以无事取天下”。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不干扰人民自由的生活。

为什么要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呢?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忌讳越多,束百姓手脚的东西越多,百姓越贫穷;百姓手中利器越多,越无法管理,国家越混乱;百姓伎巧越多,发明的奇怪的东西越多,人的欲望越强烈,越不安宁;法令越多越严,正当渠道越少,采用非法手段的盗贼越多。

单就用兵本身来说,也有奇正。例如,养兵治军为正,用兵打仗为奇;防守为正,进攻为奇;主攻方向为正,副攻方向为奇。但主攻方向和副攻方向是隐蔽的,也是可以调整的。奇中藏正,正中藏奇。奇中生正,正中生奇。奇正的无穷变化使用兵呈现出无限精彩,引人入胜。《孙子兵法》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用兵不是什么好事,但也不可以缺少。面对如此精彩的用兵之术,老子只说了四个字:“以奇用兵”,可见老子扬正抑奇之意,也可见老子反战之情。但就这四个字,也足够人们想象了。

在《古兰经》开端章中,要求穆斯林要走正路,走古往今来圣贤共同所行的大道,也是以正治天下。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3: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勿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解说:为政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百姓的天性得到保护和充分施展。《古兰经》说凡是保护自己性灵者必定成功,凡是戕害自己性灵者必定失败。推而广之,为政就是要保护百姓的性灵,绝不能戕害百姓的性灵。保护百姓的性灵就是保护天性。老子就非常重视这一点,本章的重点就是论述为政时如何保护百姓的天性。

宽松包容的政治环境,可以使百姓的天性得到充分保护和满足,使民风淳朴。苛刻严明的政治环境,压迫和限制了百姓天性的发挥,使百姓始终处于压抑、缺乏的状态,使其人格扭曲。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闷闷是不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是无为的意思。淳淳是非常淳朴的样子,在宽松包容的环境中,百姓不需要勾心斗角,所以都很淳朴。察察是非常清楚严格的样子。缺缺是非常不圆满、不满足、不完整的样子。

在宽松包容的政治环境中,百姓的行为必然会出现一些过分的东西,出现一些不符合统治者愿望的事情,甚至出现一些祸害社会的事情。但是,祸是福的依靠,没有祸,福就失去了依靠。福是祸的遮挡,没有福,祸也无处存身。对有些人是祸,对另一些人可能就是福。此时是祸,彼时可能是福。对统治者是祸,对百姓是福。对百姓是福,终究对统治者也是福。祸福处于转化过程之中。可见,祸福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任何人也不知道祸福的分界线在哪儿,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统治者没有必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强行纠正。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统治者不以自己认为正的东西去强行规范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以正治国。老子所谓以正治国的正,是无为而治,不是以自己认为正的一套东西去治理百姓。因为正可以转化为奇,奇也可以转化为正。善可以转化为恶,恶也可以转化为善。一般人是很难理解这种道理的。老子说:“其勿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无为而治,并不是放任不管。统治者对于百姓的极端行为还是需要有所约束的,不能使其突破原则,越过底线。统治者的治理办法应该“方而不割,廉而不刿”,作到有规矩但不分割百姓的天性,有惩戒但不伤害百姓。方是方形,可引申为规矩,割是分割的意思。廉是棱角的意思,可引申为惩戒措施,刿是刺伤的意思。治理的效果应该“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使百姓性情直率但不放肆胡来,使其才能得到发挥但不骄傲。直是直率的意思,肆是放纵的意思。光是表现出来的意思。耀是非常明亮,以致于晃眼的意思,可引申为夸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0: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