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993|回复: 4

[散文] 沙家古堡巷如诗,对门山花惹人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3 12: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家古堡巷如诗,对门山花惹人迷
文 / 沙福权
沙家古堡巷如诗,
对门山花惹人迷。
西溪河水依如故,
字库桥头燕飞低。
新瓦房旁侧柏翠,
坝口麦苗露欲滴。
果园桥寺涅槃矗,
策马回乡意恐迟。


        我的家乡在那有名的螺髻山下,围绕家乡的河发源于螺髻山脚,自东向西流入安宁河。家乡四面环山,整个坝子也只有十五平方公里。因为处于大凉山的缘故,闭塞,不为外人所了解,默默无名。但是,它却让人不能忘怀。
        今年,借助春节回家游坟的机会,我登上了家乡对面的山,仔仔细细的俯瞰了它的全貌。清真寺的周围,村子的中间,除了增加了几栋楼房外,依然是我小时候记忆的模样。那些小巷,那些树,那些石板铺就的道路,还是那般沧桑的旧模样。
        家乡处于农村,历史上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就记载看来,可能唯一能够排上的就是沙怀玉在清朝年间(1875年),带领儿子沙映芳徒步前往沙特麦加朝觐的事了。据史料记载,他携儿子,背着“克凡”,从家乡出发,走路到达广州,坐船经孟买,到达亚丁港,再徒步到达麦加,历时两年半的时间朝觐归来。回来后,声望与日俱增,川内无数人前往求学,而且多为已经穿衣挂账的名阿訇。其所教授的经堂教育一跃成为建昌三十六坊之首。后来听老人说起,沙映芳又去了第二次,可惜没有找到记载。
  
        还有就是它的名字,我一直想搞清楚它为何叫沙家堡,因为居住在这里姓沙的远不如姓马的多。姓马的两大家族加起来可是姓沙的好几倍。看了清真寺的碑记才好像有些端倪。清雍正九年(1731年),沙九鼎作为主持教门事物的伊玛目,主持修建了沙家堡清真寺,并且确定每当有人归主时,当从“赛德盖”中抽其两成作为清真寺的日常开支,并且在他手上购置了大量的山林、田地作为清真寺的不动产,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已经不复存在。就连沙九鼎坟上的碑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环山沟渠时被深埋。到了民国年间,沙九鼎后裔沙荣宇前往成都清真十寺学习,得“晒西德”归主后,他老婆改嫁,但是却将聘礼两万钱用作清真寺的维修。也许就是沙家在教门上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继而地方也以其命名了。
        现在走进沙家堡,唯一还能看出点历史的就是沙家的一排六间正房。修建于十九世纪末年的这六间房子,百年来,见证了这个地方历史的变迁。其他的房屋都已经易主或是被拆毁,只有它依然伫立,依然住着沙家的后裔。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人们对文化传统的漠视,对物质的追求。也许不久它也会在隆隆的机器声中黯然倒下。

        处于村子中间的清真寺,可能是现在最吸引大家的地方。不大的清真寺,占地三亩的样子。标准的四合院,大殿坐西向东,约240平米,三开五进,保留了清朝建筑风格,高大的屋脊耸立在村子中央,展示它的庄严。粗壮的柱头承载了三百年的历史。绕过大殿门口南面的两通碑刻。可以走上二楼,走马转角的建筑规模在那个年代可是不多见的。而且大殿正面门楼的顶上,转角楼梯高于两侧厢房,自然的形成了望月楼。大殿门口,两棵百年紫荆树每到季节总会开出红粉相间的花。两侧的厢房经历了生产队仓库,后来的纸箱车间,虽然有些破旧,但更有了历史的味道。
       透过村子中间的巷道望去,家,就在不远的地方。

发表于 2017-10-23 14: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策马回乡意恐迟
发表于 2017-10-23 16: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质朴的地方,是令人向往的家乡
发表于 2017-10-23 19: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凉山也是经常听到的一个地方,充满古朴的味道。
发表于 2017-10-23 2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见凉山   想去凉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