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8690|回复: 8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2 20: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一)


——马明良



总  论


一、回族的五大特点及其优势

       要想知道回族的贡献,首先需要了解回族的特点。
       关于回族的特点,我们不想再重复过去常见的那些说法,如“回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等等,因为这样的赞誉可以放在任何一个民族身上,它不能揭示回族所独有的特点;我们试图换一种视角来观察回族,并找出她与众不同的地方。
       乍一看来,回族没有鲜艳的服饰,没有明显的外表特征,没有独立的语言(通用汉语),也没有太大的聚居区,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回族是一个没有鲜明特色的、平淡无奇的民族;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内涵丰富的、非常独特的、颇有个性的民族。
       第一,回族是13亿中国人中一部分,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回族人口有 9816805人(五年后的今天估计已超过1000万人),仅次于壮族、维吾尔民族而居第三位;同时,回族也是全世界13亿穆斯林中的一部分,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与穆斯林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穆斯林世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全世界50多个伊斯兰国家和欧美各国的穆斯林在以欣喜的心情和好奇的态度关注着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崛起的同时,也在关注回族这个特殊群体的状况。据此可以判断,回族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民族。
       第二,回族是种族基因和文化基因最独特的民族,是多种族结合、多文化融和的产儿。
       回族的种族和文化DNA(遗传基因)最复杂,回族既不能说她是外来民族,也不能简单地说她是土生民族,她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内外多种民族和种族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以神州大地为活动平台和载体,通过不断交流、融和,在中华水土的滋养和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和文化起点比较高、历史相对悠久的独特民族。具体而言,在人种上,回族是在唐代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东来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基础形成的“藩客”、以及后来蒙古西征、东西交通大开的条件下,大批东来的西域人(除了波斯、阿拉伯人外,还有部分突厥各部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人),与汉族、蒙古族、藏族、白族、傣族、满族等,不断融和而形成的,只是全国东西南北不同区域的回族中上述各族的成分所占比例有所不同罢了,这也是现在看来有些回族外表特征突出,而有些并不明显的原因所在。在文化上,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交流、融和,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只是回族文化不是以上几种文化的简单堆积和叠加,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
       回族在种族和文化上多元融和的背景使她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具备一种固本创新、兼容并包的文化禀赋和精神气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既继承了伊斯兰文化的两世兼顾和终极关怀理念,又吸收了汉文化的价值理性和厚德载物精神、西方近代文化的工具理性和效率观念、突厥文化的开拓、进取气质、蒙古文化的豪放、大气风格、藏族文化的睿智、豁达风度,形成了一种以伊斯兰文化的价值观为核心、以汉文化为依托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回族文化的结构是一心一体多元多向多层次。这也是回族尽管散居全国各地、身处汉文化的汪洋大海而不被淹没不被同化、生生不息、不断适应、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回族历史上人才辈出、尤其是杰出人才(如政治家马俊、外交家郑和、学术大家刘智、艺术家马连良等)不断涌现的先天条件之一。据此可以判断,回族不是一个种族基因和文化基因单一的保守偏狭的民族。
       第三,回族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泛的民族。
       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畔,从蒙古草原到天涯海角,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东海之滨到青臧高原,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山村……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全国几千个县中几乎每个县都有或多或少的回族,有所谓“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其分布格局就像芝麻饼上的芝麻,星星点点——概括起来就是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
       回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的分布特点,表面看来是他们的劣势——弄不好很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离心离德、甚至自生自灭的局面;其实这是他们的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种难得的和无与伦比的资源,是一种历史的馈赠,是任何一种人为的力量难以做到的。首先,这种分布格局为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从而充实自我、丰富自我提供了天赐良机。生活在天南地北、祖国各地的回族,主动向其周边的民族学习,学习其长处、学习其优点;如居住在中原和江南的回族学习汉族的优秀文化,农民学习其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工人学习其先进的工业技术,知识分子学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与蒙古族和藏族相邻的回族则学习游牧文化的长处,有些还兼营牧业;居住在海南岛等沿海地区的回族还学习渔业文化,有些甚至成为地地道道的渔民;居住在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的回族甚至有机会更早地接触近代西方文化,他们办报纸,鼓吹新思想,搞实业,信奉“实业救国论”,成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其次,这种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的分布特点,造就了回族很强的适应性——既能适应各种严酷自然生态环境——从高山到平原,从沙漠到绿洲,从温带大陆性气候到热带亚热带气候,也能适应各种严峻的社会环境,善于与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人相处,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可高可低,可入可出,外圆内方,一切均可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变的是其核心价值观——敬主爱人,人人平等。据此可以判断,回族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民族。
       第四,回族是一个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民族。我们通常可以说:“这个民族是游牧民族,那个民族是农耕民族”;而对回族则无法如此简单地加以界定,因为回族从历史上就形成了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从经济结构看,回族既有农业,也有牧业,既有手工业,也有商业,甚至还有渔业、林业。目前,从各民族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在本民族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回族也有特点,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所显示的资料,回族从事第一产业的占59.6%,藏族占86.4%,蒙古族占71.1%,维吾尔族占80.4%,汉族占63.0%,全国平均占64.4%,回族低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和全国平均数;回族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8.0%,藏族占3.6%,蒙古族占10.2%,维吾尔族占6.7%,汉族占20.5%,全国平均占19.5%,回族高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接近于全国平均数;回族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2.0%,藏族占9.9%,蒙古族占18.4%,维吾尔族占12.4%,汉族占16.3%,全国平均占15.9%,回族高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和全国平均数。在整个第三产业中,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回族占其总人口的13.82%,藏族占2.51%,蒙古族占6.77%,维吾尔族占5.49%,汉族占9.52%,全国平均占9.18%,回族高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汉族及全国平均数。从职业构成来看,回族既有大量农民,也有相当可观的商人,更多的是亦农亦商,还有牧民、手工业者,近现代还出现了办大型工矿企业的实业家,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从古代的儒士、诗人、词人、剧作家、医药学家、天文学家、建筑学家到近现代的报人、教育家、学者、教授、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新闻工作者等等,还有国家公务员;如今从事餐饮业、饭店业和旅游行业等行业的则越来越多,正可谓“三教九流”,一应俱全。
       回族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造就了回族思想活跃、思路宽广、做事不死板、不教条,能够通权达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甚至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险恶的处境,根据需要,亦农亦林亦牧亦工亦商亦学亦仕,没有什么过分的乡土观念和农本意识,秉持“普天之下皆乐土”、“人挪活树挪死”的理念,四海为家,随遇而安,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开发到那哪里。这也是回族在历史上特别是清代虽惨遭屠杀、驱赶、奴役之苦,却能够绝处逢生,压而不跨,不屈不挠,顽强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当然,回族的这种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特点以及历史上动荡不安的生活经历对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有些回族身上表现出做事见异思迁、急功近利或浅尝辄止的倾向,缺乏一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恒心。这些弱点与回族的历史遭遇有关——恒心来自于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心”,有些封建专制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更谈不上对私有财产和其他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这种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无法使人做长期打算,只能得过且过。因此,对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弱点,首先需要正视它,其次需要逐步克服它。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光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也没有哪个民族是光有短处,没有长处的,关键是本民族自身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发扬长处,克服短处,而不能讳疾忌医。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回族当中,越来越多的有头脑的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时代,特别是包括宪政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在内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私有财产和公民的其他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这些为克服部分回族身上存在的上述急功近利的弱点,强化长远目标意识和长期奋斗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可以预料,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回族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优势将会日益凸显,尤其是对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应有的作用。据此可以判断,回族是一个在神圣世界信仰一神论而在世俗世界却是一个拒绝单一、喜欢丰富多彩的民族。
       第五,回族是一个向心力很强、爱国情很浓的民族。表面看来,回族种族基因和文化基因多元,散居五湖四海,没有共同的地域,没有独立的语言,没有统一的服饰,且各地回族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很大,大传统中又有小传统——给人一种一盘散沙的感觉;其实,回族是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民族,她虽然散居各地,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有一种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深处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的无形的精神纽带和心灵上的高度默契,把全国天南地北的回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声赛俩目化知己”、“千里远行不持粮”的说法,就是一个生动的说明和体现。一个回族,无论走到哪里,哪怕背井离乡,凭着一声大家熟悉的问候语——“赛俩目”,就能找到“知音”和“自己人”,就能一下拉近彼此的距离,就能消除异乡人的孤独感,就能找到安身之所,就能获得归宿之感。这就是回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的表现。
       然而,回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是与他们的爱国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回族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祖国是回族的载体,是其家园,是其栖息地,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爱祖国就是爱民族,维护祖国利益就是维护民族利益,正如回族所崇敬的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s所言:“你们要爱你们的家园,犹如鸟儿爱其巢窝一样。”只是回族爱国的方式与众不同——她把对祖国的感情深埋在心底,在太平盛世几乎不用直白的语言歌唱祖国、赞美祖国,只是默默耕耘,但关键时刻,她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祖国献出一切,乃至生命。回族对祖国的爱是一种深沉爱,正因为爱之深,有时也责之切——因为她希望祖国更好——但她责备的不是祖国本身,而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吃国家“俸禄”的有些不称职的官员。她期盼贤明的官员越来越多,昏庸的官员越来越少,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为此,她愿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且不说回族为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辱,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仅就我国清朝末年国家处在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所具有的卓越表现,就足以让人感到震撼和钦佩。请看当时的留日回族学生所办的刊物——《醒回篇》所发出的不同凡响的声音。该刊发刊词面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任人宰割,晚清政府丧权辱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危机状况指出:“甲午战败,庚子再创,外国人之入我国境者,未闻为我区别曰:‘某也满,某也汉,某也回,某也蒙’,而惟肆行杀戮,同归于尽。盖同国如同舟,乘组员之种类,无论其为黄为白,至于舟坏覆没,则其被难一也。以是而言,种族虽殊,以同国之故,则一国之盛衰强弱,莫不直接同受其影响。”回族知识分子高瞻远瞩,胸怀博大,针对同盟会成立之初提出的“革命排满,建立共和”的口号,明确提出民族团结,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主张,掷地有声地说道:“中国今日之形势,四面皆敌,非协力同心,化除种族之界,化除宗教之界,化除疆域之界,合四百兆人之脑髓而为一大知识,合四百人之资产而为一大经济,合四百兆人之体力而为一大陆军,否则分崩离析,有瓜剖豆分之患。” 接着回族知识分子用回族先辈对祖国的伟大贡献来激励当时的回族青年,说:回族“良臣猛将代不乏人,伟业丰功,足以争光历史,流芳千古”,“今者欧风骤,美雨狂,边云急,岁月寒,愿我教青年子弟、志士仁人作尔气,奋尔力,从学武备,负笈戎行,上而报效国家,下而援拯苍生”。在一种浓厚的“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的氛围中和一片“排满”、“仇满”的喧闹声中,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超越民族本位,提倡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同心同德,一致对外的主张,至今读起来仍使人感到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充分表现了百年前回族知识分子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当时,同在日本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能不受到这一主张的影响,后来,他逐渐摆脱了笼统“排满”的思想,提倡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他对回族也刮目相看,深情地说道:“中国民族运动,非有回族之参加,难得最后之成功;打倒帝国主义之工作,非有回族之整个结合,亦势难完成也。” 据此可以判断,回族是一个向心力很强、爱国情很浓的民族。

       回族的特点还可以列举一些,但主要就是这些。
       明白了回族的上述特点,就容易了解回族对自己的定位、对其他民族的定位、对祖国的定位,就容易理解回族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何如此浓烈,回族对祖国的贡献为何如此巨大,回族对祖国的贡献方式为何与众不同。
发表于 2018-2-12 21: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发表于 2018-2-13 16: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族的老祖婆是大汉民族,老祖公是穆斯林民族,这么优秀的民族有着他得天独厚的优势
发表于 2018-2-13 17: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族的核心价值观——敬主爱人,人人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8-2-13 19: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数据列举出来后觉得挺有意思的。
发表于 2018-2-13 19: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族是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民族
发表于 2018-2-13 2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试图抹杀这个民族,妖魔化这个民族的人,都将成为历史的笑柄。
发表于 2018-2-27 19: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老祖婆是汉族,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又融入了其它民族的基因,那在现实生活中和《古兰经》中为什么严格禁止回族穆斯林与外族通婚?
发表于 2018-2-27 21: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兄弟,针对你的说法,我提几点我的看法:1.伊斯兰教中说道人类同源,人类都是阿丹亚当和哈瓦夏娃的后代,无论什么民族都是一个祖先,一个父母,所以说基因也是人类始祖的基因长存,不能狭隘的看这些问题;2.伊斯兰没有禁止和哪个民族不通婚哪个民族通婚的,是穆斯林就可以结婚,没有排斥任何民族,穆斯林没有说过异族或者外族,只是不懂伊斯兰的人刻意划分或者产生的误解。3.在回回形成的过程中的确有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因素,这是每个民族形成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增进了民族感情交流交融。4.中国有句老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更关注内心的相通,追求文化中宽容,善良,中正等相通的部分,伊斯兰教有中道思想对于穆斯林端正信仰、完善功修、提升道德、规范言行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中华文化中有中庸之道,往往对人们生活中的琐事,大事,公事,私事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让人们为人处事,不极端,不偏激,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相通的而不是吹毛求疵,五个手指头还有长短粗细,更何况一个庞大的民族。4.古兰经中没有和外族不能通婚的说法,结婚的标准在信仰,不是民族,5.穆斯林遵守伊斯兰的教义教规,以信仰指导生活方方面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老人们经常说食不言寝不语,他们是在遵守某种规矩,穆斯林在婚姻等方面也有自己的规矩遵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还是不要把所有事情混为一谈,两个兄弟关系好,是不是非要让自己孩子结婚才能说感情好呢。不能对任何问题一刀切,我们应该善于使用辩证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9: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