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5362|回复: 5

[文集] 闲聊数字中的民俗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4 20: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聊数字中的民俗文化

      王润生  



       中国民间汉民族丧祭有一习俗叫“做七”,即每七日设斋会奠祭亡人一次,共七次,老百姓也称“做七七”。有关“做七”习俗的由来,众说纷纭,相传此习俗始于唐初。说: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自己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灵魂得以顺利超度。(佛教又称这种超度仪式为“追荐”)太宗死后,太子遵旨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

       不过,此传说并无史料证实。历史上有关“做七七”的记载早于唐朝。南北朝时《北史·胡国珍传》记载:“国珍虽笃老,而雅佛法”, “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记载:“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所以有人说“做七”风俗是南北朝时因佛教兴盛而起始,至唐初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唐代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认为“做七”习俗“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要求,这正好反证“做七”习俗受佛教影响源自佛教。

微信图片_20190614194950.jpg


        细究中国本土习俗,与“七”有关的现象还真不多,而三、五、九数字却常用,譬如九五之尊,五侯九伯,五方杂处,五行五色,三纲五常,三山五岳,三请三让等。

        回族是在中华土地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新的人群共同体,其习俗中兼有着中华本土习俗和伊斯兰文化习俗。回民偏爱“七”这个数,认为它具有吉祥之意,这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有关。伊斯兰教法规定七日举行一次“聚礼”(主麻日礼拜)。因此,回族习俗结婚不选日子,逢主麻日结婚最吉祥;亲人亡故,除葬后及时祀念外,至第七日,必行祀念之礼。

        为什么回族行“七日祀念”之礼?清代回族著名思想家经学大师刘智在《天方典礼(卷20)丧葬之制》一篇中说:下葬后第七日那是亡人身体安息之日,也是昊天运行一周的天数,(七星轮转交替映照大地一周)但凡禀阴阳五行而诞的生命,一旦离开平常所居之处,初到新的地方,经过七天便与新地方的风气相合了,因此亲人归真七日便行“七日祀念”之礼。

        但是,回民习俗中的“七日祀念”与汉民族“做七七”不同。回民的祀念之礼以念《古兰经》“素勒”(片段)来祈祷已故亲人在后世享有幸福,从而表达追思之情;不同之处还在于回民习俗只于亲人故去后第一个七日行祀念之礼,而不像汉民族习俗用四十九日“做七七”。

微信图片_20190614195012.jpg


        回民还重视“四十”这个数字。刘智先生在《天方典礼(卷14)民常·总纲》一篇中就说:“类凡四十以备”。为什么回族认为世间事物以四十之数为完备呢?刘智先生解释说:真主造人造物,大多用四十之数来完成,譬如最初造人祖阿丹的身体,用四十个早晨调制坯土。此后,男人和女人交配受精,也是四十天才形成胚胎,又加四十天才形成血块,又加四十天才形成肉团,又加四十天才成人形。等到孩子出生之后,四十天而知道发声和笑,四十个月后而离开母亲的怀抱,显示出敏捷和智慧。待长到四十岁后,便强壮,稳重而虔诚。很多人四十个早晨参悟出事物的奥秘和精妙。穆萨圣人(愿主福安之)斋戒四十天听到了真主的声音,穆圣(愿主福安之)四十岁时遵照真主之命行教,其他圣人也多以四十岁而做出功绩。因此,人的最终修养成功以四十之数为完备之数。(见王润生《〈天方典礼摘要解〉今译》)

         “四十”是吉祥完备之数,因此回民习俗,亲人归真四十天也是一定要行祀念之礼的,刘智先生解释说:下葬四十天,那是亡人魂灵安息的日子,也是地气充盈的天数(但凡有物入土经过四十天,便与地气相合了)。不过,回族受汉儒文化影响,也喜爱用“五”这一数字,譬如刘智先生在罗列世间万物时,习惯用“五”。他说,居住的有木竹石土革“五室”,造器物的材料有金银铜铁锡“五矿”,穿的有棉丝麻葛裘“五服”,吃的有谷蔬果肉饮“五食”等。

         我们发现,以上所介绍的汉族、回族习俗中有关“七”这个数字,它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很密切。其实宗教文化中“七”这一数字现象如此凸显,还在于它与天文星相有关,譬如“七曜”。何为“七曜”?曜是光明的意思,也指星。“七曜”就是七星(这也是刘智说的:七星轮转交替映照大地一周为一周天)。即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有人说“七曜”一词也来自西域,也有人说中国自古有之。

微信图片_20190614195018.jpg


        下面试举两例。其一,《晋书》卷二十二有一段文字:“煌煌七曜,重明交畅。我有嘉宾,是应是贶。邦政既图,接以大飨。人之好我,式遵德让。”那意思是说:七星闪耀啊,星空灿烂,美好时刻令人欢畅;来了那么多嘉宾,我不停地应酬馈飨;国家宏图大政已成,我大享贵宾以盛宴;人人都夸赞我啊,大行美德礼让。此是古代以七星光明渲染欢乐的国宴气氛。其二,用“七曜”作为七日一循环的纪日法倒确是来自西方,而且与宗教有牵连。《后汉书·律历志》中最早出现“七曜”一词:“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史学家分析《七曜术》是一本有关天文星相和占卜的书,如今该书已散佚失存。

微信图片_20190614195022.jpg


        但是有人指出,刘洪作此书是受僧人安世高的影响。安世高出家前是安息国(亚洲西部的古国,领土有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的王太子,本名为清,字世高,东汉建和元年(147)到达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他不仅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而且精通“七曜”之法。刘洪是公元174年向东汉灵帝上呈《七曜术》一书的,从时间上看,他受安世高的影响著此书,极有可能。后来,法国汉学家沙畹与其大弟子伯希和通过研究,认为以“七曜”做七日一循环的纪日之法是八世纪通过摩尼教传入中国的。公元759年,北天竺沙门不空译《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一书,书中有七曜日名称,它们是:密或蜜 — Mir(日曜日)、莫 — Maq(月曜日)、云汉 — Wnqan(火曜日)、咥 — Tir(水曜日)、温没斯 — Wrmzt(木曜日)、那颉 — Naqit(金曜日)、鸡缓 — Kewan(土曜日)。以至于到19世纪末,汉文中出现“星期”一词。只是七日一循环的纪日制度在唐朝国家颁布的历法中,并未有显示,大约民间老百姓在宗教活动时用此来计算时日。

        在西方,不同地区,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七日循环的开始日并不完全一致。如埃及人以土曜日开始,犹太教以日曜日开始,而伊斯兰教则把金曜日排在首位。

微信图片_20190614195027.jpg


        在我国,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七日循环的各天,到清末才形成:星期日(日曜日),星期一(月曜日),星期二(火曜日),星期三(水曜日),星期四(木曜日),星期五(金曜日),星期六(土曜日)这种习惯说法,因此,我们现在都称七日循环的纪日法为“星期制度”了。因为纪日中的“星期制度”与宗教有关,因此,人们又俗称其为“礼拜天”“礼拜一”等等。
中国历史上将“星期制度”正式纳入国家历法内容,始自北宋初年的《应天历》。

微信图片_20190614195037.jpg


        据《宋史·律历志》记载,《应天历》中有推算任何一年冬至那一日的干支和“星期制度”中日的排列序目,且以金曜日为七日循环开始日。而为中国历法做出这一突出贡献的是回族天文学家马依泽。《清真敦悦堂马氏宗谱》记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受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越两年,书成,由王处讷上之。诏曰,可。授公钦(司)天监正,袭侯爵,家陕西泾阳永安镇。”此段文字中的“书”即《应天历》一书。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首创族谱学的大学者罗香林教授在研究了《清真敦悦堂马氏宗谱》后,认为此《宗谱》所载“马依泽应召入中国修天文”属实。

微信图片_20190614195043.jpg


      《应天历》中纳入“星期制度”纪日法是中国历法的重要改革,其影响深远如今已有目共睹,它适应了世界历法的大趋势,也为后来的中历与伊斯兰教历之间的换算奠定了基础,而在宋朝当时最直接的功用是为中国穆斯林礼“主麻”拜确定日期提供了方便。马依泽参与《应天历》编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因为以前不少人一直认为中国历法受回历影响始自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向忽必烈进献《万年历》,如今,认同回族天文学家马依泽宋初参与《应天历》编修,便将中西历法相交融的历史时间提前了300余年。
发表于 2019-6-14 22: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似简单常见的数字,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发表于 2019-6-14 23: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先收藏,慢慢品味
发表于 2019-6-15 06: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话估计国外大多数穆斯林地区都受到近代思潮影响,取消了这些数字的印记,所以导致国内许多人对比之下妄下结论否定了我们的传统干办。
发表于 2019-6-22 0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识到了新知识赛瓦布了
发表于 2019-6-22 17: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斯兰是唯真论,只要是真理的都属于伊斯兰,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其他,都有其正确的,我们都是要接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