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穆沙伏尔

《圣学复苏精义》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毁卷

第五篇---- 贬斥恼怒、仇恨、嫉妒




第一章 关于恼怒

对恼怒的贬斥

    安拉说:"当不归信者心怀忿怒──蒙昧时代的忿怒──的时候,安拉降镇静给使者和信士们。"(48:26) 在这里,安拉贬斥了不归信者发自蒙昧的忿怒,而褒扬了信士受赐的镇静自若。 艾卜·胡莱勒(愿主悦之)传述:一个人说:"安拉的使者啊!你命令我干一件工作吧!我不想贪多。"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你不要动辄发怒。"那人又要求了一次,穆圣仍对他说:"你不要动辄发怒。"(布哈里辑录) 伊本·麦斯欧德传述,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你们认为哪种人才是真正的勇士?"我们说:"具有万夫不当之勇者。"穆圣说:"不,而是能克制怒气的人。"(穆斯林辑录) 伊本·麦斯欧德说:"盛怒时,看耐力;贪婪时,看忠诚。"

恼怒的实质

    安拉从火中创造了怒的本质,并将它糅合到人性之中,而成为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一个人的某种目的或某种追求受阻不能实现时,怒火便油然而起,心血遂之澎湃,通过全身血管拥向身体上部,这时,其面部和眼睛呈充血状态,洁净的皮肤映现出血的颜色。 当一个人对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发怒时,其血液的涌流相对平静。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制裁对方。如果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发怒时,因他没有报复对方的可能性,其血液便从皮肤表层涌向心中,此时便显得愁眉不展,脸色腊黄。而如果他恼怒的对象是平辈,其血液便时显集中,时显平缓,脸色也显得时红时黄,变幻不定。

怒气的不同程度

   人们的怒气有三种程度:偏弱、过火、中和。 如果一个人怒气过弱或全无怒气,这也是值得贬斥的。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无气之人"。 因此,伊玛目·沙菲尔(愿主悯之)说:"不能被任何事激怒的人,如同驴子。" 根本无怒气,更是一大缺陷。因为安拉曾嘉奖圣门弟子所具备的爱憎之情,安拉说:"同他一道的人,对逆徒是威严的,对教胞是仁慈的。"(48:29) 安拉对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你当讨伐不归信者和伪信士,并严厉地对待他们。"(9:73)严厉,即怒目以对。

   过分的恼怒会使人脱离理智和宗教的指导、失去思考和选择的余地而变成"失控者"。 当人被怒气冲昏头脑时,往往会成为聋盲之人,看不见真理,听不进劝告,甚至谏诤会使其怒气骤增。 恼怒在外部表现为脸色陡变、四肢发抖、行无定势、语无伦次。甚至还会口角流沫、瞳仁发赤...... 假设发怒者能看到自己发怒时的形象,定会为之感到羞愧而抑制怒气。其实,内心的丑恶远比形象的丑陋严重,因为外表是内心的反映。 恼怒在口舌上表现为恶言迭出。有时,其言语之淫邪令正常人汗颜。甚至说者本人在怒气平息之后,也往往后悔不已。 在肢体上表现为打、撕、杀、伤等,无所顾忌。

   对恼怒对象则表现为怀恨、嫉妒、恶语辱骂、因其高兴而忧愁、肆意攻击、泄密等。这是过分恼怒的结果。 恼怒过弱的情况,则表现为该怒时不怒。如遇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或妻子遭人侮辱时,不奋起保护,而是忍气吞声。这是无男性气概的表现,自然是被贬斥的。穆圣(愿主福安之)说:"赛尔德富于正义感,我比赛尔德更富于正义感,而安拉比我更富于正义感。"(布、穆辑录) 怒气过弱,还表现为看见罪恶时满面沮丧、沉默无语,这都是被贬斥的。 值得称颂的愤怒,则是使"怒"的本能服从理智和宗教的指导,该忍则忍、该怒则怒。保持中和状态,则正符合安拉对仆人的责成。

怒之规范

   规范恼怒的目的,并不在于盲目压抑愤怒的本能,而在于使人具备驾驭怒气的能力,将怒气的挥发限制在教门和理智嘉许的范围内。这是通过修炼和忍耐能够实现的。因为"习惯"可以使某种行为逐渐变成人的一种德性。根除发怒的本能,既非正常人性所需,也非人力所及。 但是,减弱并限制怒气的无限迸发,实属可能之事。怒气可以减弱到不形于色的程度,但这也并非易事。 假若一般人能够长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安拉的使者更能做到,但是使者有时也发怒,甚至两腮变红。

   阿卜杜拉·本·阿慕尔·本·阿绥对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安拉的使者啊!我能记下你在高兴和生气时所说的一切吗?"穆圣说:"你记录吧!以真理派遣我的主发誓,我所说的话,全部是真理。"(艾卜·达吾德辑录) 穆圣并没有说他不发怒,而是说他即使发怒也不会偏离真理,也即他从不意气用事。 如果一个人发觉自己怒气偏弱,他就应设法强化之。而如果其怒气超乎需要的限度而为他造成不良后果,他应设法使之趋于中和。

激起恼怒的因素

    人们都知道"要治病,须除根"的道理。克制恼怒也是同样,须认识发怒的原因。 激起恼怒的原因一般有:自负,高傲,矜夸,戏谑,嘲弄,奚落,侮辱,辩论,背信弃义,贪婪钱财地位等,这些均属教门所不齿的卑劣德行。只要这些原因存在,克制怒气绝不可能。这说明,只有采取"正病反治"的方式消除这些激起怒气的因素,制约怒气方成可能。 那么,自负就要用谦虚治疗;高傲要用认识自我治疗;矜夸要用自己是一介凡人的意识治疗;戏谑的习惯要通过从事教门义务改正;嘲弄的恶习要通过追求美德加以纠正;奚落他人的不良品行,应通过尊重他人保护自我的意识去改正;至于贪婪,则应以知足去消除。

   这些德行和属性均需要通过艰苦的修炼去纠正。这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危害,以便让心灵对之产生厌恶,然后再通过长期坚持与之"相反"的优良德行,而逐渐从内心将它们驱除净尽。此时,人自然就能摆脱动辄发怒的困扰。 导致恼怒的另一大因素是,许多愚昧无知的人将发怒视为勇敢、大丈夫气概、自尊、刚毅的表现,还冠之以其它许多高雅称号。实际上,将它称作冒失、鲁莽、病态、缺乏理智则更为合适。

抑制怒气

    前文论述了通过消除"原因"来克制怒气的方式。当原因存在而怒气暴发时,就应通过认识和实践的药剂来医治它。

至于认识,则指五个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1、参悟有关抑怒、宽容、忍耐的优越性的经训证据,希望得到安拉的回赐,从而熄灭胸中的怒火。

2、畏惧安拉的惩罚。应告诫自己:安拉惩治我的能力,远远大于我对付这个人的能力,如果我对其施暴,就不能避免安拉在复生日恼怒我,那时我多么需要安拉的原谅啊!

3、以仇恨和报复的不良后果警戒自己。因这种行为确实后患无穷。

4、想想别人在发怒时的失态情形,再想想自己发怒时的丑态。

5、查找促使自己采取报复行为、无法抑制怒气的原因,应认定那来自恶魔的唆使。 至于实践,则是口诵"我从被驱逐的恶魔上求安拉保护"。如果仍无法消 除怒气,他就应转站为坐,或转坐为躺,直至止息怒气。

抑制怒气的优越

    安拉说:"你们当争先趋赴从你们的主发出的赦宥,和那与天地同宽的、已为敬畏者预备好的乐园。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安拉是喜爱行善者的。"(3:133─134) 显然,安拉表扬了抑怒者。 欧麦尔(愿主悦之)说:"畏主者不会发泄怒气;怕主者不会为所欲为,倘若没有复生日,世界绝不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一个人对欧麦尔(愿主悦之)说:"指安拉发誓,你没有公正裁决,也没有公平分配。"这时欧麦尔非常生气,准备惩治他。有人劝道:"信士的长官啊!难道你没有听安拉说过:'你要原谅,要劝导,不要理睬愚人'吗?"这个人就是愚人。欧麦尔说:"你说的很对。"这时他的怒气全消了。

宽宏大量

    须知,宽容比抑怒更为可贵。因为抑怒是一种强制的宽容,只有怒火起燃时,才需要抑怒,这需要非凡的修炼才能达到。但是,如果能养成克制怒气的习惯,久而久之也会消除抑怒的难度而达到宽容的境界。宽容,无疑是理智、克制力的表现,但起初总是从艰难的抑制开始。 安拉说:"当愚人以恶言伤害他们的时候,他们说:'祝你们平安!'"(25:63)

   哈桑·巴士里解释说:他们就是大度容人者,当愚人伤害他们的时候,他们不以怨报怨。 安拉说:"他们听到恶言的时候谦逊地走开。"(25:72)穆扎希德诠释说:即他们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即刻原谅对方。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让你们中最能大度容人者依次接近我,你们当远离闹市的喧嚣。"(穆斯林辑录) 穆圣(愿主福安之)对艾善吉·阿卜杜勒盖斯说:"你具备两种安拉和使者喜欢的品性:宽容和忍耐。"(穆斯林辑录) 欧麦尔(愿主悦之)说:"你们当求知,你们当从知识中学习沉稳和宽容。" 阿里(愿主悦之)说:"幸福不是多子多财,而是知识渊博,大度容人。"

   安拉说:"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41:34)艾奈斯·本·马力克说:这里指的是这样一种人:当有人骂他时,他说:如果你所言不实,我求安拉恕饶你;如果你所言属实,我求安拉恕饶我。 鲁格曼说:"三种人,你只有在三种情况下认清他们的本质:盛怒中认识宽容者,战争中认识勇敢者,困境中认识真弟兄。" 有人打痛了智者的脚,智者却没有生气。有人不解而发问,智者说:我权当他是绊脚石。

合理的辩驳

   须知,面对人们的任何一种不义行为,不应以怨报怨。如:不允许以背谈报复背谈、以辱骂对付辱骂等。各种罪恶都是如此。抵偿也必须符合教门的规定。 有人主张,以非虚妄的事物予以适当报复,是许可的。 许可的辩驳方式,如对对方说:"你以为你是谁?你不就是某某人的子孙吗?"也可以说:"愚蠢的人啊!"因为,凡人在处理主仆关系上总有愚蠢之处,只不过愚蠢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伊本·欧麦尔说:"在认识安拉的本体方面,所有人都是愚蠢者。" 也可以直呼对方:"无知的人啊!"因为任何人都有无知之处,故这种称呼不为虚妄之言。 至于诽谤、背谈、谎言、辱骂父母,则均属非法,这是稳麦的共识。据传,哈立德·本·沃利德与赛尔德之间曾发生口角,后来一个人在赛尔德跟前提起哈立德,赛尔德便对那人说:住口!我们之间的矛盾尚未到伤及我们教门的程度。即还不至于我们彼此伤害而犯罪。一个不听取谗言的人,是不允许传话者将话说完的。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双方对骂时,先骂者承担罪责,直至另一方亦超越限度。"(穆斯林辑录)显然,在受害者逾越辩驳的限度之前,穆圣予以他辩驳的权利,这是他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表明,以不属虚妄、也不属非法的事物(如骂对方通奸、干丑事等)予以适当回敬,是许可的。 但最好不要回敬对方,以免一发不可收拾而超越合法权益的限度。沉默也许比回敬更加容易、更能使人坚守教门限度。

   法官的恼怒 鉴于发怒会对人产生严重影响,法官和掌权者不宜在发怒时惩罚任何人,因为他的惩罚可能会失之偏颇,也有可能掺杂发泄私愤的成份而有失公正。他应该纯为安拉裁决或惩罚,而不是为了自己。 欧麦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对一个激怒他的人说:"若非你已激怒我,我定会惩罚你。"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关于仇恨与原谅

仇恨的涵义及其影响

    须知,当怒气被抑制而不能发泄时,便转入内心;蕴蓄日久,遂成仇恨。而仇恨,就是长时间的憎恨和反感。

仇恨会产生以下八种结果:

1、嫉妒。一个人对某人的仇恨,使他希望对方失去所有恩典,他会因对方得福而忧愁,因遭难而欣喜。这是伪信士的行为。

2、仇恨会强化嫉贤妒能、幸灾乐祸的心理。

3、与对方绝交,即使对方主动讲和也置之不理。

4、藐视、疏远对方。

5、以造谣、背谈、泄密等非法手段伤害对方。

6、出于嘲笑和讽刺的目的模仿对方的言谈、形象。

7、欧打、摧残对方。

8、拒绝偿还债务、断绝骨肉关系、不弥补损失。 这些无疑都是非法的。

   仇恨的最低限度:你或许能避免上述八种情况而不至于违抗安拉,但你至少不会愿意放弃对他的憎恶。这虽然不招致安拉的惩罚,但也会使你失去许多回赐。 艾卜·伯克尔(愿主悦之)曾发誓不再给他的亲戚穆斯托哈提供生活费用,因为他在诬蔑阿依舍的事件中参与了某些言论。安拉针对这个事件降示了以下经文: "你们中有恩惠和财富者不可发誓说:永不周济亲戚、贫民及为主道而迁居者。他们应当恕饶,应当原谅。难道他们不愿安拉赦宥你们吗?安拉是至赦的,是至慈的。"(24:22) 艾卜·伯克尔听毕这节经文后说:"我们当然希望安拉的赦宥。"此后他恢复了对穆斯托哈的周济。(布、穆辑录)

   是的,他应该保持原来的慷慨态度。而如果他能比以往更关心对方,则无疑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高,也是对恶魔的打击。 至于被仇恨者,在他有能力的情况下,会有三种情形: 其一,不增不减地讨回自己的权益。这是公正的态度,是清廉者的最高境界。 其二,主动原谅、接近对方。这是一种超高品质,是诚实者的风范。 其三,过分迫害对方。这是虐待行为,是愚人的选择。

原谅和善待的优越

    原谅,就是放弃自己本应享受的权利,如赔偿权、抵偿权等。由于原谅和宽容与抑怒不同,所以我们将予以专门论述。 安拉说:"你要原谅,要劝导,要避开愚人。"(7:199) 又说:"原谅是更接近于敬畏的。"(2:237)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指掌握我生命的主发誓,有三件事情,假若要我为它们发誓的话,我一定会发誓:财产绝不因施舍而减少,所以你们当慷慨施舍;如果一个人为追求安拉的喜悦而原谅了某人对自己的伤害,安拉在复生日定会为他增加荣耀;当一个人为自己打开乞讨之门时,安拉在复生日定为他开启贫困之门。"(提尔密济辑录)

    阿依舍(愿主悦之)说:"只要人们不破坏安拉的禁令,使者是从不打击报复伤害他的人的。"(提尔密济、穆斯林辑录) 有一次,伊本·麦斯欧德在市场上购买食物,他伸手去拿放在缠巾里的钱时,发现缠巾已被人解开,他说:"我刚来的时候,钱就在我身上。"这时人们开始诅咒偷钱的人:"主啊!你割断盗贼的手!主啊...... "阿卜杜拉却说:"主啊!如果他因贫困所迫而拿了我的钱,求你赐他吉庆;如果他因大胆犯罪而偷了钱,求你使他的这次偷盗成为他最后一次犯罪。"

温和的优越

    须知,温和是一种值得称颂的品德。与之相反的是粗鲁和暴躁。粗鲁是恼怒的结果,温和是平心静气的结果。粗暴有时产生于恼怒,有时则产生于贪婪。

   待人温和,是只有美德才能结出的果实。 改良品德须从抑制怒气和欲望做起,只有使之处于中和状态,才有望改善品德。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安拉是温和的,他喜欢温和,温和能得到粗暴不能得到的恩赐。"又说:"失去温和的人,等于失去了所有幸福。"(穆斯林辑录) 阿依舍(愿主悦之)传述:一次她同使者出门远行,使者骑着一头桀骜不驯的骆驼,驼摇得他晃来晃去,他还说:"阿依舍啊!你要始终保持温和,事事只要有温和,就十分美好,如果失去温和,便很丑陋。"(穆斯林辑录) 由于人性更倾向于暴烈,从而也更需要倡导温和,因此,教门嘉奖温和而不嘉奖暴烈。

   尽管暴烈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好事,就象温和在一定情况下是坏事一样。 据传,辅士艾卜·奥尼①说:"人们所使用的苛刻之辞,如果他们愿意的话总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柔和话语。" 艾卜·哈目宰·库菲②说:"若非迫不得已,你们尽量不要使唤佣人。的确,人人身上都有一个恶魔。须知,严厉会使他们抗命不从,温和会使他们恭敬可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关于仇恨与原谅

仇恨的涵义及其影响

    须知,当怒气被抑制而不能发泄时,便转入内心;蕴蓄日久,遂成仇恨。而仇恨,就是长时间的憎恨和反感。

仇恨会产生以下八种结果:

1、嫉妒。一个人对某人的仇恨,使他希望对方失去所有恩典,他会因对方得福而忧愁,因遭难而欣喜。这是伪信士的行为。

2、仇恨会强化嫉贤妒能、幸灾乐祸的心理。

3、与对方绝交,即使对方主动讲和也置之不理。

4、藐视、疏远对方。

5、以造谣、背谈、泄密等非法手段伤害对方。

6、出于嘲笑和讽刺的目的模仿对方的言谈、形象。

7、欧打、摧残对方。

8、拒绝偿还债务、断绝骨肉关系、不弥补损失。 这些无疑都是非法的。

   仇恨的最低限度:你或许能避免上述八种情况而不至于违抗安拉,但你至少不会愿意放弃对他的憎恶。这虽然不招致安拉的惩罚,但也会使你失去许多回赐。 艾卜·伯克尔(愿主悦之)曾发誓不再给他的亲戚穆斯托哈提供生活费用,因为他在诬蔑阿依舍的事件中参与了某些言论。安拉针对这个事件降示了以下经文: "你们中有恩惠和财富者不可发誓说:永不周济亲戚、贫民及为主道而迁居者。他们应当恕饶,应当原谅。难道他们不愿安拉赦宥你们吗?安拉是至赦的,是至慈的。"(24:22) 艾卜·伯克尔听毕这节经文后说:"我们当然希望安拉的赦宥。"此后他恢复了对穆斯托哈的周济。(布、穆辑录)

   是的,他应该保持原来的慷慨态度。而如果他能比以往更关心对方,则无疑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高,也是对恶魔的打击。 至于被仇恨者,在他有能力的情况下,会有三种情形: 其一,不增不减地讨回自己的权益。这是公正的态度,是清廉者的最高境界。 其二,主动原谅、接近对方。这是一种超高品质,是诚实者的风范。 其三,过分迫害对方。这是虐待行为,是愚人的选择。

原谅和善待的优越

    原谅,就是放弃自己本应享受的权利,如赔偿权、抵偿权等。由于原谅和宽容与抑怒不同,所以我们将予以专门论述。 安拉说:"你要原谅,要劝导,要避开愚人。"(7:199) 又说:"原谅是更接近于敬畏的。"(2:237)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指掌握我生命的主发誓,有三件事情,假若要我为它们发誓的话,我一定会发誓:财产绝不因施舍而减少,所以你们当慷慨施舍;如果一个人为追求安拉的喜悦而原谅了某人对自己的伤害,安拉在复生日定会为他增加荣耀;当一个人为自己打开乞讨之门时,安拉在复生日定为他开启贫困之门。"(提尔密济辑录)

    阿依舍(愿主悦之)说:"只要人们不破坏安拉的禁令,使者是从不打击报复伤害他的人的。"(提尔密济、穆斯林辑录) 有一次,伊本·麦斯欧德在市场上购买食物,他伸手去拿放在缠巾里的钱时,发现缠巾已被人解开,他说:"我刚来的时候,钱就在我身上。"这时人们开始诅咒偷钱的人:"主啊!你割断盗贼的手!主啊...... "阿卜杜拉却说:"主啊!如果他因贫困所迫而拿了我的钱,求你赐他吉庆;如果他因大胆犯罪而偷了钱,求你使他的这次偷盗成为他最后一次犯罪。"

温和的优越

    须知,温和是一种值得称颂的品德。与之相反的是粗鲁和暴躁。粗鲁是恼怒的结果,温和是平心静气的结果。粗暴有时产生于恼怒,有时则产生于贪婪。

   待人温和,是只有美德才能结出的果实。 改良品德须从抑制怒气和欲望做起,只有使之处于中和状态,才有望改善品德。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安拉是温和的,他喜欢温和,温和能得到粗暴不能得到的恩赐。"又说:"失去温和的人,等于失去了所有幸福。"(穆斯林辑录) 阿依舍(愿主悦之)传述:一次她同使者出门远行,使者骑着一头桀骜不驯的骆驼,驼摇得他晃来晃去,他还说:"阿依舍啊!你要始终保持温和,事事只要有温和,就十分美好,如果失去温和,便很丑陋。"(穆斯林辑录) 由于人性更倾向于暴烈,从而也更需要倡导温和,因此,教门嘉奖温和而不嘉奖暴烈。

   尽管暴烈在一定情况下也是好事,就象温和在一定情况下是坏事一样。 据传,辅士艾卜·奥尼①说:"人们所使用的苛刻之辞,如果他们愿意的话总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柔和话语。" 艾卜·哈目宰·库菲②说:"若非迫不得已,你们尽量不要使唤佣人。的确,人人身上都有一个恶魔。须知,严厉会使他们抗命不从,温和会使他们恭敬可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嫉妒及克服的方法

贬斥嫉妒

     嫉妒有无数分支,经训也从不同角度予以了贬斥。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你们不要互相嫉妒、互相仇视、互相作对,而应弟兄般成为安拉的仆人。"(布、穆辑录) 据传,安拉的使者将一个人称作"进乐园的人",于是阿卜杜拉·本· 阿慕尔·本·阿绥来到这个人家里,想了解他倒底有何功干,但他后来并没有发现任何特别之处,便询问情况,那人说:"其实我是一个很平常的人,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不过有一点,我从不嫉妒安拉赐予任何一个穆斯林的恩典。"

   阿卜杜拉说:"是啊!正是这种品质使你成了进乐园的人。"(艾哈迈德辑录) 艾尔拉比说:"我从未见过象嫉妒者一样戕害自己的人,你所获赐的恩典对他竟然是一种惩罚!" 艾卜·代尔达说:"常记死亡的人,必然少高兴,少嫉妒。" ① 艾卜.奥尼:辅士。原名为阿卜杜拉.本.艾卜.阿卜杜拉,沙目人氏。奈萨依曾辑录他传述的圣训。 ② 艾卜.哈目宰:库法人,本名为散雅尔,布哈里、艾卜.达吾德、提尔密济、伊本.马哲均曾辑录他传述的圣训。

嫉妒的实质、断法及其分类

   须知,嫉妒相对于别人获赐的恩典而产生。有两种情况: 其一,因厌恶那种恩典而希望其消失,这正是嫉妒。嫉妒的限度:厌恶他人获赐的恩典,并希望其从他人身上消失。 其二,不希望其消失,也不厌恶其长期存在,但希望自己也能获赐同样的恩典。这被称作"羡慕",有时也称作"竞争"。 至于前一种,则无疑属非法。但是,对于坏人、逆徒用以制造矛盾、挑起事端、伤害众人的"恩典",你尽可以厌恶它并希望其消失。因为你希望其消失,并非由于它是恩典,而是由于这种恩典已被当作犯罪的工具,如果它不产生破坏的效果的话,你是不会希望其消失的。

    许多经训证据表明,嫉妒是非法的。因为对恩典的厌恶意味着对安拉使人类彼此优越的前定的不满,这是绝对不许可之事。一个人厌恶对他毫无伤害的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是自己的穆斯林兄弟得到的,有何种罪恶比此更严重呢? 安拉说:"信奉天经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惟愿使你们在归信之后变成逆徒,这是因为他们在真理既明之后嫉妒你们的缘故。"(2:109) 安拉告诉我们,那些人希望信士再度失去信仰,正是由于他们的嫉妒。安拉谴责这种人说:"难道他们嫉妒别人享受安拉所赐的恩典吗?"(4:54)  

羡慕

   竞争不是非法的,而是许可的、应该倡导的。 竞争合法的证据如:安拉说:"让珍爱这种幸福的人们,彼此竞争吧!"(83:26) 又说:"你们当争取从你们的主发出的赦宥。"(57:21) 人们只有在担心失去某种利益时,才会有竞争行为。 穆圣(愿主福安之)指出:"只有两种人值得羡慕:一种人,安拉赐予他钱财,他将之用于真理的道路;一种人,安拉赐给他知识,他遵之,授之。"(布、穆辑录) 其次,如果这种恩典是人人必备的宗教义务,如信仰、拜功等,那么,为之竞争是必须的。无论谁都应希望自己同他人一样拥有这种恩典。

   如果他没有这种愿望,那就意味着他甘愿犯罪。 如果恩典与善功有关,如施舍等,为之竞争则是可嘉行为。如果恩典属于许可(穆巴哈)范围之事,为之竞争也属许可行为。如果一个人不甘心自己在许可之事上落后于别人也无妨。追求许可之事虽然有悖于淡泊、信赖、悦纳的精神,且有碍于达到极高境界,但也不构成犯罪。

嫉妒的原因

嫉妒有许多原因,其荦荦大者有以下七种:

1、仇恨。这是嫉妒的最大原因。因为,当一个人因某种原因而遭到他人的伤害时,他便对之报以仇恨态度,而仇恨需要发泄、满足,当他无能于发泄或复仇时,他便希望让时光去惩罚他。从此,每当对方遭到灾难时,他便幸灾乐祸,认为这是安拉对他的报应;每当对方获得幸福时,他便心怀不满,因为这不是他所希望的。总之,嫉妒同恼怒、仇恨永远并存。

2、自尊。他不容别人在自己面前表现高傲,他的意图并不在于自高自大,而在于避免对方的高傲。他也许愿意与对方平等相处,但不希望他傲视自己。

3、自大。即从根本上藐视对方、利用对方,当对方获得某种恩典时,他便不堪忍受,他既想与之平等相处,又想凌驾于其之上。 大多数不归信者对穆圣(愿主福安之)的嫉妒便出于自尊和自大。他们曾对穆圣说:"怎么不把这本古兰经降示给两城中任何一城的要人呢?"(43:31)也就是说,如果他是一位要人,我们甘愿谦恭地服从他。  

4、诧异。安拉告诉我们,以前的许多民族,每当他们的使者来劝化他们时,他们总说:"你们只是象我们一样的凡人。"(36:15)"我们怎能信仰象我们一样的两个凡人呢?"(23:47) 他们对与他们一样的凡人获得使者的地位感到诧异而生妒意。

5、害怕丧失追求的目标。当两个人为同一个目标而竞争时,每一个人都对另一个人所获得的进展满怀嫉妒。 同夫姊妹间的嫉妒、同胞兄弟为追求父母的钟爱、钱财而生的嫉妒、一个城市的两个演说家争名夺利的嫉妒,均属此类。

6、酷爱权势。例如一个人想在某个学科中称孤道寡,而当他听到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已经有人在该领域中独占鳌头时,他便感到不快,希望恩典从那人身上消失。 有些学者之间,为了追逐名利,也存在此类倾轧现象。

7、卑劣、吝啬,不希望别人得到安拉的恩典。你会看到一些人,不酷爱权势,也不追求金钱,但是当有人在他面前谈及某个人得到安拉如此如此的恩赐时,他便大为不快;而当提到世事如何纷乱,人们如何失意,生活如何窘迫时,他却非常惬意。仿佛他永远希望人们倒霉,不希望人们享受安拉的恩典;仿佛人们不是在享受安拉的恩典,而是在分享他的财富! 其实,那些获赐安拉恩典的人们与他并无仇恨或瓜葛,他只是由于本性的卑劣而不希望他人得利。 克服这种情绪,十分艰难。因为,如果嫉妒产生于某种明显的原因,那么就有可能消除那些原因,从而消除嫉妒,但是,这种情绪来自本性而非暂时性因素,所以就十分难以消除了。

同伴相嫉、近亲相妒的原因

   须知,嫉妒正存在于具备上述原因的人之间,这些原因在他们身上体现得越集中,他们之间的嫉妒也就越强烈。而这些原因往往存在于有共同追求和目的的人之间。他们之间一旦发生矛盾,愤恨、疏远乃至仇恨随之产生。 因而,远居两地的两个人,在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也不存在互相嫉妒的情况。 当两个寓所相近或在同一市场或学校共事的人,在追求的目标上发生矛盾时,便会产生仇恨,从而会引发嫉妒的种种因素。因此,你会看到学者嫉妒学者而不嫉妒修士;商人嫉妒商人;鞋匠嫉妒鞋匠而不嫉妒布商,除非有其它因素。

   同样,一个人对弟兄和侄子的嫉妒往往要超过对外人的嫉妒;一个女人会嫉妒她的同夫姊妹而很少去嫉妒婆婆和继女…… 原因在于布商和鞋匠之间不存在共同目标上的竞争。 这些嫉妒现象均源自彼此的仇恨,而仇恨源自共同目标上的竞争。同一种目标不容纳两个意见相左、脾性相斥的人,而容纳意见、脾性相容的人,因而就有了嫉妒。而这一切又产生于对今世的贪恋,是今世的狭隘造成了竞争者互相倾轧的局面。我们可以从知识的恩典中看到后世的宽广。

   渴望认识安拉及其德性的人,不会嫉妒其他人拥有同样的认识,因为知识不会使两个求知的人处于狭窄的竞争境地。同一种知识完全可以被千千万万的学者掌握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而,有知识的人会由于涌现出更多有知识者而感到高兴,因为这对他有益无害。此外,有知识的人越多,越能营造交流互益的氛围。因此,宗教学者之间不应存在互相嫉妒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认识安拉,而这又是一个广袤无垠的领域;他们的目的是追求安拉阙前的崇高品级,而安拉跟前的一切又是不可限量的。

    那么,一个人最富远见、最有利的选择,应该是去追求不受竞争限制的恩典和永不消失的幸福。这在今世当中,除了认识安拉及其属性和安拉的造化之妙外,别无其它值得倾心追求的。而后世的幸福,也只有通过这种知识去获得。

祛除嫉妒的良方

   须知,嫉妒是心灵的重症之一,凡心病均须以认识和善功的良药去治疗。 就认识而言,你必须知道,嫉妒对你的今世生活和宗教信仰,有害无益,而对你所嫉妒者的今生和宗教有益无害。如果你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决心不再与自己作对,与敌人为友,那么你一定能摆脱嫉妒。 至于它对你宗教的伤害,则表现在嫉妒是对安拉前定的不满,是对安拉的恩典和公正的厌恶,仿佛你在斥责安拉的这种富有哲理的安排。

   这无疑是对"认一"的背离,是对正信的亵渎。况且这两种罪行已足以毁掉自己的教门。 不仅如此,你似乎还同易卜劣斯和逆徒们一样,对信士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这是心灵的污秽,它足以抹煞善功,就象夜间抹去白天一样。 至于它对你今生的伤害,则表现在你因之而遭受的精神痛苦和忧闷。只要安拉不消除广施于对方的恩典,你就会无限期地经受折磨,每当对方的任何一种灾难被解除时,你便遭受一次痛苦的打击,你就会这样长期自扰下去…… 而这种情况正是你为敌人所希望的,也是敌人为你所希望的。你原希望敌人遭受这种灾难,然而,你却在自己身上实现了它,与此同时,敌人所享受的恩典也绝不会因你的嫉妒而消失。 即使你不归信复生和清算,只要你是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就应该避免嫉妒所招致的无谓的精神折磨。何况你还深知嫉妒在后世中所带来的痛苦惩罚呢!作为一个有理智又有正信的人,是不应该做有百害而无一利并招致安拉惩罚的事情的。

    嫉妒对被嫉妒者无害,这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恩典绝不会因你的嫉妒而消失,安拉前定的任何一种幸福,任何人无力将之挡回,因为安拉跟前的一切都有定数。 嫉妒对被嫉妒者今生和宗教有益,这也显而易见。 在宗教方面,他是你嫉妒行为的受害者。在你以背谈、诋毁伤害对方时,你等于将自己的善功奉送给了他。 在今世中,人们的最大愿望,莫过于自己的敌人永远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翻身,而嫉妒者作茧自缚,将自己投入了这样一种煎熬之中。

   没有一种惩罚比嫉妒更折磨人的了!你的敌人对你希望的正是这样,他们希望自己永远享受幸福,而让你因他们的幸福备受忧伤的煎熬,然而你亲自实现了对方的愿望。 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无疑会成为治疗嫉妒恶疾的良药。 如果人们平心静气地进行一次参悟,认识到嫉妒除毁灭自己,让敌人高兴,且招致安拉的恼怒外,并无任何裨益时,他心中的妒火自然会熄灭。 至于善功的治疗,则指你要控制自己,对于嫉妒所衍生的所有言行采取"反其道而行"的态度。 如果嫉妒指使你诋毁对方,你就强制自己的口舌去赞扬对方。

    如果嫉妒指使你去凌驾于对方之上,你就强制自己向对方表示谦逊。 如果嫉妒指使你中断对对方的周济,你就强制自己加倍地周济...... 这是嫉妒的良药,它虽然十分有益,但也苦涩无比。然而裨益就蕴涵在苦涩之中,不堪忍受良药之苦的人,无法获得病愈的甘美。 具体的治疗方法,则是诸个查找嫉妒的原因。 若主意欲,我们将在其它章节中详细论述治疗这些病因的具体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毁卷

第六篇----- 贬斥今世

 

贬斥世

    贬斥今世的经文很多。许多古兰经文在贬斥今世的同时,号召人们趋于后世、不迷恋今世。安拉说:"迷惑世人的,是令人爱好的事物,如妻子、儿女、金银、宝藏、骏马、牲畜、禾稼等。这些是今世生活的享受;而在安拉那里,却有优美的归宿。"(3:14) 又说:"今世的生活,只是虚幻的享受。"(3:185) 又说:"你们应当知道: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57:20)

    这样的经文在古兰中随处可见。 以下我们仅列举部分圣训依据。 据传,穆圣(愿主福安之)途经一地,看到一只被遗弃的死羊,便说:"你们是否觉得这只羊在主人看来不值一文?"人们说:"正是这样,主人才抛弃它的。"他说:"指掌握我生命的主发誓,今世在安拉看来就象主人看待这只羊一样不值一文。假设今世在安拉跟前有蚊子翅膀般的份量,他是不会给悖信者水喝的。"(伊本·马哲、哈肯、提尔密济、穆斯林辑录) 又说:"今世是信士的监狱,逆徒的乐园。"(穆斯林辑录) 又说:"除与安拉相关的事物外,今世中的一切都是遭诅咒的。"(提尔密济辑录) 又说:"今世甘美而苍翠,安拉让你们治理它,他要看你们工作如何?"(穆斯林辑录) 又说:"竞争富庶,已使你们疏忽。阿丹的子孙常说:'我的钱财!我的钱财!'实际上你的钱财只是你已消化的食物,你已穿破的衣服,你已保全的施舍。"(穆斯林辑录) 又说:"今世,是无家者之家,只有傻瓜才会为它聚敛财富。"(艾哈迈德辑录)

    穆圣派遣艾卜·欧伯德·杰拉赫从巴林带回一些钱财,辅士们听到艾卜·欧伯德归来的消息,便来同使者一道礼晨礼,拜毕穆圣转身时,辅士们都集中到穆圣跟前,穆圣看着他们笑了,问道:"我想你们已经听到艾卜·欧伯德从巴林带来东西的消息,是吗?"人们说:"安拉的使者啊!是的。"穆圣说:"你们尽可高兴,我会满足你们的要求,但是,指主发誓,我并不担心你们贫穷,但担心你们象前人一样,获得大量财富后彼此竞争而遭毁灭。"(布、穆辑录) 又说:"我最担心安拉为你们发掘出大地的尤物。"有人问:"何为大地的尤物?"穆圣说:"今世的浮华。"(布、穆辑录) 艾奈斯说:安拉的使者有一只好骆驼,其行速之快,无以匹敌,后来,一位游牧人的骆驼与它比赛而超过了它,这使穆斯林大众很尴尬。穆圣说:"举凡世事,有浮即有沉,这是安拉的独权。"(布哈里辑录) 又说:"假若你们知道我所知道的,你们定会少笑多哭。"(布、穆辑录)

***

    福戴里(愿主悯之)说:"我时常参悟这节经文的意义:'我确已使大地上的一切事物成为它的装饰品,以便我考验世人,看谁的工作最优美。我必毁灭大地上的一切事物,而使它成为荒凉的。'(18:7━8)假设今世是暂存的黄金,后世是永存的陶瓷,我们应该选择永存的陶瓷,而不应选择暂存的黄金。然而,我们却选择了暂存的陶瓷而抛弃了永存的黄金!" 伊本·麦斯欧德(愿主悦之)说:"人人都是客人,他的钱财是借贷;是客人,就要离去,是借贷,就要偿还。" 一些人来拜访腊碧娅,谈话间他们都贬斥起今世来,她对来访者说:"你们不要再谈论它了,若非它在你们心中有很高的位置,你们是不会如此热衷于谈论它的,因为人们喜欢某物,就会常常提起它。" 哈桑说:"愿主慈悯这样的人们:他们将今世视为寄存物而把它还给了所受信托者,然后轻装上路。"

    伊本·阿巴斯(愿主悦之)说:"安拉将今世分为了三份:一份归信士,一份归伪信士,一份归卡菲尔。信士用它装备自己,伪信士用它装点自己,卡菲尔用它及时行乐。" 一个人对阿里(愿主悦之)说:"穆民的长官啊!请你为我们描述今世。"他说:"在今世这个家园里,有健康就有疾病;有松懈就有后悔;有贫穷就有忧愁;有财富就有考验;其合法的事物要受清算;其非法的事物要受惩罚;其嫌疑的事物要受批评。" 叶哈雅·本·穆阿兹·拉齐说:"智者有三:被今世抛弃前抛弃今世者;入坟前自备坟墓者;见主前取主喜悦者。"

***

    欧麦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愿主悯之)在一次演说中说:"人们啊!你们确为某件事而造,相信它者必愚,否认它者必毁。你们是为"永恒"而造,但你们要从一个家园转移到另一个家园。安拉的众仆啊!即使你们安坐家中,也会被食物噎着,饮料呛着;你们每获得一种引以为豪的幸福,必以丧失另一种幸福为代价。那么,你们就应为永久的归宿而奋斗。"说道这里,他已泣不成声,走下了讲坛……

***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我何以留恋今世呢?在今世中,我就象一个在炎热的日子骑马远行的旅人,在途中看到一棵大树,便停下来,在树下休息片刻,然后离树而去。"(提尔密济、哈肯辑录) 穆圣(愿主福安之)看到一个圣门弟子用灰泥建房,就说:"我看事情比这紧迫得多。"(艾卜·达吾德、提尔密济辑录) 尔撒(愿主福安之)说:"追求今世者,就象狂饮海水者,饮之愈多,渴之愈甚,直至死亡。"

何为受贬斥的今世

    须知,仅知道今世受贬,而不知道所贬为何物?所应远离者为何物?所不应远离者为何物?就不能掌握贬斥今世的真正目的。 今世和后世,意味着人的两种心理状态。其眼前的、临近的称作今世,也就是死亡之前的一切;其将来的、迟缓的称作后世,也就是死亡之后的一切。 凡与个人生前的欲求、享受、目的相关之事,均属于今世范畴。

但并非全部都是受贬斥的,而是分三种:

第一种:在你死后与你相伴、仍对你有益的,即知识和善功。 知识,即认识安拉、认识天使、经典、使者和先知的遗教。 善功,即诚笃拜主。 学者酷爱知识,修士酷爱功干,但我们贬斥今世时,并不将这些视为今世的内容,而说它们与后世有关。穆圣说:"在今世中我喜欢三件事:妻子、香料,使我心旷神怡的礼拜。"(奈萨依、哈肯辑录)可见先知将礼拜算作今世的享受之一。在本章中,我们所论述的只是"受贬斥的今世",所以说这些不属今世的范畴。

第二种:与前者相反,凡属个人眼前利益及在后世毫无裨益之事。如犯罪取乐、过分享受许可之物--大量金银财富、骏马等, 人所追求的这类事物即属"受贬斥的今世"。

第三种: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事物--既属眼前利益,又有助于后世之事。如每日的口粮、一件粗布衣等生存、工作、学习必需之物。这些同第一种一样并不纯属今世之物,因为它们只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只要人以"借助"的目的利用它们,就不能与纯粹的今世享受等同,更不能被视为贪求今世。 如果人使用它们的动机,是追求眼前的个人享受,而非借助它们敬畏安拉,那么,就属于第二种──受贬斥的今世。

   最低限度的口粮、衣物、住房等,如果人利用它们干后世的工作,那么就不能将之视为追求今世的人,因为他已将今世作为后世的播种之地。而如果他利用它们满足一己之欲求,那么,他就是贪婪今世之人。

   尽管如此,贪婪今世也有两种: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使人面临后世惩罚的,称其为非法。

2、阻碍人达臻极高境界,并使之面临清算的,称之为合法。 由此可知,凡不属于安拉的事物,均属今世范畴;凡属安拉的事物,则不属今世范畴。

  你也许会说,何为属于安拉的事物呢? 让我告诉你,事物分三类:

1、不可能属于安拉的事物。即罪恶、违禁之事、享受许可之物。这些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均属"受贬斥的今世"范畴。

2、形似属于安拉,但有可能用于非安拉之事。即思想、记念、克制欲望。人在从事这三件事时,如果他的动机是为安拉和后世,那么就属于安拉而不属于今世,如果其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在知识领域出人头地,炫耀于人,或者他克制欲望的目的在于保护钱财或维护健康,那么,这实际上属于今世范畴,尽管从表面上看属于安拉。

3、从形式上看属于个人欲求范围,但有可能属于安拉的事物,如吃喝、结婚等。如果其目的在于维持个人欲求,那么就属于今世;而如果目的是借以敬畏安拉,那么它实际属于安拉,尽管具备今世的形式。 也就是说,与后世无涉的一己之欲求,即属今世。古兰将其称作私欲,安拉说:"至于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审问,并戒除私欲的人,乐园必为他的归宿。"(79:40─41)

    安拉在古兰中将私欲总结为五种: "你们应当知道,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57:20) 如前所述,凡属安拉的事物不属于今世,最低限度的口粮、住所等,如果用以追求安拉的喜悦,它们就属于安拉;过分追求它们,则是一种享乐的表现,因而不属于安拉。

今世的本质

    须知,今世就是人所追求、维护的具体事物。有人认为今世是这三种内容之一,其实并非如此。 具体的事物,指大地及它之上的一切。安拉说:"我确已使大地上的一切事物成为它的装饰品,以便我考验世人,看谁的工作最优秀。"(18:7) 大地是人类的暂居之处,大地上的衣物、饮食、婚姻等均为生存之必需。

    大地之物分三种:矿物,植物,动物。 矿物,人类用它制作器皿、工具,如铜、铅;制造钱币,如金银;还有其它用途。 植物,供人类食用和医疗。 动物,分为人和兽。 兽,可以食用其肉,也可以运载货物,也可作为装饰。 人,其身体可以役使,其心灵可以输入对某些人的尊崇,由此而产生地位的不同,因为地位的实际意义,就是"拥有人心"。 这就是称作今世的具体事物,古兰将之概括为: "迷惑世人的,是令人爱好的事物,如妻子、儿女。"这是指人。 "金银、宝藏。"这是指珠宝矿藏等。 "骏马、牲畜。"这是指各种牲畜动物。 "禾稼。"指植物,庄稼。 这些就是今世的"具体事物"。

人类与今世的关系

    人类因享受今世而高兴,为建设今世而忙碌。这表明人类与今世有两层关系: 第一层关系:与心灵的关系。即对今世的热爱、重视,以至心灵就象奴隶或坠入爱河者。心灵的尘世属性,如自满、欺诈、嫉妒、沽名钓誉、好褒恶贬、争强好胜等,均属这种关系范畴。这是内在的今世。至于外在的今世,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具体事物"。 第二层关系:与身体的关系。即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而投入到上述具体事物的建设当中。也就是人类所从事的各种行业。

    正是这两种关系--心灵酷爱今世和身体建设今世的关系,人类往往会忘记自身的真正利益──最终的归宿。 如果人认识了自我,认识了自己的养主,也认识了今世存在的哲理和目的,那么,他就会知道,我们称之为今世的那些具体事物之所以被造,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存在,因为身体的存在有赖于衣食住行。 假使他们认识到需要这些事物的原因并按需索求,他们就不会沉湎于今世。 他们之所以沉湎于今世,正是由于对今世存在的哲理和目的的无知!

人类为何沉湎于今世

    我们将在下文中详述今世的种种事务及人类对它们产生需要的过程,还将论及人类在追求它们的过程中是如何迷失方向的。 人类忙碌不暇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三样东西:食物、衣服、住房。食物,以解决保养身体、保障生存之需;衣服,以解决避热御寒之需;住房,以达避热御寒、保护家人、储藏财物之目的。

    由于安拉没有将食物、住房、衣服创造为成品,所以人们不得不通过农业、牧业、猎狩业、纺织业、建筑业五种根本性行业去创造自己生活的条件。 其次,有些行业如纺织业、建筑业、猎狩业又需要配备相关的器具,器具要么取材于植物,即木材,要么取材于金属,如铁、铅等,要么取材于兽皮等。从而又衍生出另外三种行业:木匠业、铁匠业、缝纫业。

***

   此外,人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不能独自生活,而是需要与同族人共处,其原由有二:

第一,他需要子嗣,以保持人种的繁衍。而这又必须通过男女的共同生活才得以实现。

第二,通过互助获取生活资料,以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子女的培养。

     但是,人仅仅与家人子女一起生活还远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必须从事各自擅长的行业并互相协助,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出于这种需要,城市、国家就产生了。 而处在同一个家庭或同一个国家中的人,只要长期共同生活,就会产生矛盾,如妻子与丈夫的矛盾、子女与父母的矛盾等。这还仅仅是小范围的矛盾。 一个国度或一个城市中的人,为共同的需要彼此交往也会发生冲突,这时,其它一些行业应运而生:测量业,以精确测量土地而达公平分配的目的;兵役制以武力保护国家,防预贼盗;政权,以解决各种纷争;法学,以了解人类用以规范行为的法律。

    这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事宜,必须由具备知识、辨别力和正直品质的特定人员来完成。而这些人由于社会的需要全身心投入这一行业时,他们就不能从事其它行业以谋生计,这就需要人们保障他们的生活来源,从此就有了税务。 由于税务的存在,也产生了其它一些辅助性行业。因为这一行业需要专人向农民、业主公平收取税务并保管税金,这样以来就有了税务人员和保管人员。 而如果让一些乌合之众自由去从事这些工作,必然会出现混乱局面,这就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来负责各种工作的人事安排。 总之,根据行业,人分以下三种: 1、农民,牧民,手工业者。 2、武装保卫国家的兵士。 3、往复于前两者之间者,如工人、税收员等。

***

    你已看到,事情最初从人们需要食物、住房、衣服发韧,以至发展到了后来的复杂境况。 尘世的事情就是这样,每开启一门,必开启与之相关的其它诸门,以至无限度地发展。甚象一个无底洞,人一旦落入其中,就要越陷越深。

***

    这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行业,而这一切又必须借助资金和工具方能完成。 农民须将自己的产品交给他人,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农民用食物同木匠交换农具时,木匠也许在这个时候并不需要食物,农民便无法达到目的。于是便有必要将各种产品集中于一处,让人们各选所需。这样以来,就有了市场。同时也出现了专事运载货物的人,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赚钱谋生。 但是他们夜以继日长途跋涉挣来的钱却有时会被强盗、暴君侵吞。 而安拉尚在人们疏忽、无知的时候为他们和他们的社会指定了赖以遵循的法律制度。今世中的事物几乎都是在人们"疏忽大意"时形成体系的。假设人们个个都精明睿智,高瞻远瞩,他们势必会倍感厌倦而放弃生活。 由于贸易的发展,人们开始需要钱币,于是就有了钱币铸刻业…… 各种行业就这样不断衍生着。

***

偷盗和乞讨

    从事上述种种行业并非易事,而须经历一定的培训。然而有些人自小被忽视而没有受到必要的教育,因而不能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他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采取了"依赖别人的劳动生存"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盗贼和乞丐。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以抵御这两种人的干扰。

    而那些盗贼们,有时成群结伙,明火执仗;有时黑布蒙面,潜伏偷袭…… 至于乞丐,当他们伸手讨要他人的劳动成果时,人们总会对他们说:你们为何游手好闲而不象别人一样自食其力呢?这样他们有时什么也得不到。

    这就促使他们采用其它手段以便将别人的钱弄到自己手里,于是他们或假装无劳动能力;或装聋作哑,装疯卖傻;或作半身不遂状…… 另有一些人,则用滑稽可笑的言谈和动作哗众取宠,以得到少量的施舍,如鹦鹉学舌者、插科打诨者、变戏法者等。 还有一些厚颜无耻之辈在街市上打鼓吹哨、兜售咒文、占卜算卦,以谋生计。 与这些人性质相同的是那些站在讲坛上劝化众人以笼络人心谋取钱财者, 他们的"乞讨"手段多逾千种。 这些人为了谋求生计,真可谓绞尽了脑汁。

迷失方向者

    人类由于需要吃穿而纷纷投入到这种种行业之中,然而他们在谋生的过程中竟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初衷,迷失了方向。他们原本羸弱的理智,经纷繁世事的重压后,竟对生活的实质产生出许多怪诞的臆想。 他们中昏溃无知者说,人活着也就是为了获得食物,吃饱了就可以继续劳动,劳动就可以继续获得食物……这说明他们既未获得今世享受,又不识宗教信仰为何物。

    也有人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劳动来折磨自己,而是为了充分享受今生,满足性欲和口腹之欲。他们的吃饮无异于牲畜。 也有人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拥有大量钱财,于是他们就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地聚敛起财富来,他们只事聚敛,不事享受,到死时他们对自己仍然十分吝啬。他们终生劳累聚敛的财富,竟让后人轻易享受了。 一些人以为,幸福是拥有好名声、博得众人的赞赏。他们不辞劳苦地追求这一目标,他们甚至不让自己吃得太好,用节俭出来的钱购置漂亮的服装、昂贵的坐骑,雕饰家门……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

    还有一些人以为,幸福就是获得地位和尊荣。他们所注重的是如何让人们向他们表示谦卑,根本无暇考虑后世的问题。 当然,还有其它许多持形形色色观点的人,可惜他们都已迷失方向。 人类对食物、衣服、住房的需要,致使他们陷入了这种迷惘,他们忘记了这些事物存在的目的及需要的限度。最初的原因导致了后来的种种结果而那又使他们陷入更多、更大的困境而未再能获得升华。

    人只有认识到谋生的目的,在于保护身体不至受害,才会适可而止,不至于迷失在谋生的过程中。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尽量让自己的身心从杂务中解脱出来,以便去考虑后世的问题。

成功之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意识到沉湎于今世的害处,因而开始鄙弃醉心俗世享受的做法,但恶魔没有放过他们,而是在鄙弃今世的方式上仍使他们迷失了正道。 还有些人认为,人欲获得幸福,必须根除欲望和怒气,于是便以近乎自我折磨的方式进行苦修,以至他们中有些人因修炼过度而失去理智、发疯、身患重疾,甚至死亡。 也有人由于无法根除某些属性,遂认定教门责成之事,均属不可能实现之事,这又使之濒临叛教的边缘。

     有些人认为,人之所以备尝艰辛,都是为了安拉,而安拉是无求于众仆崇拜的,人类的违抗丝毫无损于安拉,人类的崇拜也丝毫不增加安拉的荣耀。于是他们就放纵欲望,走虚无之道,将教法教规搁置一旁,还妄言什么这正是纯粹的"认主独一",因为安拉是无求于众仆崇拜的! 另有一些人认为,拜主的意义在于修身,以达认识安拉的境界,认识既得,目的就已达到,人既已达到目的,就不再需要途径和方法。于是他们轻易放弃了拜主的功修,还妄言什么他们已到达最高境界,不再需要用"责成"的形式来强制自己,强制只是针对普通人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旁门左道,毋庸一一列举。 人类中的得救者,只是那些坚持穆圣和圣门弟子的道路--既不完全抛弃今世,也不完全根除欲望的人。对于今世,他们仅将之看做谋求后世川资之地;对于欲望,他们只消减其违背教门和理智的部分,既不全面顺从,又不彻底抛弃,而是走中正之道。对今世中的任何事物,既不盲目抛弃,又不一味追求,而是先去认识它们被造的目的,然后适当利用它们。 他们对食物的需求仅以能支撑身体拜主为限,衣服和住房只要能达到防寒避暑防盗的目的便可。

    当人的心灵摆脱了身体的奴役时,才能全身心地趋于安拉,才会记主不怠,还可以将欲望长期控制在畏主守法的范围之内。 得救之道,就是圣门弟子的道路。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得救者只有一伙人。"人们问:"安拉的使者啊!他们是谁?"穆圣说:"坚持圣道,维护集体的人。"有人问:"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呢?"穆圣说:"坚持我和我的弟子们的道路的人。"(提尔密济辑录) 他们坚持的是中和之道,他们并没有"为今世而今世",而是为教门而利用今世;他们没有全面抛弃今世或走向过分或怠慢的极端,而是始终保持中正不偏。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毁卷

第七篇-- 贬斥悭吝、贪财


引言

      人类在今世所面临的种种考验中,钱财的考验是最为严峻的一种,因为人人都需要用钱财维持生计,而一旦有了钱财,便无法避免其负面影响。无钱财就意味着贫穷,贫穷有时会使人背离正信。而拥有钱财,往往会导致人狂妄自大,以至落得亏折的结局。总之,钱财利害参半,除精通教门,富有远见的智者外,一般人实难辨别其善恶。 因此,有必要专章论述这一问题。我们已在《贬斥今世》章中概述了今世的种种负面影响,自然包括钱财及种种眼前利益。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专门论述钱财的问题,因为它一方面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人正是在贫富两种状态下受到考验的。

贬斥贪财

       安拉说:"归信的人们啊!你们的财产和子女,不要使你们忽略了记念安拉。谁那样做,谁是亏折的。"(63:9) 又说:"你们的财产和子嗣,只是一种考验,安拉那里有重大的报酬。"(64:15)也即放弃安拉御前的重大报酬而选择财产和子嗣,是一种严重的亏折。 又说:"凡欲享受今世生活及其浮华的人,在今世我要使他们享受自己行为的完全的报酬,在今世他们不受亏待。"(11:15) 又说:"人确是悖逆的,因为他自诩为无求者。"(96:6━7) 又说:"竞赛富庶,已使你们疏忽。"(102:1) 面对这种种考验和亏折,我们无法无力,只求伟大崇高的安拉襄助。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指卡尔白的主发誓,钱财越多者,亏折越多,除非干了如许如许工作的人。"(布、穆辑录) 又说:"阿丹的子孙常说:'我的钱财,我的钱财。'其实,你除了吃过的,穿过的,施舍过的外,还有什么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呢?"(穆斯林辑录) 又说:"阿丹子孙钟爱之物分三种:一种伴随他直到死亡,一种伴随他到墓地,一种伴随他到清算场。伴随他到死亡的,是他的钱财;伴随他到墓地的,是他的家人;伴随他到清算场的,是他的功干。"(艾哈迈德、托伯拉尼辑录)

    叶哈雅·本·穆阿兹说:"人在死亡时因钱财而面临的两种遭遇,是前人和后人闻所未闻的。"有人问:"这是两种怎样的遭遇?"他说:"他的钱财将全部被剥夺,并且将统统被审核。"

钱财之利弊

       须知,安拉在古兰经中多次将财产称作"福利"。 安拉说:"如果临死的人遗留下福利,那么就应当为双亲和至亲秉公遗嘱。"(2:180) 又说:"你的主要他俩成年后,取出他俩的财宝,这是你的主的恩惠。"(18:82) 又说:"并且以财产和子嗣援助你们,为你们创造园圃和河流。"(71:12)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只有廉洁的人拥有的洁净的财富时,那才算好!"(艾哈迈德、托伯拉尼辑录) 凡经训中提到的施舍和朝觐的回赐,均为对钱财的颂扬,因为这两件工作须借助钱财去完成。

    如果我们想要认识钱财既受褒扬又受贬斥的原因,就必须认识钱财的功用与目的,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它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从而也能认识到它被称颂或贬斥的原因。 其实,钱财本身无所谓绝对有利或绝对有害,它只是一种导致利害的原因。当一种事物具备这种特性时,往往时受褒扬,时被贬斥。 凡具备敏锐识别力和洞察力的人,都知道钱财利弊参半而不会盲目贬斥,弃之不用。关于这一点,我们已在有关感恩的篇章中阐释恩典及其等级时作了说明。

    钱财的利弊 如前所述,钱财既有许多利益,又有诸多弊端,只有对之有清楚认识的人方能享受其利,避免其害。 至于利益,则既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今世的利益人人皆知,故毋庸赘述。宗教方面的利益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用于自身,如借助钱财朝觐,参加吉哈德等,因为此类工作非借助钱财不能完成;或用在为完成功课创造条件的事宜,如购置食物、衣服、住房及生活必须物等。因为借以完成拜主工作的事务,同属拜主范畴。

第二种:用于他人,共有四种情况: 1、施舍。其回赐之大,人共皆知,它能消释安拉的恼怒。 2、仗义。即款待富人、馈赠、助人为乐等,这与施舍有别,不以贫困为条件,亦能获得重大回赐。 3、保护声誉。即使用钱财避免文人的诽谤和武夫的侵害,这尽管属于眼前的利益,但它也不乏宗教价值,因为它能阻止人犯背谈之罪。 4、雇用。人需要干的工作繁多无比,假设事必躬亲,就会消耗许多时间而不能从事后世的工作,雇用人做一些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自助方式。

第三种:虽不用于某个特定的人,但能实现公共利益,如修建清真寺、修桥补路、开办收容所、医院等公共福利设施。这些善举即使人死后也能永远享受其回赐,这是钱财对宗教带来的利益。它至少能使人摆脱贫困和乞讨的厄难。

***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1: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钱财的弊端,则也表现在宗教和世俗两个方面。宗教方面有以下三种:

其一,为犯罪提供条件。罪恶有不同种类,"无能"也许会使犯罪变为不可能。无财就能自保,"能力"可能会使犯罪的动机萌发,顺境的考验往往比逆境的考验更加严峻。

其二,会使人沉湎于对"许可之物"(穆巴哈)的享受。这还仅仅是第一步,他可能在这种享受中越陷越深,以至在不能用合法手段满足自己欲求时,会以欺骗、谄媚等非法手段去达到目的。

其三,潜心看护钱财而忘记安拉。这是人人易犯的错误。凡使人忙碌而忘记安拉之事,均为亏折的因素。 至于世俗方面的弊端,则也很多,如为避免他人的嫉妒而经受的恐惧、忧愁,以及为赚钱、守护钱而经受的种种磨难等。

贬斥贪婪,褒扬知足

     穷困者应贫而不贪,即不垂涎他人的财富,也不用卑鄙手段赚取钱财。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满足于最低生活限度。然而,贪婪、不知足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假若阿丹的子孙拥有充盈两座山谷的黄金,他必希望拥有第三座山谷的黄金。除泥土外,人类的欲壑无从填满,安拉要恕饶忏悔的人。"(布、穆辑录) 又说:"阿丹的子孙日趋衰老,但有两种东西却日益旺盛:妄想和贪财之心。"(布、穆辑录)

    由于这种本性易使人类迷误,甚至毁灭,故穆圣(愿主福安之)颂扬了知足之心,说:"信奉伊斯兰,生活俭朴且知足者,才是幸福之人。"(提尔密济、奈萨依、穆斯林辑录) 又说:"财多不算富,知足才是富。"(布、穆辑录) 欧麦尔(愿主悦之)说:"贪婪是贫穷,知足是富有;不垂涎他人财富,就会无求于人。"

克服贪婪,须从五个方面去努力:

1、节减生活开支。谁想获得知足的荣耀,他就必须让自己满足于最低生活水平。一个极端浪费,一掷千金的人是无法达到知足境界的,因为生活俭朴是知足的基础。伊本.阿巴斯说,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正确的方法、合理的途径、勤俭节约是圣品的二十五分之一。"(艾卜·达吾德、提尔密济辑录)

2、如果一个人目前的条件足以维持生活,他就不应为将来的生计过于担心。只要他坚信必能得到安拉为他注定的给养,他就能保持随遇而安的心态。人不贪婪,也能得到安拉为他注定的份额;人再贪婪,也得不到没有为他注定的给养。安拉说:"大地上的动物,没有一个不是由安拉担负其给养的。"(11:6) 人只有坚信安拉为仆人安排给养的合理性,并对之追求适度,方能摆脱贪婪。

3、认识知足的贵重和贪婪的卑贱。当一个人拥有这种认识时,他就会向往知足,而知足所需要的只是克制欲望,除此之外并无其它困难。忍受这种痛苦的过程,除安拉外,他人一概不知,比这更重要的是,他还能获得后世的回赐。 因此,有人说:"你不求某人,就可以成为他的匹敌;你有求某人,就会成为他的俘虏;你款待某人,就可成为他的主人。"

4、首先参悟逆徒和那些无宗教信仰者如牲畜般沉湎于享受的情形,再看看众先知和正统哈立法、圣门弟子、再传弟子朴素的生活之道,然后让自己作出理智的选择,此时他定会欣然选择俭朴但充实的生活方式。

5、参悟聚敛财富导致的危害,要求自己在物质生活方面看不如自己的人,而不看高于自己的人。艾卜·赞尔说:"我的密友穆圣(愿主福安之)曾嘱咐我看不如我的人,不看超过我的人。"(艾哈迈德、伊本·罕班辑录)这当然是指今世的物质享受而言。 艾卜·胡莱勒说,穆圣说:"当你们中任何人看到某个人在财富和体格方面优于自己时,他就应看看享受的恩典少于自己的人。"(布、穆辑录)

慷慨的优越

    当一个人无财时,他应知足而不贪婪;当他有财时,他应慷慨而多行善事,戒绝吝啬。慷慨是众先知的德行,是后世得救的原因之一。 艾奈斯说:"在与伊斯兰有关的事情上,穆圣总是有求必应。一次,一个人向穆圣要东西,他就将整整两个山谷的羊送给那人。那个人回家后,对族人们说:'众人啊!信奉伊斯兰吧!穆罕默德乐善好施,从不害怕贫困。'"(穆斯林辑录)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凡是善功,都是施济。"(布、穆辑录) 伊本·赛玛克①说:"我对一些人感到奇怪,他们用金钱收买奴隶,而不用善功笼络自由人。" 据穆罕默德·本·蒙克迪尔传,阿依舍的侍从温姆·东莱说:"穆阿维耶派人给阿依舍送来两袋钱,共十八万银币。阿依舍用盘子将它分舍给人们。晚上,她开斋时,仆人给她拿来了馒头和橄榄油。我对她说:'难道你不能在分 ① 伊本.散玛克:本名为穆罕默德.本.索比赫,虔士,精于辞令。于伊历183年归真。 舍钱时给我们留下一块钱买些肉用来开斋吗?'阿依舍说:'如果你早提醒我,我会留下的。'" 据传,阿卜杜拉·本·阿米尔·本·库莱兹离开清真寺回家时,一位赛基福族青年走到他身旁,阿卜杜拉问道:"小伙子,你有事要找我吗?"那青年说:"求主赐你廉洁、成功,我看见你只身一人就过来陪你,求主护佑你不要遇到任何不测。"阿卜杜拉握住青年的手,一道回家。到家后他给那青年一千块金币说:"拿着,孩子,你家人把你教育得真好。"

   又传,哈桑、候赛因和阿卜杜拉·本·贾法尔一同前往麦加朝觐,路上他们不慎丢失了行李,他们又饥又渴,后来遇见一位住在帐蓬里的老妇人,他们就问:"有可以喝的东西吗?"老妇人说:"有。"他们就下了骆驼。当时老妇人只有一只小羊,她说:"你们就挤羊奶喝吧。"他们喝完后又问:"有吃的东西吗?"她说:"除这只羊外,没有其它东西,你们就宰了它吧,让我给你们做吃的。"他们吃完后临走时对老妇人说:"我们是古莱氏人,我们要去麦加,如果我们能平安回家,你就来找我们,我们一定会好好待你。"老妇人的丈夫回家时,对她的做法很不满。后来老妇人和丈夫因生计所迫来到麦地那。她在麦地那街巷行走时,哈桑·本·阿里认出了她,而她并没有认出哈桑。哈桑问她:"你认识我吗?我曾在某月某日在你家做过客。"老妇人说:"我愿以我的父母为你赎身,你真是那人吗?"哈桑说:"是的。"哈桑就吩咐手下人买了一千只羊,还拿了一千块金币送给她,然后又派人带她来到候赛因家。候赛因也给了老妇人同样数目的羊和钱,然后又带她来到阿卜杜拉·本·贾法尔的家。阿卜杜拉问:"哈桑和候赛因共给了你多少羊和钱?"她说:"二千只羊和二千块金币。"阿卜杜拉给了她同样数目的馈赠,并说:"如果你先来我这里,我定会让他俩吃不消的。"老妇人带着四千只羊和四千块金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又传,阿卜杜拉·本·阿米尔·本·库莱兹①用九万银币从哈里德·本·欧格伯手中买下了他在街市的家园。阿卜杜拉在晚上听到哈里德家人的哭声,便问:"他们为何哭泣?"人们说:"他们因家园被卖而哭。"他就对仆人说:"你去告诉他们,家园和钱全归他们了。" ①阿卜杜拉.本.阿米尔:阿卜都.迈纳夫族人氏,其父在光复麦加时信奉伊斯兰,他本人出生于穆圣时代,是哈里法奥斯曼舅舅之子,穆圣去世那年他尚不满60岁。他以慷慨大方、骁勇善战著称.继艾卜.穆萨之后,哈里法奥斯曼任命他为巴士拉总督。他率兵攻克了瑚罗珊、波斯周边地区、萨吉斯坦及库尔曼所属地区,战争胜利后,他为感谢主恩,从瑚罗珊受戒前往麦加朝觐,伊历57年在麦地那归真。他的慷慨好施被后人传为佳话。

    又传,盖斯·本·赛尔德得了病,他见自己的弟兄们迟迟不来看望他,便觉得很纳闷。有人告诉他,那是因为他们都借了他的钱而不好意思来见他。他说:"该死的钱财!它竟然阻止人探望自己的弟兄!"然后他命人告诉大家:从此以后,任何人不再欠盖斯·本·赛尔德的钱了。那天晚上来看望他的人非常多,以至踩断了他的楼梯。 又传,伊玛目·沙菲尔(愿主悯之)病危时吩咐家人,让某某人为他洗尸,他去世时,那人闻讯赶来,说:"你们把他的记事本给我拿来。"他打开本子时,竟发现沙菲尔负有七万银币的债务,他就替沙菲尔偿还了这笔钱,然后说:"我就是这样为他洗尸的。"

贬斥吝啬

     安拉说:"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才是成功的。"(59:9) 又说:"吝惜安拉所赐的恩惠的人,绝不要认为他们的吝惜对他们是有益的,其实,那对于他们是有害的;复生日,他们所吝惜的,要象一个项圈一样套在他们的颈项上。"(3:180) 又说:"他们中有自己吝啬,并教人吝啬,且隐讳安拉所赐他们的恩典的人,我已为这些不归信者预备了凌辱的刑罚。"(4:37)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你们当戒绝吝啬,它确已毁灭了你们以前的人,他们曾因吝啬互相残杀,违反禁戒。"(穆斯林辑录) 又说:"主啊!求你不要使我成为吝啬、胆怯之人,也不要将我还原到最卑贱的年龄阶段。"(布哈里辑录)

    又说:"人最恶劣的德行,莫过于失之若惊的吝啬和丧魂失魄的怯懦。"(艾卜·达吾德辑录) 朱白尔·本·穆托尔目说:"在我们同先知从候乃尼返回的路上,一些游牧人缠住穆圣要东西,以至把他逼到树林里抢走了他的大衣,穆圣站住说:'你们把大衣还给我!指掌握我生命的主发誓,假若我有像这些树枝一样多的财富,我定会把它分舍给你们,我绝不是吝啬、说谎或胆怯之人!'"(布哈里辑录) 阿卜杜拉·本·阿慕尔说:"歇黑赫'(一种吝啬者)比'柏黑勒'(另一种吝啬者)更为恶劣,因为前者不但舍不得花自己手中的钱财,还希望别人也不要花他们的钱而将之给予他,后者则是舍不得花自己钱财的人。" 阿里(愿主悦之)说:"指主发誓,真正的慷慨者决不会是患得患失之人。"

舍己利人的优越

     须知,慷慨和吝啬各有不同等级,慷慨的最高等级便是舍己利人,即尽管自己需要钱财,但也乐于用之帮助他人。一般意义上的慷慨,是将自己不需要的钱财给予需要者和非需要者。舍弃一己之需而帮助他人,无疑更加可贵。

    正如慷慨会使人舍己之需帮助他人一样,吝啬会使人在自己需要的情况下仍苛刻地对待自己。多少吝啬鬼守财如命,连自己生病都舍不得花钱治疗,或自己渴求某物,但因吝啬而不去满足自己的愿望。假使遇上免费之物,他定会奋不顾身……

    同样是人,一种人对自己也悭吝不舍,而另一种人即使自己需要却也舍己利人,两者的区别何其大乎!这说明,所有美德均属天赐,安拉将它置于他所意欲者的心灵。在慷慨方面,没有比舍己助人更高的境界了。安拉颂扬圣门弟子说:"他们虽有急需,也愿把自己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59:9)

    这节经文下降的背景是,穆圣家中来了一位客人,但家中无任何东西可以待客,正在这时,一位辅士将客人请去。那位辅士吩咐他的妻子在给客人备好食物后吹灭灯盏,他伸手作吃饭状,其实他并没有吃,直至客人吃完饭。第二天早上,穆圣对他说:"安拉确已赞叹你们昨晚招待客人的慷慨行为。"针对这件事,安拉降示了这节经文。 慷慨是安拉的德性之一,舍己利人是慷慨的最高境界。安拉将穆圣的品德称之为"伟大的德行",安拉说:"你确实具备伟大的德行。"(68:4)

    据传,阿卜杜拉·本·贾发尔.·本·艾卜塔里布在去自家农场的路上,下塌于 一处椰树园。当时他看到园里有一个黑奴在劳动。那黑奴歇工准备吃饭时,见一条狗进入庄园来到他附近,他便把一块饼扔给了狗,狗马上吃了。他又扔去第二块、第三块,都被狗吃了。阿卜杜拉过去问他:"孩子,你每天的口粮有多少?"黑奴说:"就这些。""你让狗吃了你的饭,你自己怎么办呢?"阿卜杜拉问道。黑奴说:"这条狗不是这个地方的,它饿着肚子从老远来到这里,我不想自己吃饱而让它饿着。""那你今天的食物怎么办?"阿卜杜拉问。黑奴说:"我就挨一天的饿。"阿卜杜拉说:"这是何等的慷慨啊!这个黑奴比我慷慨得多。"他就买下了整个庄园,包括那位黑奴和里边的所有东西。然后释放了黑奴,并将一部分庄园赏赐给了他。

慷慨和吝啬的界限及其实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3: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