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启明星

[推荐]先贤的陵墓、拱北、麻扎、碑铭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卜哈提亚尔巴巴坟       中国伊斯兰教古墓。相传卜哈提亚尔是一位阿拉伯名医,南宋时携二高徒来华,居留杭州。他们用西域医术为回、汉百姓治病,颇有名声,受到百姓爱戴,归真后葬于江苏省杭州市古城边。民国时期拆城墙发现该墓,一穴三坟,一大二小,均为青石砌造。遂迁葬于南山路清波门北面转角处,后人敬其高洁,尊称“筛海坟”,“巴巴坟”,并筑墓园一座。白云居土《游杭快览》云:“外围以铁栏,石棺堆立,花纹极细,古意盎然”。墓园是半圆形,占地145平方米,青石铺地,前有剑形铁栅门,背有雕花砧样,园内种植松柏及花草。古墓3冢,均用整块太湖石和大青石凿刻组装而成,上有万团花、玫瑰花、云牙花,祥云万朵,雕刻极为精细。陇右马福祥曾捐金修建该墓,并勒石题词。碑文云:“杭州拆城时,出古墓三冢。据阿拉伯文碑,为天方先贤哲卜哈提亚氏及从者之墓。当道拨清波门外隙地付邑绅改葬。丁卯夏余游西湖,为捐金以落其成。九月偕内子书诚重来敬题三绝,付金敬秋刊之石,以志敬仰。陇右马福祥拜记。”丁卯夏,当即民国十六年(1927)。所题三绝,题名“天方先哲卜哈提氏墓”,曰:“临安处古繁华地,南渡君臣一瞬间,七百年来五气歇,独留荒冢对青山。穆教千年万化宗,宣扬经典肆东封,清波门外西湖路,却胜骊山几万重。天方先哲留三冢,其产出自中亚西,阿拉伯文传姓字,不烦冥漠为君题”。“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墓被拆毁,马福祥碑及其所言阿拉伯文碑均不复见。尚存奠基石2方,一方为“清真先贤卜哈提亚尔墓”,一方为“回教清真凤凰寺”,字迹清晰可见。为缅怀先贤,抢救古迹,杭州市伊斯兰教协会进行了修复工作。                       (丁云山)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州回回坟  中国古代穆斯林墓园。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清波门与涌金门外。据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卷》云:“回回之俗,凡死者……瘗葬于聚景园,园亦回回主之”。另据《乾道临安志》载5聚景园,又名西园,是宋孝宗时(11631189)的皇家苑囿。宋宁宗时(11951224)已荒芜不修,遂成为当时侨居或久居杭州的穆斯林的公共墓地。元明两代称为“回回坟”,清代称为“番回冢墓”。由于元末明初(12971320前后)回族穆斯林著名诗人丁鹤年及其亲长瘗葬于此,当地人亦称“丁氏陇”。1911年辛亥革命后,地方政府正式命名为“南园回教公墓”。墓地辽阔,面积共百余亩,千百年来埋葬着中外的亡故穆斯林。自1924年杭州市政府修筑环湖公路时起,到1953年杭州市人民政府为建设西湖风景区另拨山地125亩作为回民公共墓地时止,先后发掘地下古墓碑70余方,多数镌刻阿拉伯文、波斯文。就已译明碑文来看,所葬亡者多为来自波斯伊斯法罕及阿拉伯地区的王子、长老、学者和富商。他们多亡于伊斯兰教历707752年间,时值中国元代。其中知名者除丁鹤年外,尚有卜合提亚氏及其二位从者,当地穆斯林称为“三巴巴坟”。据传墓地一侧曾建有清真寺1座,今已不存。1927年,由回族穆斯林将领马福祥捐银重修,并题七言绝句诗3首,勒石为碑。在杭州回回坟发掘出的古代墓碑,除已散失者外,余均存于凤凰寺内。杭州回民墓地还有莲花峰、桃园岭、金沙港、洪春桥、小方井、双吊坟及今植物园等多处。         (赛生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哈丁墓  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俗称“回回堂”,亦名“巴巴窑”。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解放桥南堍、运河东岸回回堂内。建于南宋末年,清末重修。大门门额题“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据传,普哈丁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来扬州传教,德祜元年(1275)720日病逝于由天津南下的舟中。遵其嘱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内部建筑分寺院、墓域两部分,寺院包括礼拜堂和水房。墓域葬有普哈丁、法纳两墓亭及其他多人坟墓,墓碑上刻文:“宋德祜元年西域至圣一十六世后裔大先贤补哈丁;宋景炎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明成化元年西域大贤马哈谟德,明成化五年西域先贤展马陆丁,明弘治十一年先贤法纳。”另有明代穆斯林的墓塔与坟墓。普哈丁墓为阿拉伯式建筑,其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4平方米,亭高35米。内部为圆拱顶,外部为四角攒顶式筒瓦顶。四面砖墙每面各有一拱门,墓在墓亭中央,上有五级矩形青石墓顶,四周刻有《古兰经》铭文。墓院入口通道内,立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普哈丁传记的石碑《先贤历史记略碑》。在墓域中,有一堵大封顶式的矮墙上镶嵌有四通元代阿拉伯人的墓碑。系1927年拆除扬州南门外挡马楼时掘出,后移至此处。    (杨克礼)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州谢赫墓  中国元代居华波斯穆斯林先贤的坟墓。位于福州市西北郊井边亭村清真公墓内。墓亭南门、北门拱券中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碑记载:墓主名伊本·穆尔菲德·艾米尔·阿莱丁,殁于伊斯兰教历705113(1306517),是一位波斯穆斯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一方汉文石刻匾称之为“西域武公舍黑之墓”。清初,墓亭圆顶坍毁。乾隆二年(1737)宁夏人马骥任福建台澎水陆等处地方挂印总兵官,捐资重修,改为悬山式屋盖。现存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方形拱北式墓亭,四壁洞开4个拱形石门,拱卷中嵌安雕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纪念碑。亭内墓穴之上铺盖石板,安放一座伊斯兰式石墓盖。墓亭东北侧建有祈祷间和盥洗室。1983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环筑围墙,并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达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赛典赤·赡思丁衣冠冢    中国元代穆斯林先贤的纪念冢。在云南省昆明市东民航路159号院内。系石砌长方形高冢。正、左、右三面皆有镌刻;正面系唐继尧题额、袁嘉谷楷书的《元咸阳王赡思丁墓》;右面是袁嘉谷撰稿并楷书的《重修咸阳王陵记》,左面则是袁丕钧楷书的《元史·列传·赛典赤》的节选。赛典赤·赡思丁来自中亚伊斯兰文化名城布哈拉。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时忽必烈召拜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直至逝世前在位6年,政绩卓著,对云南边疆的开发做出了显著贡献,对促进民族团结亦建树颇多,故云南各族人民皆崇敬怀念。每年开斋节,回民前来游坟凭吊。赛典赤·赡思丁原墓在昆明城北20公里的松花坝马耳山,嗣因迭遭兵燹而毁。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建有寝陵;乾隆初(1736)又建享堂三楹。今存者较原规模为小。    (  )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渤泥国王墓  15世纪渤泥国王麻那惹加乃之墓。亦称回回坟。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郊乌龟山南麓。渤泥国即今文莱素丹国。旧译“婆罗乃”。中国史籍称“渤泥”。渤泥是Brunei的音译,阿拉伯语为Dar al-Salam,即“安乐世界”或“和平之国”。该国居民原信奉佛教,后归信伊斯兰教,15世纪以后国王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即与中国建立友好往来,明洪武四年(1371)国王马哈谟沙曾遣使祝贺明王朝的建立,明永乐三年(1405)渤泥国王麻那惹加乃(13801408)遣使入贡,明成祖朱棣“遗官封为国王,赐印诰、敕符、勘合飞锦绮、彩币”。永乐六年(1408)麻那惹加乃率其妻、弟妹、子女、陪臣等150多人,来明都南京作亲善访问,受到朱棣的热烈欢迎。同年10月麻那惹加乃病故于南京,年仅28岁。临终前嘱咐妻子等,希望“体魄托葬中华”。朱棣感其诚,赐谥“恭顺王”,用王礼葬于今南京市郊雨花区铁心桥乡东乡花村的乌龟山南麓。并在墓侧立祠,每年春秋二季,派人祭扫。明代著名文学士胡广曾为之撰写《渤泥国恭顺王墓碑》。当地群众世代称渤泥国王墓为“回回坟”。该墓在1958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并修复,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渤泥国王墓现存文物有:石马2(135米,长205)、石马侠2(身高160)、石羊2(身高091)、石虎2《身高140)、石翁仲(武将)2(身高230)。《渤泥恭顺王墓碑》高4米,宽109米,厚030米,另有华表石柱础和祀祠石柱础若干方。渤泥国王墓神道石刻的人像面部,均为高鼻梁、拱嘴唇、胡须为八字形翘起,胸前打领结,系模拟外国人形象之作,它异于其他明代石刻,十分引人注目。该墓及其文物反映出中国同文莱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米寿江)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禄王墓  15世纪初叶病逝在中国的古苏禄王之墓。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郊北营村。是东南亚穆斯林苏禄国王及其两个王子的陵园。园内有苍松翠柏。墓庐高4米余,墓基圆形,青石砌成。陵前有石碑,上刻“苏禄国恭定王墓”,两侧置翁仲及石兽,东南又有御碑亭,是明成祖朱棣赐给“恭定”谥号时所勒石碑,并建亭留念。明、清两代著名学者顾亭林、程先贞皆题有谒墓诗。据《明史·列传》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刺、西王麻哈刺叱葛刺麻丁和峒王之妻共率家属、部众头目340余人乘船来华献贡。永乐帝予以隆重接待,并厚礼赠答。在归国途中,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病逝于德州,遂就地葬于此。永乐帝除赐谥号、勒石碑之外,且赐祭田,以供“留其妻妾仆从10人守墓”之给养。王之长子图马哈率众回国,继承王位,王之偏妃及温、安二王子留在德州守墓,逝世后也附葬于园内。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应苏禄国王之请求,守墓人众之裔孙入籍于中国德州。    (  )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只墓  中国明代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父亲的坟墓。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城月山西坡。墓前有石碑3幢,左右两幢系后人所立,分别镌刻《明史·三保太监传》及《郑和太公墓志铭跋》,中间一幢镌刻《故马公墓志铭》,永乐三年(1405)勒石。碑文作者系当时的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碑文述明马哈只生于元至正甲申年(1344),卒于明洪武壬戌年(1382)。生有二子、四女,其次子即郑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宫太监”。铭文末对马哈只揄扬有嘉:“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碑阴又刻有郑和第二次远航归来祭祖扫墓的记载,时间刚巧是永乐九年(1411)十一月二十二日至闰腊月吉日,恰值希吉来历740年斋月。碑身为红砂岩料所制,高16米,宽093米;上有半圆碑额,四边有花萼纹饰,下有砂石龟座。此墓对研究15世纪驰誉世界的航海家郑和的身世、族籍、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1981年后,墓地已辟为“郑和公园”,园内且建有“郑和纪念亭”和郑和纪念馆。  (  )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智墓    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之墓。刘智(16551745)逝世后,葬于南京中华门外花神庙街茅家巷穆斯林公墓。墓园坐东朝西,门前有石柱一对,上镌“刘介廉之墓”。墓园几经修葺,保存尚好。门内甬道有华表一对,上端有石牌连接,上刻“典型在望”。墓基呈南北向,初为黄土堆聚,后为砖砌水泥封饰墓,长28米,宽8米。墓前有石碑1方,上镌“先贤介廉刘公之墓”,系清末净觉寺掌教刘德坤所立。碑旁有巨树l株,茂柯掩护墓上。墓后有弧形大照壁1座,中央上刻“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之墓”。照壁两端各镶石碑1方:左碑刻有桂林白润苍所书“学贯天人”;右碑刻有甘肃马元章、马元超所书“道学先觉”。右外侧刻有金鼎写进的《重修刘介廉先生墓碑铭》;左外侧系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于1982年所立碑石,刻有《重修刘智墓记》一文。同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此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为仁)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密回王墓   中国清代新疆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俗称“回王坟”、“王爷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西南郊之回城(原回王府所在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哈密维吾尔族达尔罕汗伯克欧拜杜拉归附清朝,翌年擒献准噶尔叛乱首领噶尔丹之子,被清圣祖封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即第一世哈密回王)。哈密回王共历9世计231年。在其领地内,回王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对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清同治六年(1867),七世回王博锡尔被哈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军杀死。1868年,清政府追封其为“和硕亲王”,并赐银2万两为其建陵墓,历时20年始成。此墓为阿拉伯式建筑,拱北下方上圆,高约25米,四隅建半嵌入墙中的邦克楼,墓后右侧邦克楼中空,内有螺旋式阶梯通往墓顶平台,可供游人登临绕行眺望。外部以白底蓝花瓷砖贴面,内壁通体彩绘花卉和几何图案,穹窿顶则覆以苍绿色琉璃砖。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色泽素雅,为新疆著名伊斯兰建筑。其余回王墓多已坍毁,现仅存木结构3层亭式拱北2座,附属清真寺1座。清真寺名为“艾提卡”,坐落在大拱北西侧,相传为四世回王优素福(17401766在位)所建。砖木结构,方体平顶。内部由100根木柱支撑密肋式顶棚。墙壁和藻井或彩绘花卉、图案,或以阿拉伯文艺术体书写《古兰经》文。可容纳1800余人礼拜。是哈密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和维吾尔族穆斯林举行会礼的场所。    (马品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