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92907|回复: 8

[对话儒家文明] 颜渊问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6 01: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马在渊

转自 回学馆


我家里有一幅贾勤兄送我的篆书,是《论语》里颜渊问仁的一节。他送我这幅字有些意义,一来我叫在渊,二来是回回,正好与颜回字子渊相合。他是勉励我做个颜回的意思。这幅字挂在家中,来的客人一般都要问问这字是哪个写的?是什么意思?谈机好的时候,我也喜欢把这一节阐发阐发。

《论语》里这一节很重要,几乎是儒门最重要的心法。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向孔子问过“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唯独对颜回的回答很特别,也最究竟。

这一节的内容很少,在语录体的《论语》里算不上是篇幅很大的,但是意义极为重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就这么几个字!

在明白这句话之前,需要先明白几个重要的概念。首先就是颜渊,颜渊是孔子的弟子里年龄很小的一个,也是孔子最喜欢的一个。颜渊和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其他的弟子都以一技相长,要么是外交、要么是商业、要么是武功、要么是文学,再次也是很会耕地种田。而颜渊是一个几乎看不到有什么特长的人。然而孔子竟然最喜欢他。不以事功外显,而独得圣人的喜欢,颜渊代表了孔门向上秘传(精神化)一路。

我们都知道颜渊死得很早,《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渊死得时候才二十九岁,孔子大哭,除了对年轻生命夭折的悲悯外,更多的怕是孔子少了知音的嗟叹。有人说颜渊是因为营养不良而死的。我不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话。怕是从《论语》里这一句而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的那么少那么简单,住的又那么简陋,想必一定是营养不良了。我想未必,我们是以今人揣度古人。我倒是觉得颜渊的生活方式很健康,就是现在提倡的绿色生活,颜回死,不能武断地认为就是营养不良。而且这句话本身已经批评了我们这种担忧,当时的人们和我们现在一样,都担忧颜回,说颜回啊,你这种生活条件怎么行啊,结果颜回很快乐,仍旧不改他的行为方式。

他们替颜回担忧,我们替古人担忧,都是一种没必要和瞎操心。这里也不要纠结于颜回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他的这个快乐。以我们的眼光看,吃的这么差、住的这么差,为什么还这么快乐呢?其实这是孔门修行秘法。《论语》里还有一句讲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竟然也是这种生活方式,而且多了一个“曲肱而枕之”,这是一个独特的睡觉方式,显然有修行方法在其中,孔子如此生活,竟然也十分快乐,甚至对“不义”而获得的“富贵”表示了极度的不屑。
发表于 2018-11-26 19: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有意思,思考的也有深度,赞一个!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6 07: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1: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颜回家里其实很有钱,但是他追随了孔子后,就远离了原有家庭的那种生活。孔子也并不是一生都穷困潦倒,孔子也有极为风光体面的时候。富贵风光的时候,他们两个也是快乐的,如果非要说,只有吃糠咽菜才快乐,这岂不是侮辱圣贤。并不是说圣人对富贵从来都是鄙视的,如果对某一个东西有了强烈的鄙视,那就是有了分别心,似乎不足以成圣。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对圣贤来说,不要紧,甚至不关心,富贵也开开心心接受,贫穷也开开心心接受。就像一个人心情极为开心的时候,吃什么对他来说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这个开心。一般人都被孔子和颜回的这种生活方式而夺取注意力,而没有关心背后的快乐。这个快乐,才是关键。后来到了北宋的时候,儒家喜欢思考一个问题,叫“颜回之乐”或者“孔颜之乐”。我也喜欢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的书房叫“回乐精舍”。

这里牵扯出来了一个“乐”。这个“乐”很重要。乐有两个发音和两个意思,其一是快乐的乐,其二是音乐的乐。看似意义无关的两个字,其实是极为密切的联系,堪称阴阳正反面。我们先来说音乐的乐,或者说是礼乐的乐,礼乐是儒家重要的概念。礼乐的乐就是音乐的乐,音乐是什么呢?我们来想象或者说回忆一下,当我们心情极为快乐的时候,是不是不由自主地就会哼起歌来,甚至跳起舞来呢?你们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外在的音乐一定是内在的快乐所激发的。或者说,内在的快乐外化,就成了音乐。所以感人的艺术一定是先感动自己。这就是古书上说的:“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我们看到很多苏菲在赞念真主的时候为什么会歌唱、摆动,甚至舞蹈起来呢?就是按捺不住内心中这种大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一定是先快乐,才会有音乐。这种狂喜一旦爆发或者控制不好,就容易泛滥或者出事,圣人将这种外化的快乐规范化、合适化,用能够被大家接受的程度来管理,这就是礼。礼,其实也就“舍勒尔提”(  )教乘。可见舍勒尔提必须是有大喜悦在其中的,否则只是一些僵硬的教条和法律。这个乐,从礼乐的乐方面来对应就是“拖来盖提”( )道乘。没有道乘的教乘,显然是不快乐和僵硬的。从快乐的乐方面来说,乐就是“阿世格”()狂喜。

好,有了“礼”的概念。现在回来再看开头提到的颜渊问仁。仁,又是什么呢?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人和仁是可以互相解释的。仁的本意是种子,就是核桃仁一样最核心的东西。这个人,就是天地之间的种子和核心。一切森罗万象为人而造,没有人的存在,天地也顿失光彩和意义。这就是真主所说的:“若不是你,我决然不造化天地万物。”正因为人是天地的核心和种子,他就要发挥他的能量。他的能量是什么呢?就是代真主而爱。于是仁就有了仁慈、仁爱的意思。没有籽仁,果实就不能发长,没有人,宇宙也就没有价值。仁是一个人字边,一个二,也就是两个人。两个人代表的是我和他人,我和万有。仁的核心就是处理好人和周围的关系。而这关系的核心是爱,换句话讲,一个人没有爱,不对他人有爱,就不能称之为人,更不能称之为真主的代治者。

现在我们就可以把“仁”理解为“神圣之爱”。于苏菲来说,这个仁就是“义合萨尼”()至善。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1: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渊问孔子:老师啊,什么是神圣之爱呢?

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为克服自己复归礼法就是神圣之爱。似乎这样讲,也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显然有点武断。很多人会把克己理解为克服自己、降服其心这样的含义,就如苏菲常讲的“相断乃伏私”,乃伏私()就是自我,也是欲望。这个自我的欲望是能斩断的吗?可能直接斩断并不容易,反而向火上浇油一样,越想斩断欲望越大。但有一种方式或许可以,这既是苏菲的方式也是孔子的方式,就是转化。也就是“克己”,克的真正意思不是克服,而是全美和极致。比如我们说克勤克俭,就是把勤俭做到了极致和完美。我有一个朋友叫“克祥”,就是吉祥到极致的意思,如果把克理解为克服,那就一点吉祥都没有了。所以克己的真正含义是完美自己,把自己做到极致。人的欲望和个性是不可能斩断的,只能通过一种途径去转化和升华。这种途径是什么呢?就是认识自己。克己也就是认识自己。正如穆圣所说:认识你自己,就认识了真主。认识自己的关键就是爱。

为什么认识自己要合乎礼法呢?这就是从爱到爱人的过度。仁者爱人。服务众生就是认识自己。前辈的苏菲大师反复在强调:拖来盖提”( )不能违背舍勒尔提”(  )一根头发。很多人一听到此话,以为这句话是在抬高“舍勒尔提”(  )而贬低“拖来盖提”( ),或者认为“拖来盖提”( )必须要适应“舍勒尔提”(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知道如前所述的:没有喜悦的舍勒尔提是僵硬的法条,我们就知道拖来盖提是舍勒尔提的灵魂。如果这个拖来盖提是爱,怎么会不合乎舍勒尔提呢?礼,就是大众层面,众生人人能接受的。

或许孔子的回答可以这样理解:完美自己(克己),让自己到众生中去(复礼),这就是神圣之爱。这才是颜渊问仁的第一回合。第二回合颜渊没有问。孔子自己继续阐发。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向来很难理解。只要你一时间克己复礼了,整个天下都充满仁了。这是一般通俗的翻译。我自己一个人,而且只做了一会儿(一日)克己复礼的功夫,怎么整个天下都太平了呢?真是很难理解。

原因还是我们对“人”本身的认识不够透彻。天下的人是一个人。如果能十足理解这句话,就不难理解孔子的话了。世界上的人,都是一个根源而来,非但人,连天地万物都由真主一念创造。森罗万有全都具备真主之光。区别不过仅在于光的强弱明暗之上。这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近世所提倡的人权只是在人的地位上寻求平等,比起从人的根源上的认识来说,还算不上究竟彻底。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都是父母所生,都经历生老病死,你的快乐并不比别人的快乐要高强,别人的痛苦也不比你的轻微。人生的问题和痛苦都是一样的。只有自觉与不自觉的差异,没有高低多少之别。如果你彻底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全美了自己,哪怕微微一笑都能感染周围的人。这一笑,能量就这么大。圣门弟子的定义中说,哪怕在远远的地方看见了穆圣一眼,并没有上前说话,就算圣门弟子。为什么呢?就是被穆圣的光照过。就是这个神圣之爱,这个喜悦的能量就这么大。教化从来都是喜悦和风行,不需要什么谈玄说妙,所以穆圣和孔子一样,都是“夫子罕言性与天道”。

成就个人就是成就众生。苏菲里的“卡密里”()其实也就是“木卡麦丽”(),虽然说有品位之不同,但本质上就是“克己”。今天我们还能太太平平地坐在家中享受安乐,谁知道背后有多少看不见的“卡密里”在为我们做着好杜瓦。正是一句歌词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听上去很滥俗,其实就是这样,我们都是从一个光源而来,你亮了,就可以把其他的灯点亮。

一日克己复礼,还有一个深层的指点。也就是克己复礼几乎是一瞬间的,也就是一刹那,或者当下。证悟就是在当下。说有就有了,说全美就全美了。似乎就这么简单,但有多少人能看见其背后近乎被焚烧的“阿世格”()。不需要你沐浴焚香、正襟危坐,心头一念之感,就是“讨白”(  ),讨白不就是改变吗?改变就在当下,不要你准备。

颜渊没问,孔子接着阐发,也许是孔子看到了颜渊内心的疑惑,克己复礼怎么就是神圣之爱呢?孔子解释,你亮了,别人就亮了,颜渊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01: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美自己,就是全美别人。有意思的是,贾勤兄在写到“一日克己复礼”的时候,纸上已经没有多余的位置了,只好把“天下归仁焉”写小了,挤在下面。全美自己就是全美别人。只管做好自己,何必想着拯救世界,拯救世界太过于宏达,不是我辈追求,能拯救自己就是拯救世界。写与不写后面的话已经不是重要了,就让它挤在下面有个意思就成了。这正是定然,刚刚好。

《论语》真不适合给小孩子讲,小孩子心思单纯,人生阅历太少,从《论语》里学来的不过是些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好好学习之类的,这些从别处也能学来,并不是《论语》的用心之初衷。《论语》太简单了,简单到如白开水一样,似乎人人都能看懂,但人人却都看不懂。我之前也是不大喜欢《论语》的,哪里有《庄子》这样的神思玄旨迷人呢?到了三十岁,才知道《论语》的好。《论语》和穆圣的圣训一样,叨叨的都是白话大道理,真是觉得没什么迷人。但圣人的语言是水,其他的书像饮料,饮料固然口味刺激,但真正解渴的还是白水,又有谁知道白水的真滋味呢?饮料离开白水,也是不能成饮料的。一切神奇炫目,在圣人的至中至正的平淡面前什么都不是了。


发表于 2018-11-26 07: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发表于 2018-11-26 20: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23: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